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医方|论小建中汤

医方|论小建中汤

时间:2018-12-31 21:45:24

相关推荐

医方|论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之我见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的方子,变化于桂枝汤,其内涵有桂枝汤的内涵,其理法也与桂枝汤有别,后世云: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该方既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方。

此方讲起来很困难,但在临床中应用起来效果很好,加减化裁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应该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心治病,发扬祖国医学,是为责任。

方药组成与服法

桂枝三两(去皮) (9克) 甘草二两(炙)(6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芍药六两(18克) 生姜二两(切)(9克)胶饴一升(30克)

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胶饴烊化)

功 效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原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0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102条)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3)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8)

主 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 解

本证为心脾两虚,气血双亏,而见虚劳诸不足之候。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则变解表之方,而为建中之用。

主药饴糖,甘温补中。

配桂枝、甘草、生姜,则辛甘温阳;

配芍药、大枣,则又酸甘化阴。

共奏培补中气,滋养化源,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之功。

凡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所致病症,多可用之。

本方所治诸虚,皆以脾胃虚寒,阴阳两虚为其主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影卫气血由此化生。

中焦虚寒,化源不足,血不养心,故虚烦心悸;

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治以温中补虚调和阴阳。

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仲景以小建中汤,建中养营,补之以虚,使气血有所生,五藏有所养。

丨方 歌丨

。。。。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关于饴糖

【饴糖】是粮食糖,是用麦芽加上糯米或小米这些粮食发酵做成的。常用于主要用来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治疗脾胃气虚、中焦虚寒、肺虚久咳、气短气喘等,在多个经方中皆有应用。

饴糖甜中带着一丝微微的苦。

它的甜味能健脾,微苦能健胃,小儿尤其适合吃麦芽糖。且麦芽的主要作用是消食、通气,凡是小儿吃得过多,不消化造成的积食,都可用饴糖来消食调理。

名家论述

刘渡舟: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调和脾胃,调和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倍芍药酸甘益阴以柔肝,加用饴糖甘温补中以缓急。

因此,本方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小建中汤在临床上不但能够治疗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所致的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等证,还可以治疗由于肝胆气机不利所致的胁痛。

《内经》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小建中汤属于甘温补益之剂,能建脾气以化气血,肝胆得阴血濡养则气柔而条达,所谓培土即可以制木的道理就在于此。

根据临床经验,治疗因肝胆疾患导致脾气虚弱而见有肝脾证候者,可以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则疗效更佳。

《脾胃论》: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同治中焦虚寒,都用到了辛甘化阳法。但小建中汤中尚有酸甘化阴法,适用于中焦阳虚伴有阴虚者。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宋代《苏沈良方》云:“尝有人患心腹病不可忍,累用良医治之皆不效……士人陈承善医,投一剂遂定。问之,乃小建中汤。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主腹痛。常人见其药性温平,未必信之。古人补虚只用此体面药,不须附子、硫磺。(陈)承用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虚寒证也,此药尤相当。”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注意事项

呕吐或中满者、

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者、

口渴思冷者、

腹痛拒按者

必须酌情加减使用。

丨医案举隅丨

。。。。

虚劳《吴鞠通医案》:

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滓后化入)、大枣(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大生地、麦冬、五味子)兼与护阴。

腹痛《经方实验录》:

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吐血《吴鞠通医案》:

胡某,31岁,劳伤吐血,汗多足麻,六脉弦细不数,小建中汤主之,白芍六钱,甘草(炙)三钱,生姜五钱,桂枝四钱,胶饴(后入)一两,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后,将胶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搅合匀,分三次服。服七剂后,汗减,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剂后,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于原方中加云苓、半夏而愈。

咳嗽《临证指南医案》:

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己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小建中汤主之。

黄疸《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

资某,男,58岁,患黄疸一年余,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实验室诊断:溶血性黄疸。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

治予温中补虚,益气生血

处方:

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耆30g,当归6g,水煎去滓取汁,纳饴糖120g口服,每日一剂,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小儿尿频《千家妙方》:

孙某,女,4岁,尿频月余,一日几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发育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稍苍黄,腹部较紧张。

