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补阳还五汤真的有补气活血作用吗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应用

补阳还五汤真的有补气活血作用吗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应用

时间:2023-01-14 06:52:00

相关推荐

补阳还五汤真的有补气活血作用吗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应用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功效。黄芪是方中主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恢复脑细胞的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等作用。桃仁、当归尾、赤芍、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通调气息的作用;地龙能引药直达经络,以发挥全方药的作用。

一、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着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着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二)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气虚血瘀之证的常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口眼喁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及其后遗症,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之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辨证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的各种神经痛、神经衰弱、癫痫等;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闭塞陆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属气虚血瘀者。

(三)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注意

1.本方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者为宜。

2.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3.高血压者用之无妨,但阴虚血热者忌服。

[源流发展] 本方是清代王清任针对半身不遂所创立的方剂。从方源分析,当是桃红四物汤去地黄、加地龙并重用黄芪而成。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历代医家关于“气滞血瘀”的论述颇多,而从未明确提出“气虚血瘀”之说,更缺乏关于气虚血瘀的论述。《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王氏在总结《内经》及前代医家关于中风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是“气虚血瘀”的著名论点。他在《医林改错》卷下中写道:“人之半身不遂,由元气亏损。夫人之元气,分布周身,若亏损过半,经络自然空虚,……故半身不遂。”“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由此首开补气活血法治疗中风之先河,并为后世医家广为沿用。

(四)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临床所见的颈椎病多以本虚标实为主,治疗上当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补阳还五汤能有效的消除神经根及脊髓的水肿、椎动脉的痉挛及脑部的缺血缺氧,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方中赤芍酸甘化阴,舒缓挛急、柔肝止痛,主治筋脉失养诸症,含有芍药总苷,具有抗炎、镇痛和消除神经根周围组织水肿的作用,能够明显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及颈部不适诸症;黄芪益气补中固表,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川穹祛风、通经络、止痛,含有生物碱(川穹嗪),具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当归益气养血、痛痹止痛,含有挥发油,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地龙通血脉、利关节、消淤滞,含有地龙素,具有溶栓作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含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诸药配合,共奏补气养血、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之效。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20g,芍药20g,地龙12g,川芎15g,红花15g,桃仁15g,甘草6g。手指麻木者加姜活10g;疼痛甚者加葛根30g、桂枝15g;肝肾亏损者加杜仲15g、川牛膝20g;风寒痹阻者加独活20g,防风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

二、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应用

(一)阳还五汤的配方组成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用量: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义: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运用: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禁忌: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2]

2、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补阳还五汤(文:健康无忧网)

(二)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功用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诊断脑血栓形成),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如果以上关于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应用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