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流淌着美好快乐的校外课余时光

流淌着美好快乐的校外课余时光

时间:2019-03-28 14:16:34

相关推荐

流淌着美好快乐的校外课余时光

眼下正值暑假,身边的大学生们忙于找单位实习,中小学生们除了游学,最主要的便是参加各种补习班了,看着学生和家长们紧张忙碌的身影,不由得回忆起那些年我们的寒暑假还有那些流淌着美好快乐的校外课余时光…… 当年的假期除了留有寒暑假作业,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几乎再没有其他学习上的硬性要求,长假里大把的时间无所事事,除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同学家之间结伴互串、街头巷尾疯跑疯颠儿,都是排忧解闷的出路,不止假期如此,平时课余时候也常是如此。 出生在人口高峰时期的我们1969年刚入学时一个年级就有七个班,后来竟变成八个班,每个班都有四十多人。高我们几级的也是如此,那个年代的教学进度也不是很紧,学校教室和老师也相对有限,因此常常按年级上下午轮流上课,低年级的经常是半天上学,半天小组学习,不上学的半天或以小组(队)活动,或三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基本按小队和住家远近来分组,每小组3-5人不等还要兼顾男女生搭配,一起写作业默写背书甚至写日记,由此同学之间的接触便由校内课堂扩展到了校外学习小组,加速了了解和熟络,组员间友好共识也渐渐统一,演变成快速做完作业,留出更多的时间一起玩儿一起游戏。另外同小组内往往也是轮流去每个同学家,不仅是因为当年家家住房都比较狭小,更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在熟悉一家一片之后都想再熟悉另一家周围新的一片儿。 除了另文写过的陆军总院和总参二部两个军队大院以外,同学多、院儿地又大的当属另外两个大院——与“二部”正门斜对的制(纸)本厂大院和位于福夹道的“农民服务所”大院。这两个院落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和相似之处,都是一院多门、院院相套、路路相通、古树参天、宽敞有趣的超大院落,自然也都是我们爱去且常去玩耍的地方。 从小就称那个大红漆门灰黑色城砖院墙的大院连同南头儿的一栋三层砖木楼的地方叫“农民服务所”,实际上两处是相通的,不但风格迥异,还独辟蹊径(过道中间)另设院门,显然小楼像是就地加盖的,与周围平房距离很近,内部楼梯房间也很紧凑,相比之下就如麻雀——虽小,住家不少。——同学R东平家就住在此。 小楼外围还有些看似平常但又规整的院子,小楼以北就是深墙大院了,大城砖围砌的院墙又高又厚,显示出这座府邸的不同寻常,南北向一直延续数十米,正门开在东墙,一大一小一双(扇)一单(扇)的朱漆大门,很是扎眼,另有后门开在北院墙——黑漆边框两扇厚重的红色后门,隔着大片儿的煤铺,与“大鹰”(总参二部即老段府)南门遥遥相对, 之间形成一条自然而然的“黑道”。 后门常年紧闭,但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其黑漆的门楣上有一盏四季长明、内白外红的陶瓷门灯,不知是灯罩本身所致,还是红色漆门所映,亦或是眼前黑乎乎的煤铺形成的鲜明对比所致,夜晚这盏灯呈现出来的是外红内橘色,高悬在厚重的城院墙下,隐藏在黑压压一片的煤的世界的尽头,夜晚格外醒目又特别温暖。与当时胡同中普通的电线杆路灯——搪瓷罩+电灯泡的设置相比显得即稳固又高级。 附随此文记述一下记忆中的煤场(铺)——当年煤铺的占地范围和生产规模很大,供应是凭证的。小时候曾跟随家长购煤——先要到办公院子的窗口开票,再去不同的现场(煤球、劈柴、蜂窝煤各有库位仓房)称重,自运回家,后来才有了送煤上门(略加收取费用)。 销量巨大的煤球(蜂窝煤流行之前)更经常是现场机压、临时装筐称重的。