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钟启泉教授浅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钟启泉教授浅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时间:2022-12-26 15:08:47

相关推荐

钟启泉教授浅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一文中强调:“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首先,把“知识与技能”只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这不是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本意。

知识重在“逻辑性”,是“认识世界”;技能重在“操作性”,是“改造世界”。知识与技能是有关联的,然而又绝非是同一的概念,不能作为“一维”看待。我国教育界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从来没有人认为重视“双基”是错误的,也从来没有任何教育理论,论证过重视“双基”是错误的。《纲要》重视“打好基础”。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

在中国,“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使用的。课程目标的“每一维”上都有“价值观”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对学生更有意义,都涉及“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哲学层次的大概念。在中文里,将“价值观”仅仅与“情感态度”相联,至少是词义搭配不当。

最后,“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维,也不妥。

在“科学方法论”中,没有这种看法。把重“过程”这种方法,上升到与“所有方法”等价的地位,是片面的。重“过程”可以认为是重“历史”,在“科学方法论”中,“历史”应当与“逻辑”相结合才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钟启泉教授最大的“误导”在于,他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这绝对不是《纲要》的要求。

《纲要》是从整体上提出这些目标。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中,仅仅有40分钟,一定要落实“三维目标”,这必要吗?这可能吗?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一节课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这正是百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不可能完成太多的目标,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哪有可能一节课面面俱到,要“落实三维目标”。这真正害苦了全国的中小学教师!一节课的教案,要求教师仅仅写“教学目标”这一项就要写上几百字。这是典型的“新八股”!教学是艺术,要在全国范围推行一种作法,是行不通的,不可能成功。“情感态度”,还有“价值观”,等这些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不是局部目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落实”,只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渗透”给学生。一节课中,一定要求教师“写出”所有的“三维目标”,这几乎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建筑”。难怪引起许多教师的反感。钟启泉教授公开声言:“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无意之中就人为制造了“冲突”的隐患,这肯定远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新课改是新一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教育研究院主要职能:学生发展中心、教师成长中心、家长交流中心、测评中心、考试中心等。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