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它为什么是年度最佳华语电视剧?

它为什么是年度最佳华语电视剧?

时间:2024-03-31 06:26:41

相关推荐

它为什么是年度最佳华语电视剧?

三个多月前,我第一次看到《我们与恶的距离》,惊喜之余,感慨:

今年的华语剧里,它称得上是第一了。

把“今年”换成“近年”,依然成立。

这几天我又兴起,重看此剧,仍觉精彩。二刷之后,我更是确信《我们与恶的距离》不但会在今年被无数观众反复称颂,更是会留在太多人的记忆里,成为经典。

它好在哪里?

五个字,经得起琢磨。

别小瞧了这一点,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太多剧集都像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物,为了收视率而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自己拍的题材和话题却是浅尝辄止,毫无思考价值可言。

《我们与恶的距离》不同。作为观众,我看《我们与恶的距离》,用的不只是眼睛,更是脑子。这部剧做的事情,不是利用自己紧扣社会现实的题材讲一个强戏剧冲突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对自己所涉及的话题进行深挖和剖析,试图让观众得到更多思考的空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某种角度上看,《我们与恶的距离》其实填补了华语剧的一个空白。

什么空白呢?

对人性善恶边界的更深度思索。

涉及到类似题材的剧集,当然有,但像《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样,把事实摆出来,把问题抛出去,用最冷静最直接的方式去探讨这一话题的剧集,从未有过。

《我们与恶的距离》所讲述的故事,基于一起“无差别杀人案”。

剧集主线故事发生的两年前,一所戏院发生枪击案,一名男子持枪对观众进行扫射,造成了九死二十一伤的惨剧。

凶手李晓明,和戏院中的人无冤无仇。

所谓“无差别”,其实是“无目的”。

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事件出现,会自然而然地去想: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但随即转念一想,又会拍拍自己的脑袋:

我为何要探究“变态杀人魔”的想法?

这大概是许多旁观者的心路历程。

但如果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呢?

比如遇害者的亲人。

遇害者的亲人不会去思考杀人犯为何会杀人,他们要的就是血债血偿,而且,即使杀人犯伏法,他们的亲人也再也不会回来了。

但再换一个角度。

如果是杀人犯的亲人呢?

他们不止要接受自己的亲人犯下大罪将被法律制裁的沉重现实,更是会活在巨大的阴影下,喘不过气。他们当然没有罪,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舆论的谴责和谩骂,这又该如何自处?

《我们与恶的距离》,将上述两个视角都提供给了观众。

宋乔安,品味新闻台总监,两年前,她的儿子天彦死在李晓明的枪下。

两年中,她性格大变,家庭失和,没有酒精便无法入睡,始终无法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出。

她并不愿意关心李晓明的杀人动机,也并不会同情李晓明的家人。

同为媒体人的丈夫想要探究事件的真相,她表示,真相只会将矛头指向社会体制,可挪威的社会福利那么好,还不是出了无差别杀人犯?

在她得知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化名李大芝在自己手下工作时,她立刻让人跟踪,一方面是想要拿下头条新闻,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对李晓明一家进行报复。

这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但站在宋乔安的角度上,却也不是不能让人理解。

她有绝对足够的理由选择永不原谅。

李大芝则代表着另一种视角。

她是李晓明的妹妹。

李晓明犯案后,他的父母当众下跪,却还是摆脱不了每天都接到的恐吓电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精神连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李晓明犯下大罪,全家人都应该承担后果。

“理所应当”背后的荒谬被人们忽略,李晓明的妹妹被迫改名,只是为了获得新生。

当宋乔安一手将李大芝的新生活摧毁时,她质问宋乔安:

“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

宋乔安反驳:

“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作为旁观者,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剧中也有一位旁观者,却想要参与其中,做些什么。

他就是律师王赦。

王赦是个不讨喜的角色。

他要做的,是为杀人犯辩护。

当然,他不是那种为辛普森辩护的“方唐镜”式财迷律师,他为杀人犯辩护,是想要探究出更多真相。

他希望能找到对问题更好的解决方案。

王赦总是在疑问:

犯下了难以原谅的罪,就一定是恶人吗?

把杀人犯处决,事情就一定会变好吗?

罪犯就没有人权吗?

第一集,王赦就遭到了泼粪。

在很多人看来,王赦站在了恶的一边。

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根本没有人说得清楚。

王赦给妻子讲过自己的故事,他说,在一念之间,他差点就成了杀人犯。

所以,他觉得预防犯罪比制裁罪犯更加重要。

在他看来,探明事实真相重于一切。

舆论不解,妻子也不解。

有些荒谬也苍凉的是,王赦最终也无法得到他想要的真相。

李晓明在剧集进行到一半时就被处决,谁也无法得知他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大罪。

作为观众,我们只知道李晓明小时候很乖,对父母和妹妹都很好。

无法得知的真相,似乎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隐隐指向的主题。

这部剧好就好在不下结论,不做判断。

它抛出问题,让观众自己想出答案。

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得到答案。

但同时,也许我们开始思考,就是最好的答案。

看这部剧时,我们会发现,好人和坏人的边界非常模糊,善与恶的界限,更是很难厘清。

王赦的所作所为,动机当然是善的,但因为他的善,无疑也会伤害到遇害者家属的情绪,某种角度上,他的行为也有了恶的元素。

宋乔安对于李大芝的报复,显然是恶行,但站在她的角度上,似乎又成为了为了逝去孩子所做的复仇。

剧中还有一个思觉失调的患者,他无意中的行为,导致了王赦妻子的意外流产,我们能说他所做的是恶行吗?

一切是非都太难明辨了。

剧集中还有隐藏的主角。

每一集里,都会出现网友的评论。

或谩骂或指责,或关切或愤怒,他们有的人也在无形之中做出恶行,有的人则行了善举。

《我们与恶的距离》要做的,就是给所有人和善恶本身留出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就叫做思考。

我得到的思考是:

人们往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其实是因为不懂是非本难明辨。

这句话,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送给我的,我转送给大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