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往事如烟】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往事如烟】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时间:2022-12-12 00:38:50

相关推荐

【往事如烟】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第 49 期

—————————

导 读:

———1.那山.那河.那桥…………………独木舟2.鬼 节…………………………… 故 事3.雩泉亭,不朽的丰碑………… 刘玉辉—————————

那山.那河.那桥

独木舟(四川彭山)

去马路边捞树叶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儿,首先,你得背上一个肥大的稀眼背兜,整个人会被它遮住,这个世界仿佛就没有你了。其次,还得拿上一只农家工具捞草耙。可是,我的户籍上注明我是居民啊,因此,我还得时时提防遇见同学。 暑假期间我会自告奋勇,去蔡家山掏坟砖,拾瓦砾。每天把砖头瓦砾捡回来,用锤子捶成算盘珠子大小,堆在我家地坝一角。不长时间总会卖出去的,那些机关单位如要建篮球场,铺地面,修车间或俱乐部什么的,会张贴收购告示,三角钱一大箩。 这是个有趣的活儿。清晨,太阳才从神灯山上露出脸蛋,我都已经挑着鸳兜,拎着小锄行走在蔡家山上了。这个时候的太阳不炽热,连露珠都还没有化开,它们静静地趴在草尖上,像晶莹的气泡。一个露珠就是一个小太阳,贼亮贼亮的闪光。一条堰沟边的小草很茂盛,却没有一粒露珠,大概是被早起路过的农人的裤脚拂掉了吧?

蔡家山北麓很陡峭,好像被一把巨剑斩断了。我站在那里,放下鸳兜,锄头,抖抖被露水打湿的裤脚。我惊奇而新鲜地向彭溪平坝望去——阳光明亮,但是坝子上空依然朦胧,那轻纱一样缓缓飘动的,不知是晨蔼还是炊烟。远远的地方兀立着一株巨大如盖的楠木树,像绿波荡漾的大湖中的孤岛。有牛羊的叫声从薄雾中传来。太阳在天空游走,彭溪河在足下流动,晨雾在升高——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有我是静止的。我默默思考,那片原野上有多少人在忙碌呢?他们在忙什么呢?晨雾掩盖下,有没有人注意到高地上的我呢?如果我与他们一样,是农民,那么此时我应该去干什么事呢?唉!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谜,有太多太多的未知,我需要多久才能一一化解呢。其实,我连自己都还不太了解。 但有一点我非常清楚,那就是,如果中午我不能挑一担砖头瓦砾回家,下午就得去马路边捞桉树叶。父亲明确告诉我,我都九岁了,得为家里分忧。 有碑的坟,甚至稍微高于地面的坟是不能刨的,那是有主坟。一片平平的荒地上长满了杂草与芭茅,一只青砖在芭茅根边露出了一个角,我放下鸳兜,拿起小锄开始挖刨。 刨出许多青砖都没见着棺椁,看来这是一座大坟!我不停地刨着,不知道太阳爬多高了,也就不知道离中午有多远。我的思想与躯体好像都不属于我自己,一双手只是机械地运动,完全不由思想掌控。偶尔,额上的汗珠子会流进眼睛里,辣辣的,涩涩的。它让我感知自己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会歇一下……芭茅叶在飒飒响,有风在吹拂它。世界上为什么有风呢?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锄头刃不小心刮在青砖上,发出令人很不舒服的尖锐声。这声音非常突兀。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我也很突兀。一只约有一厘米长的虫子从翻出来的泥巴里飞快地窜进砖缝中。它有许多只脚与一个像剪刀似的尾巴。它在这里埋藏多久了?它靠吃什么活下去?它与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关联呢?许许多多疑问纷至沓来,让我苦恼。

即使我使出吃奶的力,也只挑得起八只青砖。我扯了许多草,掩盖此处有坟的痕迹——别的孩子发现了,不一古脑儿把砖掏完?日头已上中天,彭溪坝上的雾早已散开,一眼望去,整个平原都被阳光点亮。府河,南河从遥远的北方奔来,在王坝那里汇合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我能看见浪花飞溅,却听不到波涛的声音。每一朵浪花都反射着阳光,并且不断地变幻形状与角度。大楠村那株楠木树完全展露身姿,竟是那么庞大,那么雄壮。在那一平如镜的原野上,玉米,烟叶,花生,甘蔗在烈阳照耀下,显现出更加青葱,湛蓝的色彩。 我挑不远便要歇脚。我发现整片蔡家山都是浅浅的荒坡,熟地非常少,大多都长着大蓬大蓬的野刺藜与一砣砣乱坟。周围呈现大片空寂无人的旷野,一切都静止不动,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整个肉身仿佛抬升在缥缈的天空,或又融入于苍茫的植物……暝呆久了,会深深理解什么是安宁与静谧。如果有一声戛然而止的鸟鸣传来,即或它是平和的,你也会感觉它像针一样,突然刺得你浑身一激灵。