诊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予小建中汤。十剂后,尿频好转,每日减至二十多次,面色转红。继服原方加黄耆七剂后,尿频愈,每昼夜小便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

胃脘痛(胡希恕医案):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经万传真》1994;

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

治宜温中寒,和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腹痛(刘渡舟医案):

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为疏:

桂枝10克P6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24)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另论小建中汤

。。。。

辨黄疸寒热疟病脉证并治: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宋本金匮)

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宋本金匮)

小建中汤,温中缓急养胃气,还解表去湿。寒热补泻都有。

补中去实邪,缓急而不伤正。一般体弱的人,尤其是老人体虚内伤,必然伴随些许表证,正气不足。此方内外双解,内外水湿去,津液足,胃气旺,燥热除。

小建中汤中的芍药能解决阳明里实血痹,所以治腹痛最有效。

芍药有小大黄之称,能去阳明里实不重的,针对腹痛腹急,内有瘀血,去里实瘀血也清热,还利水排湿。因此加大用量。

桂枝,解表而降逆,专门治疗夹带表证的气逆心悸。

生姜,解表降逆化水饮。

炙甘草、大枣,养胃,养津液不足。

由于津液伤的多,更用胶饴,甘滋大补津液。胶饴现在用蜂蜜代替,效果更好。

蜂蜜,味甘平。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家多有水饮过剩上冲。甘滋药大补津液,怕多了而助饮。

对于津亏厉害的、夹带点水热上逆微呕的,不必介意。

很多酒后呕吐,然后恶心、口干舌燥的,冲一杯蜂蜜水喝,马上就好。

要注意辨病机,不能用甘滋药的呕家,是指三阴虚寒水饮上逆的。

学习小建中汤证,要参考津液伤的不重,欲结成实腹中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里实更重一点的桂枝加大黄汤,以及伤到阴血的炙甘草汤。

方药加减

中焦寒重者,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

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

便溏者,加山药、白术健脾燥湿止泻;

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偏于虚者,增加饴糖、大枣、甘草用量;

气虚重者,加黄芪;

血虚重者加当归;

心神失养见心悸不寐者,加酸枣仁、浮小麦。

于偏于阳虚的患者,补气即可温阳,尤其是党参、黄芪,而少用附子、肉桂等温燥药,益气健脾即可达到回阳的目的,而过用温燥药往往会导致温燥伤阴之弊。

小建中汤轶事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挟献帝迁都,洛阳被焚,再加上军阀之间战火不断,百姓颠沛流离,连献帝之姐建宁公主也难幸免,与家人走失。建宁公主在几个婢女的扶持下慌不择路,随逃难的人群来到南阳。由于劳累、饥饿,建宁公主一病不起:心悸不安,面色无华,腹痛喜温喜按,疲乏无力。婢女扶其求医于张仲景,以此方治之,三剂而愈。后公主返京,力举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此方为缘促成张仲景与建宁公主相识,且时逢建安年间,其药效又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张仲景取该方名为“小建中汤”。

明朝名医戴元礼是位应用小建中汤的高手。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于是,决定去拜访。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一位病人取药从戴元礼旁边经过,忽见那名医追了出来,对病人说:“煎药时可别忘了放入一块锡。”戴元礼想:我行医这么多年,只听说金银玉石铜铁可入药,唯独没听说过锡能入药。这难道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于是,他施礼向那人讨教。那名医认不得戴元礼,不屑地说:“难道你没见仲景小建中汤里的‘锡’字吗?”戴元礼一听,笑了。原来他把原文里“饧”(音xíng)字误认为了“锡”。饧者,饴糖也。

清朝咸丰皇帝素来体弱,所以太医院为咸丰治病,一直以温补为主,常用小建中汤,加人参、附子,建其中气,取饮食增而津液旺,充血生精,渐复真阴之不足。但后来数月之功,竟被一次腹泻毁于一旦。他成了历史上服用小建中汤最久的皇帝。

附 方

大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 内盛之腹痛呕逆。

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3-小建中汤证

23-小建中汤证

2018-07-12

中医方剂——小建中汤

中医方剂——小建中汤

2018-07-04

伤寒学堂——小建中汤

伤寒学堂——小建中汤

2018-08-06

13小建中汤

13小建中汤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