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高考作文素材陈旧 解读停留在表面?这两个方法教你告别肤浅

高考作文素材陈旧 解读停留在表面?这两个方法教你告别肤浅

时间:2021-01-18 23:31:27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素材陈旧 解读停留在表面?这两个方法教你告别肤浅

高考作文中素材的运用,基本停留在浅层次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材陈旧化。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几十年来陈陈相因,早已审美疲劳,致使阅卷老师一见之下,几欲抓狂。

2.视角单一化。李白则必赏其傲岸,马迁必赞其忍辱,陶潜必爱其隐逸;松必坚贞,菊必傲霜,梅必凌寒。除此之外,再无创见。

3.运用表象化。人物素材运用脸谱化,意象素材运用单一化,已如前言,这也是表象化的表现。涉及历史、文化,只能搬运课本,不能独出机杼,更遑论在艺术层面、哲学层面甚而宗教层面来分析辩驳。

实际上,学生平时阅读的素材并不少,一本素材类书籍少说十几万字,包含上百则或者数百则素材。每位学生手中,一般有数本这样的素材书,高中三年,阅读一千则素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一到考场上,脑中浮现的还是老掉牙那些陈旧素材,为何?

因为对素材的阅读,停留在浅阅读层面,不能与自我(知识积累、生命体验),与主题建立深度联系。

可以说,这部分学生只有素材阅读,没有素材积累。积累需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甄别、归类、评价素材;而阅读素材,往往比较随意,素材读过就读过了,没有去深入体会理解,这样,素材只能沉睡在大脑角落里。一般来说,这部分学生也缺乏结构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审题立意时思路打不开,平时读的素材此时记不起来,“书到用时方恨少”,记不起来,运用新素材就无从谈起了。现在高考材料作文倾向于让学生们对某件事情发表看法,不少学生就事论事,素材用得到很少;如果学生思路没打开,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没有类比意识,很难想到素材的运用。

如何打破这一怪圈?

根本的有两点。

【第一】以思维方法为武器,精选典型人物素材和事例,围绕作文母题,把素材置于思想之下;

【第二】围绕生命经历,把素材置于体验之下。

把素材置于主题思想之下,素材与主题思想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素材网络,写作时从记忆库中提取素材就容易、精准。

把素材置于个体体验之下,素材与心灵深度契合,写作时就可以把素材用得深刻、富有个性。

运用思维工具处理素材之一例:

分类、比较、批判等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素材,解读素材,运用素材。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理解素材,分类思维则可以帮助我们根据高考作文母题,把素材分为若干大类,再分为若干小类。分门别类收集素材,便于记忆运用。

我们来看两则素材:

素材1.张廷玉:不攻人之短。

清朝张廷玉当刑部侍郎期间,他的朋友程廷祚一次酒后嫖妓,被人发现。当天,程廷祚从青楼出来时,恰好穿着张廷玉平时也经常穿的一件紫色长衫,而且他的身材与张廷玉一般高,目击者只看到程廷祚的背影,就误将程廷祚当作了张廷玉。于是,外面就传言张廷玉某月某日进青楼嫖妓。

张廷玉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的儿子张若霭却对此非常生气,对张廷玉说:“我们必须马上澄清事实的真相,否则人家还真的认为父亲是个喜欢寻花问柳的人呢。”张廷玉却显得十分的平静:“程廷祚是我多年的老友,他原本不是一个很随便的人,那次是因为醉酒,才做出了这样的错事。如果我申辩澄清,这就是攻击朋友的隐私和过错了。”自始至终,不管外面舆论如何汹涌,张廷玉始终未辩。

后来,张若霭有次回老家桐城,无意中听到当地的人还在误传张廷玉嫖妓事件。张若霭想到如果再不澄清事实真相,父亲会在家乡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返回京城后,他准备上书皇帝,奏明真实情况。当张若霭将写好的奏折交给父亲看时,张廷玉当场撕毁了奏折:“你把这件事当成我的耻辱,倘若你攻击我朋友的隐私和过错,这更是我的一大耻辱。”见父亲态度坚决,张若霭只好作罢,只字不敢再提这件事。

素材2.阮籍:与山巨源绝交。

嵇康曾在魏朝担任过一个小官,但他由于看不惯司马集团的所作所为,便到乡下隐居起来。他的好友山涛给他写来一信,劝他不要与司马氏集团顶撞,要克服自己的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气,好继续去做官。

嵇康读完信后,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有名的《与山巨源(涛)绝交书》。 在信中,他主张君子百行,循性而动,各附所安,论述了自己入山林而不返的理由。

嵇康采取庄子拒辞楚王之相的做法,表现出对贪官污吏批判的态度。所以,他写完信后,让好友阮籍看,阮籍竟双手颤抖,泪光莹莹,哽咽着对他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的骨气,你真是一个与邪恶势力格斗的勇士!我即使不能像你这样疾恶如仇,也可以在醉乡沉睡不醒。而山涛,可惜我们尊他为兄长,想不到竟会为了官位而背叛自己的气节。”后来,嵇康被司马昭以“轻时傲世、乱群惑众”的罪名加以杀害,被害前,他还在刑场上弹了一曲绝世之作《广陵散》,琴声不乱,音调激越,回荡在杀人刑场的上空。

素材解读:

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错误行为?张廷玉、嵇康分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张廷玉宁愿自己受到误解,也不愿意宣扬攻击朋友的隐私和过错。正是有了这份“不用人短”的宽广胸怀,使得张廷玉成为有着“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美誉的一代名臣。《菜根谭》有云:“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发现朋友的过错,应当设法真心诚意地去帮助他改正,如果四处宣扬,使他的错误无人不知,这样既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同时又把对方推向了错误的深渊。然而,政治观点不同,既便是最好的朋友,也难以“和平相处”了。在西晋这个黑暗的时代,正直、高洁的嵇康选择了隐居山林以保名节,而他的朋友山涛却屈身求荣,嵇康果断与山涛断绝友情。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这个意义而言,与自己人生志趣、人格追求、价值取向不同的朋友,还是应该如嵇康那样果断地与之断交为更好!

以上只是表层解读。现在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深度解读。

理性判断:

素材1讲张廷玉宁愿被误解,被污名,也要为朋友隐恶扬善。

素材2讲山涛权嵇康改变自己,出来做官。

敢于质疑:

素材1,张廷玉的做法真的无可非议吗?在大是大非面前,朋友情谊重要还是法理重要?如果程廷祚犯的是刑事犯罪,张廷玉是否也要为其回护隐瞒呢?再从家庭角度看,张廷玉个人可以身正不怕影子歪,不理会强加给自己的污名,这是他自信的表现;但是这些污名会伤害家人,为了朋友而伤害家人,是否可取?

素材2,山涛劝说嵇康,是出于好心,嵇康也理解,不然不会在赴死之前向山涛托孤。但是嵇康与山涛绝交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表面绝交,私下欣赏?还是借绝交信来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姿态?这些需要我们翻阅史书去澄清。批判性思维讲究论据、推理,在材料、论据不足的情况下,不能轻易下判断。

比较评价:两则素材都涉及友谊、宽容、原则等主题,但是张廷玉与嵇康处理与朋友的关系上截然不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