不远处有“笃笃”声。一个女孩把一个有绳子的木锲子钉在小径旁,绳子末端系着一只羊。然后,径直走下坡去。她背着一只背篓,背篓里装满了青草。她胸前的红领巾被微风轻拂,一闪一闪的,红得耀眼。她大概才入少先队不久,不然为什么在假期里还戴着红领巾?她分明已经看到我,可是一点也不在乎我。她把红领巾的结子打得那么精致!真的,我从没见过谁把红领巾佩得那么正规,那么整洁。因为它,才让这个小女孩在广袤无人的山坡上显得那么独特而鲜明。仿佛那些粗粝的野刺藜,巴茅草,乱坟岗都被她点亮,生机勃勃。 阳光箭矢般刺着我裸露在外的躯体,世界又回归白茫茫的一片。阳光下的蔡家山那么荒芜,那么贫瘠。让我迷茫和痛苦的,并不是环境,而是我的心情,这片山野的所有农户与我家一样,贫穷,饥饿,不停地挣扎。所有的人都得不停地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把生活向前推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红领巾小女孩…… 进入初中后,暑假,我仍然要去寻砖头瓦块卖钱,贴补家用。此时的我,早已把消极变为积极——对于大千世界,我还有太多太多的未知,我得去探究,了解,解决思想里不断产生的问题。

彭溪河从西山蜿蜒而来,在二郎观汇入岷江。它时而浑浊,时而清澈。浑浊时,溪水浑黄,泥沙把空间与河床彻底隔开,仿佛要隐匿它柔软的躯干里的所有秘密。两岸的花草会被衬托得五彩缤纷,那些轻盈的,厚重的,红色的,紫色的,淡蓝色的花儿默默地,努力地从水线上面挣出来,或拥挤,或间开,竞相展开枝叶,以求获得更多的光照与天露。当溪水清澈时,长长的河床展露无遗。看得见水草把根扎在卵石下面,舒开浓密而容长的茎蔓。它们细如发丝,一蓬一蓬的在水中缓缓摆动。窜丁子鱼在水草中寻觅微生物,螃蟹在乱石中潜伏窥视,大群大群泼墨般的蝌蚪聚集于小溪水口。 彭溪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世界,她怀里的生命十分自由,所有的花草虫鱼都活得从容不迫。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孤独的。

