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作者+编者 | 谈杨遥的短篇《鲽鱼尾》

作者+编者 | 谈杨遥的短篇《鲽鱼尾》

时间:2022-01-13 14:57:58

相关推荐

作者+编者 | 谈杨遥的短篇《鲽鱼尾》

《鲽鱼尾》

杨 遥

活着之上

——关于《鲽鱼尾》的创作谈

在北京,听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做讲座。他让大家思考: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愿意每天花费三四个小时在北京地铁上,起早贪黑上下班?为什么条件这么艰苦,每年还有这么多青年拥到北京?我想这么多青年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怀揣梦想,希望通过拼搏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否则,凭他们的学历、才智、毅力,完全可以在各自的家乡生活得更轻松惬意,他们愿意在北京辛苦地打拼,是有一个活着之上的目标。

由此,我想到十年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诗人,原来在县城的企业工作,后来单位破落,被借调到市里某单位写材料。没有一分钱补助,住在文印室,连被褥都没有,吃饭没钱,没有换洗的衣服,生活的那个艰难劲儿,不仅在机关,社会上也很少见。就像《鲽鱼尾》中描写的一些细节,为了吃饭省点儿钱,不惜让单位开证明证明自己是通讯员;陪客人吃自助餐,一次吃了十颗鸡蛋;衣服从来就是那么一身,根本没有换洗的,偶尔买件新衣服,挑最便宜的,还要砍价。当时我无数次想,他为啥不换个地方,先挣点儿钱,把日子过好?

我觉得当时自己的想法有些世俗,或者太理想化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毕竟只有李白能做出来。对于常人,“破帽遮颜过闹市”才是常态。但身居陋室,坠不坠青云之志,才能见出高下。那个舞台,对于这位朋友来说可能就是最好的舞台,他不但坚持,还乐于坚持。比如,穷得几乎没有一分钱的境况下,居然还有心思追求女孩,还要坚持写诗,因为他看到了未来,除了活着,还追求活着之上的目标。

读过许多文学作品,那些在特殊境遇之下不屈服,显示出生命韧性和硬度的人物往往容易打动我,因为他们落魄的另一面是高贵。我便开始写燕非。

写下燕非的同时,觉得必须还要让另一个人物出现,那就是江渔。写江渔不是为了与燕非对比,是想写出一个失意人的爱,因为失意者的爱,是考验人的一块试金石。江渔就是这样的人。在写材料的路上,江渔是一个失败者;在仕途的谋求上,江渔也是一个失败者,但她失败有怨而不憎,尤其是不冷漠,对生活对人依然保持爱。老K办公室退下来快死的花,她精心培养,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娇媚可人。她有种小小的心思,老K养不活的花她能养活,把花养得比老k更好。对刚到单位的落魄者燕非,江渔在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她虽然不喜欢写材料,长期熬夜加班写材料身体已被摧残,但依旧尽力去帮助她后尘的燕非。

付出“爱”,是否投桃就能收到李,不好说。面对别人的“爱”,是否必须照单全收,尤其深处困境中,也不好说。

江渔在帮助燕非的过程中,渐渐对他有了朦胧的好感,这种好感,发乎情,止乎礼,她请燕非去自己最喜欢的饭店吃鲽鱼尾,等于把自己最隐秘的喜好与对方分享。燕非事实也罢,谎言也罢,迟迟未来。江渔心脏病复发病故,燕非为她写下令人落泪的悼词,这是对知音的回报,也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燕飞人生的转折由此开始。某种意义上,是江渔的死成全了燕非,但燕非假如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对江渔的复杂的情感,没有对写材料这种工作辛苦的感同身受,恐怕不会写出自己的“成名作”。

在小说结尾,燕非和女朋友在江渔请他去的那个饭店吃鲽鱼尾,是怀念令他尊敬的年长的朋友,还是感谢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遗赠他的厚礼,或是庆祝新生活?请读者猜。

