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与文化

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与文化

时间:2023-06-27 09:27:52

相关推荐

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与文化

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与文化

绪论

一、游牧与农耕的对峙

1.常呈现一种军事紧张的状态

2.中原民族採隔离的方法,兴筑「长城」→文化界限的标志

3.长期对峙的结束:同时熟悉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满洲人,先后征服了长城南北的两个文化世界后

二、北方民族的分类(依民族学):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

三、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促进华夏意识的形成:东周时期开始形成,有助于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2.骑射战术的传入:战国晚期赵武灵王推动的「胡服骑射」,一改传统的步兵与二轮战车的战法,变为机动性高的骑射战法

3.促成中西文化交流

4.长城成为农业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历史象徵

5.增加民族新血轮

第一节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

一、匈奴族的起源及发展

1.发祥地:漠南河套平原(敕勒川)及大青山(阴山)一带

2.别名:荤粥、鬼方、玁狁、戎狄、胡人等

3.与华夏民族的互动关系

A.黄帝:北逐「荤粥」

B.殷商:殷高宗伐「鬼方」

C.西周:周宣王征讨「玁狁」

D.东周:a.春秋-「戎狄」交相侵逼,使孔子有被髮左衽之忧

b.战国-「胡人」不时寇边,燕、赵、秦三国分别筑长城以拒之

E.秦代:a.因有「亡秦者胡」之谶,始皇命蒙恬北伐,收复河南地

b.连结三国边城,成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

二、匈奴族的生活方式

1.经济生活: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住在方便移动的「穹庐」

A.没有不动产的观念,迥异于农业社会以「静」为根本的生活型态

B.马上行国:熟习骑射,平日「人不弛弓,马不解勒」

C.生活物资自外补充:a.贸易-与汉族互通「关市」

b.掠夺-「利则进,不利则退」,不以败逃为耻

2.已进入铁器时代

A.时间:西元前3.C

B.影响:提升生产力,有助于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国力的强盛

3.手工业发展

A.冶铁:最为重要

a.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铁器的使用广泛深入到生产、生活与军事各领域

b.刀剑形式酷似汉式,深受汉族影响,铁匠多数可能来自中原

B.铸铜:a.冶铁业出现前,生产规模与技术已极可观

b.冶铁业出现后,转以制造日常生活用具及装饰品为主

C.其他:木器业、皮革业、制陶业等

三、匈奴的社会组织

1.军政合一:社会组织与军事行动合一,氏族首长兼军事首领

A.由若干种属相同的氏族所构成,贵族阶级以「挛鞮氏」为领袖,但常会考虑其他成员的意见

B.部族是以血亲结合,部族与部族间常彼此竞争领导权而有械斗发生

C.由于游牧生活经常需要战斗,故社会上「贵壮贱老」

D.有「妻后母,报寡嫂」的收继婚习俗

2.社会结构

A.贵族:世袭,重要的军政大事均由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联盟(盟会)共同裁决

B.平民:a.专心贸易、抢掠与战争

b.军事行动的战利品均赏赐战士,故平民也拥有奴隶

C.奴隶:多战俘,除从事畜牧生产外,也作殉葬用→《史记.匈奴传》:匈奴贵族死,「近幸臣妾」殉葬者,多至数十百人

四、乌桓族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

1.活动区域:热河、辽宁一带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匈奴冒顿单于灭之)→乌桓山

2.生活方式:A.逐水草放牧,食肉饮酪,以毡织为衣

B.着窄袖左衽上衣和长裤及靴;男多披髮,女人则束髮或编髮为辫

C.母系氏族遗风-决事女主男从,唯战斗由男性自决;妇女在必要时也能加入战斗

3.部落社会的组织

A.组成:部(大人)→邑落(小帅)

B.维繫:a.大人与小帅乃公众推选,拥有极高的权威,有令必刻木为信

b.无文字,但有自相约束的不成文规定以维繫游牧社会的秩序,凡违反大人谕令者处死罪,然可以用马牛羊赎免

c.大人以下的各邑落都各自畜牧治产,不负担徭役

C.意义:可知仍处于部落社会,尚未形成组织严密的国家

五、鲜卑族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

1.活动区域:辽东塞外的鲜卑山,今内蒙古西哈古勒河附近(匈奴冒顿单于灭之)→西拉木伦河流域

2.经济生活:A.西拉木伦河流域西部草原湖泊区→游牧

B.西拉木伦河流域东部山陵森林区→狩猎

C.南部老哈河流域区→宜农宜渔

D.2.C中(东汉后期)檀石槐统一草原东部时,鲜卑的社会遂发展成为农、畜、射猎、渔获兼备的混合经济,但仍以畜牧为主

3.语言、习俗与社会组织,均与乌桓相同

第二节游牧帝国的政治制度与对外关系

一、匈奴帝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1.建国:冒顿单于

A.世袭权位形成,部落联盟的民主原则名存实亡

B.征服四方:东灭东胡,西破月氏,南併楼烦,北服丁零;又臣服西域三十余国

C.统一大漠南北

a.控地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疆域空前辽阔

b.时值秦末汉初,重占河南地并不断侵扰燕、代地区,威胁新兴的汉朝

2.政治制度

A.行政机构

a.单于庭:匈奴政权的中枢,直辖帝国中部地区

(1)单于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军政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