不远处有个抽水机房。人们把低处的彭溪河水用机器送到高高的地方。现在,浅浅的山岗已开垦出许多水田,蔡家山已经不再荒凉了。但对于我,结果却是只能在彭溪河两岸拾瓦砾了。一个大叔走进机房,那里马上传出轰轰的声音。大叔走出门,看了我一眼就上坡去了,我就在他的世界里消失了。我不愿意孤零零的与人们隔开,就想跟着他上坡去,去看看属于他的世界。可是,我得寻满两鸳兜砖瓦啊。这就是我的世界,它还包含着疲惫的父亲和瘦弱的母亲。我都长大了,得走出这个狭小的世界,进入更广阔,更精彩,更伟大的世界。 不久前,父母单位下放来一个“脱帽右派”,他的肚子里有多得数都数不清的学问。得知我常常沿着彭溪河寻破砖烂瓦,便摇头晃脑地给我讲了许多那儿的有关传说,典故。我得感谢这个“脱帽右派分子”,正是他,不但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我头上的这座三孔石桥就是龙门桥。它长四十米,宽十米。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桥上建起长廊,以便行人遮风挡雨。桥的两边还有栏杆与木凳,是长途跋涉的人们的休息之地。古代彭山文人墨客还把此桥列为家乡十大风景之首,名曰“长桥夜月”。每月月半之时,站在桥上,等待一轮满月升上神灯山山顶,刹时整个彭溪坝子上的山川田野便会分外明亮。月亮在天空款款而行,原野便时而朦胧,时而清哳。明光与暗野在视线里交叉呈现,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有个叫张凤翥的彭山县令曾留下一首《长桥明月》的诗篇,让人们呤诵至今。 龙门桥原来叫“忠孝桥”。这就牵出了那个名冠中外的着名人士:李密,还有他那感天动地、名传千古的文章——《陈情表》。 家乡先贤李密写下的千古绝唱《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婉转凄恻,真情沛然,被后人誉为千古散文绝唱而广为传颂,影响深远。其人性光芒、孝思功用和文化魅力在中华遗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一句令人读后难忘的名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李密字)《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据传,李密死后,原葬在蔡家山北坡,彭溪河畔。人们在离其坟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石拱桥。为让后人缅怀孝子李密与忠臣张纲,把这座桥命名为“忠孝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后来人们又把它改为“龙门桥”。我很沮丧,也很怄气。“脱帽右派”大概想安慰我,说,李密的故里在保胜乡龙门寺,人们改桥名为龙门桥,或许是想更深刻地怀念李密吧?但我认为有点牵强。 我父亲还告诉我,前不久,有人还在离桥不远的荒坡上见到过残缺的李密墓碑呢!为了见到这个在我心中非常神圣的墓碑,我在那荒僻的坡地、河岸来回寻找过多少次啊……烈日炎炎,蝉鸣阵阵,河谷里空寂无人,只有高高的石桥横卧于空中。我拂开茂密的灌木,锯锯藤,满怀热情地寻找墓碑。我想,如果我找到它,在冥冥之中,它一定会把我与我敬仰的先祖拉近,我会更深层地受到他的熏陶而彻底感悟。 从那天起,只要在那片山坡或河岸掏到无主坟,我就会仔细寻找有没有与李密坟墓相关的砖头瓦砾。然而,每次都让我失望而回。

可是我并不失落。在一次次找寻中,孝文化不断在我心中得到强化。它已经在我的胸中生根,发芽,生长。家乡的原野静静地从我的足下展开,永不回头地向着北方铺展开去。龙门桥默默地卧在半空,彭溪河不倦地从她身下穿过,满怀热情地奔向母亲岷江。而始于我们家乡的孝文化,正如早春的细雨,绵绵不断地浸润着辽阔的中华大地……作者简介:独木舟,本名谢建华,男,四川彭山人。四川省作协会员,眉山市作协会员,彭山区作协副主席。《在场》散文学会理事。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神秘果》、系列短篇小说《草根族报告》、组诗《相约今生》等。曾获“今日中华文库”、“苏东坡文学奖”、“四川诗歌散文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收入《中华诗歌年选》、《四川精短散文选》、《四川爱情诗歌选》等文集。

————————

鬼 节

故事(四川彭山)

农历七月半

一堆堆纸钱

把心中的火焰点燃

祭上三杯酒

点上三柱香

磕下三个头

有的烧给逝去的亲人

愿他们在阴间一生平安

有的送给野鬼

托他们勿要骚扰故去的悲欢离合

一阵风吹来

灰烬如此地轻

——————

雩泉亭,不朽的丰碑

刘玉辉 (四川东坡)

我向往诸城,因为它在北宋时叫密州,它和苏轼的名字紧紧相连。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离开密州赴任徐州知州,刚好两年。虽然时间短暂,但苏轼在这里治理过蝗灾,祈求过雨水,打击过盗贼,救治过弃婴,还修建了诗意的建筑;这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无奈。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轼,研究苏轼,我跟着东坡文化讲师团的伙伴们一起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山东诸城。

从旅店出来,坐上车,很快就来到一片广阔的浅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正在开发的林区,树木才一人多高,除了我们这群人而外,几乎很难看到别的人。超然台管理处的乔主任前来迎接我们,他告诉我们这里叫常山,苏轼曾两次来常山祈雨。我想,这么宽阔的山地,恐怕苏轼除了祈雨,还常常来此打猎吧?乔主任带领我们走在林间的水泥路上,给我们讲起了苏轼打猎的情景。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苏轼骑在马上,牵着大猎狗,和随从们一起追赶着野兔。大猎狗激动地旺旺直叫,和着马蹄声和人们的口号声,山林里无比热闹。正在我浮想联翩的时候,有人激动地说:“快看,苏轼的大黄狗!”我定睛一看,只见前面不远处正趴着一头大狗。“这些人真会弄,居然还塑了这么一条狗。”我边走边想。然而,当我们走近时,大黄狗从地上爬了起来。哟,原来是一只活脱脱的大狗呀!它是否会想到当年的苏轼也许就在这儿“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轻骑卷平岗呢?”它不会真是苏轼派来迎接我们的吧?

