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鄞州这些地名的由来 你都知道算我输!

鄞州这些地名的由来 你都知道算我输!

时间:2019-04-07 19:48:05

相关推荐

鄞州这些地名的由来 你都知道算我输!

鄞州区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高山移民,有些被废弃,有些变更,有些新生。这些变化,既缘于自然界的变化,也缘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管是哪种原因,在变化过程中,包含着不少知识性和趣味性。地名文化既是每个人的“乡愁”,也是当下旅游文化的源泉。因此,更要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精心定名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有血脉传承,街道、镇乡才能有厚度和温度。

钟公庙街道

钟公庙街道以“钟公庙”为名。南宋庆元六年(1200)至嘉泰四年(1204),鄞县知县钟元鼎,字廉,以奉议郎知鄞,任中致力水利事业,重排涝灌溉,率民兴筑鹊巢碶,捕蝗除害,百姓深受其益,于碶旁修钟廉庙予以祭祀。明时,改庙额为“忠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避名讳,改庙额为“钟公”。后人为纪念钟元鼎,将该地域取名为“钟公庙”。

下应街道

下应地名以湖下应家而得名。唐朝时,明州刺史应彪从福建迁居于此,因地处东钱湖下,故名湖下应家,简称下应。应彪,唐奉国军节度使加散骑常侍,屡建功绩,唐元宗、肃宗时恩授观阳侯,是江南浙东应氏的一世祖,也是明州、蜜岩、天童应氏的始祖,是之前应氏460年来最杰出的一位武将。唐长庆年间,应彪任会稽郡明州刺史。他看到波涛滚滚的奉化江,将明州城(今宁波)江左与江西(今海曙)隔成绝地,两岸百姓靠竹筏、渡船过江,不但给两岸的商帮在生意上带来困难,而且造成百姓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特别是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时,每年总会有人殒命于江中。为了方便百姓,应彪在公元8,组织义工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连舟16艘,用篾索联结,上铺6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架起了奉化江上第一座浮桥(现今灵桥的前身)。他在奉化江上造桥一事,被誉为当时明州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后又组织指挥乡民维修它山堰,疏浚槎湖、东钱湖。因长期劳成疾,病死在皎川(今章水蜜岩)。为纪念这位造福于民的刺史,鄞西乡民在蜜岩村柿林岙建造应彪祠。

梅墟街道

图片来源:宁波发布

梅墟,以“梅姓”及当地的“集墟”各取一字,合璧成名。东汉初,南昌尉梅福,系江西九江寿春人,因反对王莽擅权,弃官隐居至此地,率民众筑塘,保禾苗灭蝗,菜农商贩纷至,遂成集市,功绩显着,为后人敬仰,立庙祀之,并以“梅姓”及当地的“集墟”而命地,因故梅墟而得名。

12月,宁波市批复同意将梅墟街道析分为梅墟街道和聚贤街道。

中河街道

中河街道境内有中塘河、前塘河,大小洋江流经,尤其是鄞东中塘河自东钱湖莫枝碶向西北,经沙家垫、五港、鹅颈汇、中埠漕、泗港、潘火桥至横石桥与前塘河汇合,长9千米,宽处30米,窄处18.52米,均宽24.25米,深处2.16米,浅处0.93米,均深1.54米,河面积0.22平方千米。经前塘河分流出道士堰碶、大石碶入奉化化江。为鄞东在引流、灌溉、蓄水、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引水入甬城的重要河流之一。该河流横贯中河街道境内,故名中河。

首南街道

首南,位于鄞南平原,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清宣统三年(1911),自首南乡建制以后,其管辖区域从原宁波江东周宿渡一带及原钟公庙镇区域,管辖地域之大,为鄞南第一大乡。故称首南而得名。

潘火街道

潘火,以“潘火桥”而得名。据传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之后裔,携眷从苏州长洲县文安乡豸绣坊迁徙鄞南丰乐乡蔡家弄安居。宋淳熙三年(1176),靖庄公得重玄孙取名蔡楷,字子式。在他超年之时,一日在家门前放鸽子,那鸽子飞进了鄞南丰乐乡蔡家弄王御史府第的花园里。子式在捉拿鸽子时,王御史就收子式为义子,后将女儿婚配与他,招他入赘为婿。后来子式想自立门户,王御史让子式搬一盆火朝南走,当盆中的火搬到中塘河旁边时,火烧得越来越旺,子式决定安居此地。为方便来往行人,请来石匠在中塘河上筑桥,取名“搬火桥”。在清光绪年间,才以原名的谐音改称为“潘火桥”。后人为纪念他建造“潘火桥”的功德,将“潘火桥”的桥名命名为村名和乡名。因故“潘火”而得名。