机器的一端,将混合了水的煤稀(泥)填进一个类似粮斗形状的桶口,斗型下面有一条长长的连贯圈状传送带,合闸启动电源,煤稀(泥)旋即被翻搅下压挤出来的煤球就通过传送带倒到另一头儿的地上或竹筐里,刚压出的煤球都是冒着热气的。小时候的我们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接触积累生活和劳动的,也是这样逐步深入生活和劳动的。 而那条自然形成的“黑道”,常年如同冬季雪后的道路,就像一处天然冰场,我们找到了“溜冰滑远”的乐趣,每每路过也是滑行而过,煤场俨然成了游乐滑道。 步入“农民服务所”的正门,眼前呈现的竟像是下沉式的院子,红门以里是一段宽宽长长搓板式的坡道,宽可进出车辆,坡的左右各有一条高于搓板地坡且斜度平行的长条石板,相比搓板地坡,那两条白中略带灰筋的石板显得特别平滑亮净。于是搓板坡道就成了我们小孩儿爬上(跑下)的场地,两条平滑的石板就成了天然滑梯,坐滑蹲划站滑倒滑,各种滑姿尽显,跑(爬)上滑(跑)下首尾接续不亦乐乎……日久天长两条石板越发光溜,最终竟磨出两溜像人体两条腿的凹窝、中间一条缝隙略高的轮廓印迹,还发现它们冬暖夏凉……原来滑石(板)实为一种蚀变矿物,软且具有滑腻的手感,可以代替粉笔画出白色的痕迹。滑石的用途很多,甚至可以入药,主要就因它有清凉抗菌作用。 当年只管享受玩儿的乐趣,多年后再回想才感觉出院子与坡道像是“倒装”的模式,更可能是因地制宜别出心裁的设计! 院子平坦宽敞,排排院院相套,大路小径相通,北房(正房)尤其突出,好像都是建在一两米高的基石之上,筑起本就墙体厚重又高挑坚固的房屋,外围特别是从背后看就像座座巨大气派的蒙古包。高台之上前缩近二三米,其余三周内缩近尺,形成一周圈的宽沿石边。沿着四周的基石牙边追跑,是我们在这院儿里的又一个乐趣。刚开始像走平衡木,不小心会掉下去,熟悉熟练后这仅近尺宽的一圈就成了比拼竞跑追逐的赛道。石板接缝处偶有松动,掰下就是坚硬的滑(画)石,于是找滑石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玩儿滑石则成为那一个时期的主题。 顺便回忆普及一下“玩儿滑石”——先找滑石板(拆毁或挖掘地基牌坊石墩等散落的),大的滑石板要摔碎掰取成拳头大小的小块方便写画拿取,有杂质的(颜色灰黑不一写画不出来)要继续深埋土里,杂质会慢慢消退,无论杂质与否埋的时间越长,石头色泽会坚硬结实纯粹许多。不知什么原理,但就是小的效仿大的,大的可能是受教于大人吧,于是“滑石笔”就成了爱不释手的玩具。相信我的同龄人们最早一定都是用“滑石笔”加“滑石板”图图写写画画的吧! 另一处我们叫“制(纸)本厂”的大院,名字如何而来,无从考究,但位于大院最北侧当时确是一个工厂,好像是生产“拉丝”的车间,车间外面是成堆的卷曲不成型的下角料(像现在厨房用的钢丝球废丝),它只占据着大院靠东最北的一条边,直穿过厂区(过道),就是我同学J萍和L全来家住的北院(从南侧院门进向西向北绕也可通达至此)。院子与北院墙中间另有一两米宽的小道,夹道上有石槽、马桩、水井等踪迹、以及后来的自来水管池等,院墙上开有小门直通街面。 大院的两个大门均面东而开,门外处都有一段斜坡,院子里面基本都是平坦的,靠南的主门很宽,能进出车辆,靠北的红漆门只有南门的一半之宽,主供工厂及北后院的进出。 南大门处还有一间专门的传达室,负责传呼(公共)电话收信收报登记等,日后又先后改做过居委会办公-便民商店-裁剪铺等。进院向南向西很大很深又很开阔平坦,树木高大几乎成了院子的主角,茂盛的树冠能遮住整个屋顶和大半个院子,葱绿和近乎黑色的墙屋房面门窗两色相映显得清爽又素雅凝重。院房样式更趋于庙宇殿堂,加后寝罩房的格局。院子也是开放的,四通八达,院院相套,有的过道路竟是开在庙廊之下。 位于套院东南部位还有开放的格栅式连廊,东侧一片天然的圃园(好像还有蓖麻、向日葵等诸多农作物)茂盛的藤条绿植恰好遮搭在长廊顶部,稀疏自然别具一番盎然生机。 院子的边边角角还有许多荒芜的没有涉足过的地方,远望像一片芦苇荡似的,也可能是年久失修的房顶长的杂草吧?