沿着苏轼走过的道路向前行进,每一步都好像踩在他的脚印上,我感觉,苏轼离我越来越近。虽然头顶炎炎烈日,但偶尔也有凉风习习。每一阵风都会引来一片喝彩。就在不断的喝彩声中,我们来到了雩泉亭。亭子不大,据说是当年苏轼亲手所建,亭子上方写着“雩泉亭”,两边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山川不以人遇不遇而兴云雨,君子不以人知不知而敦道德”。走进亭子,乔主任指着一口井告诉我们,它叫雩泉,记得苏轼的《雩泉记》中写到:“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密州临海多风,沟渠又不留水,所以经常为干旱所苦。只要在常山祷雨,没有不感应降雨的。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熙宁八年春夏干旱,苏轼两次到常山祷雨,常山神都感应降雨,像回声应答声音一样。于是就修理更新常山神庙。在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一口泉,汪洋回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泉水溢满流出,直到山下。常山之所以能够保持不变的德性,出云为雨,守信于密州百姓,想必就在于它有这口泉,但泉没有名称,整治不严,农民轻视它。于是砍石为井,深七尺,广三尺二,在上面建亭,给泉取名为雩泉。据说至今井水都是满满的,因为历年来总有人到里面打水,游览的人因为好奇,总要伸出头去观望,为了保护水井,也为了游客的安全,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将这口井加了盖子,并上了锁。我好想看一看这清冽的神泉,好想听一听它淙淙的歌声,然而,那不起眼的井盖,还有那井盖上的大锁,就像一张神秘的面纱将它罩了起来,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亭子旁边有一堆大石头,当年的苏轼率众求雨后,是不是常常倚在这些石头上小憩呢?我仿佛看到祈雨成功后,他坐在石头上,望着倾盆的大雨大声吟诵:“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我民所噫……”此刻,欢喜的雨水淋湿了他的头发,顺着他的脸颊倾泻而下,划过他的胡须蹦落下来,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他挥动双臂在雨中轻舞,那迷蒙的雨也在舞动,焦渴的树叶为他伴舞,叮咚的雨声为他弹琴。久旱逢甘露,密州的百姓得救了!苏轼在欢笑,随从在欢笑,常山的一切在欢笑,密州的一切在欢笑!而雩泉在苏轼的眼中笑得更欢!“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这雩泉寄托着苏轼多少的真挚爱民的情怀呀!对这雩泉,他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十年后,苏轼再过密州,用前韵写作《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十年后,老百姓依然怀念苏轼,怎么不使他感动不已!

亭子旁边还有一块石碑,记叙着雩泉亭的来历,铭刻着苏轼的丰功伟绩。据说雩泉亭有史记载的维修有八次之多。现在我们看到的雩泉亭是诸城市人民政府于秋重建的。一个极普通的亭子,历经千年,反复修建,它承载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对苏轼多么深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啊!作为一个地方官,能得到这么多历代人民的怀念,真是了不起! 感叹之余,我们情不自禁地在雩泉亭流连忘返,我想,这雩泉亭在历史的风雨中毁坏,又在当今盛世中重生。它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坐落在翠绿的山坡,向世人昭示什么呢?诸城市人民政府重建雩泉亭碑记就是最好的答案。苏轼爱民事迹永存,雩泉亭不倒。 雩泉亭,不朽的丰碑!——————————

———————————

主办: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作家协会

主编:帅 辉 刘树军

编委:王碧林毛 炜帅 辉

宋学镰罗鸿翔 倪兴国

谢建华盛云树戢炳华

———————————

投稿须知:欢迎区内外文友来稿,来稿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体裁不限,以精短为佳。来稿须统一用简体字,并注明真实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等,发表署名听便。文责自负,暂无稿费。来稿必须进入指定邮箱,微信群和QQ群展示交流作品不视作来稿。

投稿邮箱:821439500@

编辑微号:821439500(军长)

———————————

—————————

《彭山文苑》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着意打造一流文学平台,做新时代文学的召集者、推动者和争光者,以新锐之精品力作,展示当代文学创作佳绩。

——————————

——————————

欢迎关注,欢迎转载

欢迎留言、评论

欢迎提出建设性建议意见

——————————

—————————

本期部份图片源于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