福明街道

福明街道,以福明桥得名。福明桥建造于宋朝年间,桥梁横跨后塘河,干流通松下漕,柳隘村,北通张隘村。清嘉庆元年重修,立有石碑。民国十八年(1929),由鄮溪汽船公司募集银元,重建福明桥,将块石拱桥改修成一座二孔钢筋水泥桥。由于当时该桥是这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物,故称福明。

白鹤街道

白鹤街道,以驻白鹤新村而得名。白鹤新村以谐音“白鹘桥”而定名。村以桥名,街道以村名。自唐大历六年(771),鄮县迁驻三江口。长庆元年(821),明州府也迁移三江口设治,并建造明州府子城,后在城外建造罗城。从此,明州城逐渐繁荣。当时罗城外的宁波江东四周都是农田,大小河流纵横交叉。靠奉化江畔东南边有一个小村落,村民大多数姓何,故称何家。因村庄河边常年栖息着白鹘鸟,人们视之为吉祥鸟,因故何家改称白鹘村。北宋绍圣二年(1095),白鹘村先祖为了方便民众去明州城,在中塘河支流集资用梅园石建造起一座石板桥,取名“白鹘桥”。该桥建成后,鄞南一带的百姓也可沿河过桥进城,从此“白鹘桥”名声远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由于许多农民不认识“鹘”字,误读成“骨”字,把“白鹘桥”,习惯称“白骨桥”。1945年 9月15日,侵占宁波的日军投降,并在“白鹘桥”边举行受降仪式,在宁波的史册上也留下了浓厚的一笔。“白鹘桥”既是一座桥,也是一个村名。20世纪80年代初,宁波市江东区在白鹘村建造住宅小区,将白鹘村谐音取名“白鹤新村”。1987年2月,江东区从镇安街道划出东南区块,建立新的办事处,考虑到白鹘村历史底蕴深厚,决定街道办事处驻白鹤新村,故称白鹤街道。

东郊街道

东郊街道驻宁波市江东郊区而得名,她的前身为东郊乡。1956年6月,由惊驾、王隘两个乡合并而成,属宁波市郊区办事处管辖,乡政府驻地设在江东区郊外的宁穿路。当时的宁穿路两侧,举目远望,到处是一片农田,农民以种蔬菜和稻谷为生。因此,蔬菜繁多,稻谷飘香,一到晚间,遍地是蛙声一片。故名东郊,沿袭至今。

百丈街道

百丈街道因百丈路贯穿全境而得名。百丈路俗称百丈街,曾名时雍街、百丈街、米行街、卖饭桥、卖席桥,是宁波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旧时,过灵桥(浮桥)直下,至米行桥长99.7丈,故名百丈街而留名。1934年填河拓建马路,东延至卖席桥,称百丈路。1965年,百丈路改建为沥青路,之后改名“红卫东路”。1981年,又恢复原名。曾有楼茂记、怡泰祥、赵大有等百年名店,现存七塔寺。尽管随着城市的发展与道路的拓展,百丈路一直视作宁波江东的地名。

明楼街道

明楼街道以“明楼”而得名。据《鄞县通志》记载:徐氏家族为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偃王后裔,宋室南渡后,一世祖徐应汉自天台迁居鄞东大墩徐家后(今明楼街道徐家社区),建造起24间具有江南风格的深宅大院,俗称“走马楼”。因所建之楼,楼阁相连,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宽敞明亮。因此,该楼取名“明楼”。同时,徐氏家族在清朝时期还培育了知名商人徐太茂与知名学者、藏书家徐时栋父子。徐太茂把经商所得的钱财,大多用于建书楼、设义庄、造渡船,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等慈善事业;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还捐资建造大墩徐家祠堂,为族人提供祭祖场地。徐时栋自清同治七年(1868)起,还主持编纂光绪《鄞县志》,闻名于鄞县城乡。1997年1月,江东区铁锚街道在需要改名时,考虑到辖区内有大墩徐家“明楼”和徐太茂、徐时栋父子的影响力,因故定名为明楼街道。