也可能是一片用于种植的待开垦之地?还有可能本就是一片溪水湿地景园?总之在院儿里追逐藏猫猫是我们百玩不腻的游戏。后来才知道这深墙大院和仅一墙之隔的一六四中(原女十四中)及周围一大片包括前面所述的“农民服务所”大院,最早都属着名的“恒亲王府”和“五爷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比起那些迷宫一般的深宅大院,当年为数不多的简易楼也曾“迷”倒过不少人,但不是被建筑构造所迷,而是方位方向所迷失。 当年我家住在一栋坐东朝西的简易楼三层,记得到我家上学习小组的同学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都分辨不出方向,争轮不休时还会一遍遍的从院里重新走入,每转变一次方向都要确认再三,尽管如此小心翼翼上了楼来,稍一侧转身还会前功尽弃,此时又是一轮互不退让的争辩。即便最后有我这个地主判决,错误的一方还是忿忿不服,还是会让家长大人出面确认裁决才会彻底信服。 如此,跑遍了一片片街头巷尾,熟识了一个个深宅大院,犄角旮旯个中情况谙熟于心,平趟熟家熟户的门槛,玩儿遍发小儿闺蜜的糖纸、画报、烟纸盒……看遍了不同人家的存钱罐、饼干盒、小儿书……那些当年我们视作的“宝贝” 。此后发展到交换,从平日的烟盒火柴盒(画)、铅笔、香橡皮,到逢年过节炫耀交换着个人拥有的年历卡等。天真无邪的童年,小小的一张贺卡、一块橡皮……就足以开心兴奋很久。有时两三个小组、或相近年级、或熟识的邻里、甚或兄弟姐妹的小组都赶在一个或相邻的院子里,仿佛一个个阵营齐聚,那就更热闹了。学习小组做完作业后会演变成体育游戏小组,甚至远足骑行活动的探险联络队。说到联络队(线)也是名副其实确有其事——还记得每到放寒暑假前,班级会建立名为“传喇叭”的临时联络路线,老师会选择住家离学校最近的同学当联络员开头儿,由此再分南北两个方向,一个联络一个,负责临时通知或紧急集合等,每次放假前临时统计假期是否回老家?要把这些不在北京城里的因素考虑进去,那时班上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假期回老家,特别是能坐火车的北京以外,有点像今天的假期外出远游一样让人羡慕。 “传喇叭”也做了备选方案,就是如果下一个人没通知到,就要继续通知再下一个人……接力到底。不记得学校老师的紧急通知有什么是通过这个“喇叭”传达的了。 现实中自发的“传喇叭”往往是自告奋勇式的多向循环往复的,经常是住在同院的结伴开个头,一同去招呼隔壁街巷胡同的下一个或几个,兴起时一拨人再去招呼另一条街(胡同),意犹未尽时会相约下一次的时间地方。特别是初学骑自行车时,更像“传染”了一样,感染影响带动,快速扩大方便了联络范围,相互切磋相互壮胆让我们彼此更加依赖信任,愈发的友好抱团亲密无间。 无论当时的社会形势如何,学习上还是有“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趋势,学习小组“一帮一、一对红”等各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促助向上的快乐中,我们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的课余时光,迎来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寒暑假期,彼此间的友爱与日俱增,同学间的情谊不敢或忘。 五十年过往,那幕幕无忧无虑、同学同乐同嬉戏的时光,情情连现,挥之不去……五十年后再忆往,原来我们曾经拥有的快乐、故事、经历如此简单却又风趣…… 屈指匆匆五十年,别过久远,速速光阴,景景快闪……原来街头巷尾胡同旮旯都曾是我们的游乐园。半个世纪五十载,流淌着美好快乐的童年、青少年,一去不复返……原来曾经的经历、成长的记忆都已成为值得书写和珍藏的点点滴滴……

(画:况晗)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