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分析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分析

时间:2023-06-02 06:27:18

相关推荐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所致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传染性疾病。该病多见于儿童和少年,但近年来成人IM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临床表现多样,同时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扁桃体炎等症状类似,首诊误诊率高,从而造成延误或不恰当地治疗[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确诊的48例成人I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8月至12月住院并确诊的成人IM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IM诊断标准:(1)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其中3项以上阳性);(2)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3)EBV抗体测定(EBV-CA-IgM阳性);(4)血清嗜异性抗体测定阳性。符合(1)项以及(2)~(4)项中一项及以上者可确诊IM。

二、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

结果

一、一般特征

4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性别比为2.2∶1;年龄18~73岁,平均31.0岁;平均住院14.1 d。分析1月至12月(24个月)44例IM患者,除7月份无病例报告外,其余月份均有病例报告者(图1)。报告4例、19例、25例,以18~25岁年龄段患者最多19例(39.6%),26~33岁年龄段次之,共17例(35.4%)。4例患者有慢性病基础,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高血压和糖尿病各1例。

二、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发热(100.0%),体温>38.5 ℃共43例(89.6%),以中高热为主,最高体温可达41 ℃,可伴有寒战、畏寒、出汗、乏力、全身酸痛。34例(70.8%)咽峡炎患者咽部、扁桃体、悬雍垂充血,扁桃体不同程度肿大,部分被覆脓性分泌物。淋巴结肿大21例(43.8%),全部患者颈部淋巴结受累,无黏连,伴或不伴有压痛。腹部超声提示脾肿大36例(75%),肝肿大2例(4.2%)。皮疹6例(12.5%),分布于四肢、躯干,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其他症状:头晕头痛21例(43.8%)、咳嗽9例(18.8%)、恶心、呕吐7例(14.6%)、乏力5例(10.4%)、眼睑水肿2例(4.2%)、心悸1例(2.1%)。

三、实验室检查

47例患者进行了病毒定量检测,32例阳性(68.1%)。29例检测EBV抗体,EBV CA-IgM阳性15例(51.7%),EBEA IgM阳性10例(34.5%)。血细胞分析:WBC(1.0~17.7)×109/L,其中<4×109/L共8例(16.7%),>10×109/L 11例(22.9%);淋巴细胞百分比7.5%~82.7%,其中>50%有23例(47.9%);单核细胞百分比>10%有27例(56.3%);血小板<100×109/L共8例(16.7%),最低18×109/L。肝功能:肝酶增高40例(83.3%),ALT最高达1 017 U;41例检测ALP、γ-GT,19例(46.3%)ALP升高,24例(58.5%)γ-GT升高,47例检测TBil,其中6例(12.8%)>34.2 μmol/L,最高达271.3 μmol/L。所有患者肾功能及凝血系列未见明显异常。17例检测血清铁蛋白,14例(82.3%)>300 ng/mL,最高达11 656 ng/mL,该患者预后差。36例检测血沉,15例(41.7%)增快。

四、治疗及预后

首诊误诊9例(18.8%),包括布鲁菌感染1例,药物性肝损伤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药物性皮炎1例,不明原因肝损伤5例。46例患者给予更昔洛韦(0.25 mg 2次/d)联合抗生素静脉滴注,其中1例联合利巴韦林(500 mg 1次/d)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2例患者未给予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同时给予保肝、化痰、抑酸、输注血液制品等内科对症治疗。抗病毒疗程4~29 d不等,平均11.6 d。热退时间2~15 d不等,平均5.1 d,2例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出院时仍发热。

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出现皮疹,2例再次发热,考虑药物热,1例出现发抖,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皮肤瘙痒,均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体温正常后,部分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化验指标未正常、基础病治疗,均导致部分患者住院时间延长。46例(95.8%)患者出院时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及化验指标均明显好转。2例患者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其中1例死亡,1例要求出院结果不详。

讨论

IM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多与EBV感染有关,近年来成人IM报告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IM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认为免疫因素为IM发生的主要机制,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IM发生中亦具有一定作用[2]。本组4例患者有慢性病基础,其中2例有慢性肝炎病史,成人慢性肝炎可合并IM,伴肝功能异常时,应与慢性肝炎急性活动期相鉴别。IM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本组数据显示除7月份无病例报告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病患者,考虑与样本例数少及地域有关。

IM患者年龄18~73岁,年龄波动幅度大,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数年轻人在初次EBV感染后都会发生IM[3],其临床表现多样,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有2种典型的临床表现,一是急性发作的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另一个是发展缓慢的萎靡不振、肌肉痛、疲劳[4]。本组主要症状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以皮疹为主要表现者易被诊断为药物性皮疹,急性肝功能损伤可被误诊为急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咽峡炎易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等。本组2例患者眼睑水肿,与邓晓风[5]报道鼻塞伴打鼾和双眼睑浮肿是IM的两个重要临床特征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例患者使用青霉素后出现皮疹,有报道称应用氨苄青霉素或阿莫西林后,超过90%的患者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可引起病情的加重,故氨苄青霉素及阿莫西林应被明确列为忌用药物[6,7]。

实验室检查提示WBC>10×109/L 11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单核细胞百分比可有不同程度增高,肝酶升高可达83.3%,TBil升高12.8%。有研究表明转移酶与IM之间存在正相关,而TBil与IM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高水平的转移酶提示IM,尤其是男性,而低水平TBil提示IM,尤其是女性[8]。

IM患者外周血中EBV DNA载量在2周内达到峰值,随后很快下降,病程22 d后,几乎所有IM患者血清中均检测不到EBV DNA,若IM患者临床症状不缓解,血清中持续较高水平EBV DNA载量,要注意发生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或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9]。EBV CA-IgM阳性一直是IM的诊断依据,但EBV感染的血清学反应复杂多样,有的病例抗EBV CA-IgM产生延迟、有的持续缺失或长时间存在,并且EBV再激活时也可能出现EBV CA-IgM,CA-IgM有时也会出现假阳性(如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时)[10],有的既往感染过EBV的患者EBV CA-IgG可能为阴性[11],这给IM诊断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临床高度怀疑IM时,应多次进行EBV抗体或DNA检测。

大多数IM患者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恢复正常,在发病2个月后恢复正常活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上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炎、心肌炎、脾破裂、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并发症[12,13]。本组患者有2例发展为嗜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病理生理机制为EBV感染的CTL和NK细胞功能缺陷,并异常增生,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及巨噬细胞活化,从而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及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其中EBV感染为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中常见类型[9]。

参考文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