东胜街道

东胜街道以路定名,以路得名。宁波原江东区域境内东胜路是一条主要道路,位于三江口下游约1500米处的甬江东岸。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东胜路南起大河路,北至江东北路,长600米,宽3米,原系石板路面,后改建混凝土路面,旧名东胜街、泥堰头、三官堂、九成衕。旧时,东胜路以北的冰厂跟是宁波和丰纱厂,该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始人是宁波赫赫有名的“财神爷”戴瑞卿,他的祖辈曾经是经营“北号”的航商巨头,戴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东胜路以南是太丰面粉厂。该厂创办于1931年,原名立丰面粉厂,它是一个背景很深的企业,因为大名鼎鼎的杜月笙、蒉延芳、俞佐宸都是该厂的股东。和丰纱厂与太丰面粉厂是当时宁波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企业,很有影响力,在宁波工业史上戏称为“三支半烟囱”占到了二支。随着两家企业的发展,员工人数的不断增加,东胜街显得非常拥堵。戴瑞卿与杜月笙等商议,互相出资修建东胜街,将石板路改建为混凝土路面,他们一拍即合,并将东胜街改名为东胜路,意为江东要胜过海曙的创业与繁华。从此,东胜路记入宁波城区路名史册。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城市管理,1956年2月,宁波市政府决定,在宁波江东区境内设3个街道,以百丈路为中心,以南以北各设1个街道。百丈路以北考虑到和丰纱厂与太丰面粉厂职工人数多,周边又有许多居民区,决定街道驻在东胜路,所以定名东胜街道。

东柳街道

东柳街道成立于1997年1月,因驻地设在原矮柳村(今改名为东柳坊社区),为传承历史地名,因故取名东柳而得名。据《柳氏宗谱》记载:矮柳族人为柳下惠之后裔。始祖,怜,字孔绪,号昌龄,唐代人。始迁祖,文衡,号圣量,自余姚县邑城(今余姚镇)迁居福明、潘火、邱隘一带,分11支,散居在老界乡赤城里和手界乡二都岸西南漕、二都岸矮柳、泗港钟婆漕、后盛、双桥、福明等地。宋时,柳廉泉自鄞东二都迁居至鄞县的西乡横街上阵。明时,柳哲厚自鄞东矮柳迁居至横街头东北。从此,柳氏家族在这一带肥沃的土地上耕种生存,繁衍子孙后代。留居在矮柳村的祖先,在村落所有河道两岸都种植上柳树,既能使后人不忘始祖,又能在劳作时乘凉小憩,并取名矮柳村。

新明街道

图片来源:新明发布

新明街道地名由来。3月,为扩大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宁波国家高新区)行政区域,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宁波市政府决定,在江东区福明街道区域内划出老庙社区、朱一社区建立新的城市型街道,管理模式参照鄞州区梅墟街道执行,由江东区委托宁波国家高新区管理。在街道定名中,考虑到老庙社区、朱一社区原属福明街道,新建街道以后属宁波国家高新区管理。根据宁波国家高新区单位的名称和福明街道的地名,决定各取一字,为新建街道的地名。在取名中考虑到既要好听、好记,又要朗朗上口,同时,使人感到该地名有与时俱进的感觉。为此,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单位的名称中取“新”,福明街道的地名中取“明”,合璧成“新明街道”的地名,她的寓意为迎接新的明天。7月,经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新明街道,该地名也从市民政局地名办记入宁波城市地名史册。

瞻岐镇

瞻岐地名,以瞻岐山而得名。该山位于鄞东大嵩滨海平原北部,系太白山支脉,西接福泉山,是金字山、家后山、炮台山的总名。瞻岐之名有文献记载:“瞻埼”、“尖崎”、“瞻齐”、“瞻岐”四种写法。“瞻埼”地名记于民国《鄞县通志》或常出现在各类报端,影响面就大。其实瞻岐镇名,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还在使用“瞻埼”,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才改写成“瞻岐”。1949年5月,鄞县解放后,“瞻岐”地名才被社会认同,成为鄞县行政区域的地名,废除了“瞻埼”、“尖崎”、“瞻齐”的地名,沿袭至今。

咸祥镇

咸祥古称嵩南(位于大嵩之南),东南临象山港,其中有盘池山、串堍山两岛礁,金峨山余脉横亘于西,福泉山屏障于北,大嵩江沿北边东去。背山面海,冬暖夏凉。唐时尚是近海浅涂,横山、球山是孤岛,先民居于镇西山岙之中。南宋始有村落,元、明间,外来移民以近海捕捞和利用海涂高阜处煮盐为生,故名盐场。清嘉庆年间,咸祥先民认为盐场地名显得粗俗,才雅化为咸祥,寓意为咸地吉祥,因故而得名。