陈集益

有上升,就有下沉

——关于《鲽鱼尾》的编者小记

杨遥是我的鲁院高研班同学,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作家之一。一是他的创作量极大,他写一年我得写五年。二是他从事的工作要占去大量时间,文学创作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其实,我与杨遥成为同学以前就认识,很多年前他从事的是基层政府文秘之类的工作,直到今天他换了多个单位,好像还常常加班“写材料”。我本人在工作中,最害怕遇到的事情,一是开会要发言,二是“写材料”;如果非迫不得已,我会尽量逃避这两项艰巨的任务。

我不知道杨遥对他从事过的文秘工作所持的态度。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肯定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写材料”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可爱的,有的是高尚的,有的是可怜的,有的是可憎的。总之,每个单位都缺不了这类“写材料”的人,他们一方面在工作上显得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在仕途上显得地位卑微。关于这些官场小人物的境遇,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已被反复书写,印象深刻的有果戈里、契科夫、左琴科和卡夫卡笔下的小官员、小职员形象。在我国,以刻画这类小人物为能事的小说也非常多,尤其“新写实”逐渐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样式之后。

杨遥的《鲽鱼尾》写的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单位中,新来了一个“写材料”的年轻人(燕非),他出身卑微勤奋好学顺服听话,当然也有真才实学,最终通过种种努力在该单位站稳了脚跟;然而燕非上升之时,同一科室另一位“写材料”的同事(中年女性江渔)却在失意、苦恼与疾病中下沉了。小说在两条线索的反复扭绞中,写出了小职员的生存痛苦与命运感。阅读该小说第一感受,就是它的故事素材并不新鲜,仿佛作者是把许多年前或者前辈作家写过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但是,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错觉,这种官场小人物的悲苦人生多少年来未曾改变,增强了小说的穿透感,冲击着我们日趋麻木的神经:啊,这世上的阿卡基•阿卡基维奇们多少年了还这么活着,如此挣扎着啊!

当然,以上概括是片面的,是为了概括而概括。实际阅读过程中,其细密的文字传输给我的感受要芜杂、混沌得多。杨遥是“留白大师”卡佛的痴迷者,前文中每一句话可能在后文中都有所呼应或故意留白。最难以言说的部分来自江渔的痛苦,它主要源于对目下生活的倦怠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她渴望得到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包括对燕非的感情。只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在她死后,“写追悼词的任务落在燕非头上……开追悼会的那天,领导一念燕非写的悼词,大家都落泪了。”而后,燕非又为江渔写就二百行的长诗公开发表,一举成名得到了领导的器重,步步高升。这个略显荒诞的结尾,使原本规矩的小说突然跃起,“刺”了一下。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对江渔、燕非做出对与错、该与不该的道德评判,有的是苦笑之后的心酸、体恤。因为他们都仅仅为了活得更好一点而已。就像鲽鱼尾,并不是多么名贵的菜,但是在特殊境遇中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

年第8期目录

中篇小说

我就不相信找不到你李治邦

选自《四川文学》第7期

创作谈储存情感李治邦

前方一百米吴君

选自《北京文学》第6期

黑蚁传姚辉

选自《湖南文学》第8期

来访者蔡东

选自《长江文艺》第7期

短篇小说

头条故事乔叶

选自《北京文学》第7期

创作谈烟火气的两面性乔叶

天使张惠雯

选自《文学港》第7期

鲽鱼尾杨遥

选自《青年文学》第6期

马戏团即将到来陈再见

选自《人民文学》第7期

换新衣邓安庆

选自《人民文学》第7期

那般良夜朱婧

选自《青春》第5期

特选·徐怀中作品

西线轶事徐怀中

选自《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

牵风记徐怀中

选自《人民文学》第12期

关于《牵风记》的通信张守仁

新中国文学70年·经典回望

雨,沙沙沙王安忆

选自《北京文学》1980年第6期

受戒汪曾祺

选自《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评论 爱情无界王干

微小说

昨夜无故事聂鑫森

陌生人的欠条徐东

价值陈修平

推磨高军

称呼李国新

镜子李艳

写情诗的男孩秦俑

父亲出差李立泰

赶脚相裕亭

刘二黑借粮代应坤

史料·我与《小说选刊》

有幸照亮,如切如磋文珍

篇名书法曹茂良

欢迎订阅《小说选刊》

1.到邮局窗口办理订阅

邮发代号2-210

2.扫描下方邮局二维码订阅

3.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订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