(2)骨都侯为姻戚氏族,为辅政大臣,本身并无封地;主断狱听讼,裁决之后以口头上报单于,不用文书记录

b.左、右贤王庭

(1)分辖帝国东、西部地区,为地方最高长官

(2)左贤王较右贤王尊贵,通常是单于的储贰,惯例以太子任之

c.左、右谷蠡王:各自在驻牧之地建庭,下各设有左、右大将与左、右大都尉及左、右大当户等官职

B.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

a.游牧兼掠夺的军事政权

(1)将所有成年壮丁都编为骑兵,由政府的各级官吏负责指挥作战

(2)全国的政府与人民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战斗团,自左、右贤王以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

(3)军事首长同时是行政长官及畜牧管理者

b.目的:政府可以完全掌控畜牧生产与对外掠夺的主导权

二、西汉时期的汉匈关系

1.高祖~景帝:和亲互市

A.由来:a.汉军北伐,冒顿围高祖刘邦于平城,因陈平的密计而脱困

b.刘敬建议和亲,以宗女公主为单于阏氏,约为兄弟,岁奉匈奴定额的丝织、酒米、食物等

B.结果:和亲互市成为汉初对匈奴的既定政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亦为匈奴取得汉财物的有利途径

a.惠帝:冒顿致书吕后而语多轻佻,汉廷亦隐忍不发,和亲如故

b.文、景帝:已有反击的声浪

(1)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已指陈和亲无益,匈奴侵甚侮甚,为患无穷;岁奉财物,无异入贡蛮夷

(2)晁错高唱匈奴不足畏,汉匈之争中国稳操胜券

(3)因诸侯王权势高涨,叛意渐萌,汉廷因内顾之忧而无力对付匈奴

2.武帝:汉匈争霸

A.马邑诱敌失败,汉匈正式决裂

B.三大战役

a.河南之役:卫青

(1)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重修秦时所筑边塞

(2)意义:匈奴已不能再南下直驱关中,威胁长安

b.河西之役:霍去病

(1)收复河西地,分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史记.匈奴传》:「(焉支、祁连二山)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3)意义:阻隔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繫,并且沟通了汉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要道

c.漠北之役:卫青、霍去病

(1)收复漠南地

(2)意义:从此「漠南无王庭」,保障了河西地的安全

C.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a.范围:今新疆省和葱岭以西之地

b.目的:军事外交结盟大月氏、乌孙

c.结果:(1)虽未达成使命,但开通西域道路,促成中西文化交流,史称「凿空」

(2)打通交通与商务关系:长安→敦煌→西域→大秦(罗马帝国)

D.需求战马:大宛产良马而不奉献,反杀汉使,为李广利所破,献马三千

E.晚年不再出塞

a.战事不利:李陵、李广利先后降于匈奴,苏武出使亦遭扣留

b.家变悲痛:巫蛊之祸的刺激,武帝亦深感既往劳师远征之悔,乃下「轮台罪己诏」,从此息兵

3.宣帝之后:匈奴款塞,和亲再度恢复

A.匈奴款塞

a.原因:(1)宣帝时,应乌孙之请,汉西域校尉常惠率两国联军重击匈奴

(2)连年天灾、饥馑,复遭周围民族的夹击而益衰

(3)匈奴内乱而分裂,五单于争立,唿韩邪单于兵败而入朝请降附汉

b.争议:(1)反对-附汉有辱先单于,将为诸国所笑

(2)赞成-所有城廓国家均已附汉,匈奴「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

B.和亲恢复

a.元帝时,西域都护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发西域诸国兵与汉屯田士卒,攻杀郅支单于,匈奴再度统一

b.唿韩邪单于三度入朝请婚,元帝妻以宫女王嫱为宁胡阏氏,从此边境相安无事六十余年

c.此次的和亲与汉初的屈辱和亲不同,已有平等互惠的精神

三、南北匈奴与东汉的关系

1.匈奴复叛:新莽违背传统的「羁縻」政策,对匈奴实行贬抑,双方关系恶化

2.东汉初年,匈奴肆行杀掠,并支持卢芳等割据势力,造成北方各郡残破,汉廷只能消极的「固塞」、「备胡」

3.南北分裂:光武帝时,因继承问题而发生内闹

A.南匈奴:附汉且汉化

a.光武帝助之建立单于庭于五原(宁夏包头市),并允其部众入居云中郡

b.结果:(1)汉边境重归安宁,北方社会生产力渐次恢复

(2)南匈奴入居塞内,与汉人杂居,亦逐渐转为定居和农耕生活

(3)原臣属匈奴的乌桓、鲜卑亦先后归汉

B.北匈奴:遭进讨而西徙

a.明帝:(1)窦固自河西北伐,屯兵伊吾卢(新疆哈密)

(2)班超经营西域,以断北匈奴右臂

b.和帝:(1)章帝时,北匈奴连年旱蝗为灾,又遭南匈奴、丁零、鲜卑及西域诸国连兵攻击,南匈奴谋乘机统一而请汉出兵

(2)窦宪、耿秉两次追击,窦宪终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外蒙古阿尔泰山)

c.结果:(1)北匈奴单于率众西走,漠北从此无王庭→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2)鲜卑部族乘机逐步西徙,占领匈奴故地;留居原地的匈奴余众遂与鲜卑融合,亦自称鲜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