塘溪镇

塘溪镇在民国时期称施塘溪乡、塘头乡,是一个兴起于唐宋,成型于明清的千年古镇。该镇地处鄞东山区盆地,南庵基山、牛角湾山、百坑岭,西白岩山,东北福泉山,其间是管江、塘溪盆地。梅溪源自白岩山,自西北向东南流,左纳角洞岙、北岙来水,右纳华家岙、叶公山、张家岭来水,由育王碶入大嵩江。山深海近,集雨面积大,水系源丰富,是冬暖夏凉之地。唐代时,少量先民为避乱徙居山区。宋后人口渐多,形成村落,因溪而得名。故名塘溪。

东吴镇

东吴镇地名以三国时期的东吴而定名。据传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吴国被晋灭亡,孙权义子俞韶避难至此,见这里“五凤朝阳”(五凤指大涵山、东山等五座形如凤凰展翅的山),视为故国东吴,遂在此隐居发族,因怀念故土,而取名东吴,沿袭至今。

五乡镇

五乡镇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称五乡碶,以碶闸而得名。该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商贸流通历史辉煌的商埠,这里曾是古鄮县的县治。早在公元前2,当宁波的三江口还是一片滩涂时,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南征北伐后,统一了六国。他把征服的疆土划分为三十六郡,在郡的建制下设县,史称“郡县天下”。浙东平原,三个山口形成聚落,秦王朝共建立了三个县,即鄞、鄮、句章。其中,将鄮县县治设在五乡镇(宝幢),旧称鄮山同谷口,隶属于会稽郡。设治后,建造起后塘街,作为农贸和海产品的交易集散地,为泄鄞东五乡之水,又建造起东碶、西碶、鄮碶、汇碶、皎碶5座碶闸,故名五乡碶。

邱隘镇

邱隘旧名崔街,后以崔街谐音为邱隘而得名。据传,邱隘早有崔姓经商,名崔街,逐渐集市成街后,又因沿河街窄,遂称崔街。宋咸平五年(1002)进士邱舜微,历官散骑常侍,以资政殿学士知明州,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迁鄞,其后裔邱惟伦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从江左迁居于崔街定居。此后发族建村,遂名邱隘。

云龙镇

云龙镇是鄞州区鄞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曾在甲村石秃山出土的一件“羽人竞渡铜钺”文物,生动形象地记录了2000多年前云龙先人的航渡生活。这件国宝的出土,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宁波人龙舟竞技悠久的历史,更成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该镇以“云龙碶”而得名。据历史记载,宋熙宁(1068~1077)年间,奉化江潮水内涌,建造五洞碶闸以御潮(一说,南宋建炎年间有张氏自河北迁居于此,因潮水至北南上,在此建造这一碶闸),大潮汛期,潮水撞石,向上飞溅似云雾、似龙腾,故名“云龙碶”。

横溪镇

横溪镇由溪定名,因溪而得名。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宋时已成相当规模的集镇。其镇名据《鄞县通志》记载:因有溪横亘镇上,故得其名。该溪流由西山至庄山之间,是鄞南地区的一条重要水系,也是前塘河的上游段,明清前习称上称溪,后称为横溪河。由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金峨盆地,东侧白岩山、大梅山,西侧金峨山、五峰山,中西部为宁波平原一隅。金峨溪源自于鄞、奉交界处,南北流,纳道成岙、大岙、车岭和竹马岭来水,抵平原后,名横溪,又名金溪,至横溪河头,汇入前塘河。沿途可解决民众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这是横溪人民的母亲河。

姜山镇

姜山镇以山定名,以山得名。该镇地处宁绍平原南隅,平均海拔2米。境内一马平川,突兀五座孤丘,其中姜山、茅山两座小山遐尔闻名,相距5.33千米,属金峨山脉。姜山海拔37.7米,面积6.87公顷,其形似“姜”若“狮”,故名姜山,又称狮山。茅山海拔43.9米,面积11.87公顷,茅山也作茆山,又名“卧牛山”,此山出香茅,故名茅山。姜山镇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1949年5月,鄞县解放后,为鄞县县治。境内文化古迹众多,走马塘村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该村的陈禾,张华山村的张世杰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文臣武将;孙张漕村被誉为“红帮”裁缝第一村;纪念明州开城元勋黄晟的佽飞庙,保存完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个古老的城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源 :鄞响客户端

在看点这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