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雪莉父母争夺遗产撕破脸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到底多大?

雪莉父母争夺遗产撕破脸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到底多大?

时间:2023-02-05 10:17:24

相关推荐

雪莉父母争夺遗产撕破脸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到底多大?

1

崔雪莉的葬礼已经结束,美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哥哥崔健熙听闻噩耗,伤心不已,葬礼上他沉默不语只是默默落泪,用喝酒来麻痹自己。

最疼爱雪莉的,还是她的爷爷奶奶,两位老人至今仍不相信孙女已然去世。

因为雪莉的突然离世,又没有留下遗嘱,关于其遗产的继承,至今是个谜,所属的经纪公司SM已经开始了雪莉的财产清算,出道至今,也有的光景,雪莉几乎没怎么休息,所以尽管具体数字没有出来,但她极有可能将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

根据韩国法律,没有遗嘱的情况下,雪莉的父母兄妹都可以参与分割,为此雪莉的父母已经开始了谈判,二人就遗产问题,曾发生争执尚未谈妥。

在亲生女儿尸骨未寒之际,身为父母,聚焦点只是放下了遗产上,令人十分遗憾。

一家人之中,只有哥哥与雪莉的关系最好,雪莉离去后,哥哥伤心到需要亲人搀扶,更没有提及财产分割之事,再观父母的行事作风,当真让人寒心。

雪莉出身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中,父母早已离异,而且他们都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平日里对雪莉的关怀不够,雪莉也甚少提及到她的父母,她的成长路上,父母没有悉心陪伴,更没有给予她一定的温暖。

据悉雪莉母亲曾就其收入一事有所抱怨,嫉妒秀智比雪莉更能赚钱,反观其他家庭成员,则对比鲜明。

哥哥对遗产一事目前并无兴趣,他至今还没有走出失去小妹的痛苦。

只有关系比较好的哥哥对雪莉的去世很受打击,对于遗产的分配也并没有发言,或许妹妹去世他也是自责的吧。

之前的采访中雪莉就表示希望哥哥可以跟自己住在一起,但是哥哥因为结婚了不方便,平时也疏于对妹妹的关心,哥哥一定很自责吧。

而雪莉的爷爷奶奶,此刻唯一念想,就是雪莉能够回来,家人再次团聚,毕竟雪莉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感情深厚。

家庭环境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生活在原生态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雪莉有一个爱护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每当她有委屈时,她都可以向最爱的人倾诉,家人可以帮助雪莉排忧解难,即使无法替她出面,但一个拥抱、一个肩膀,都可以让雪莉感到温暖力量。

2

“原生家庭”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疼痛感。

上段时间的票房黑马,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就是一部讲述家庭之痛的电影。12岁小男孩扎因的控诉振聋发聩: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影片中,扎因生长在一个难民家庭,没有身份,没有基本的安全感,父母为了有个安稳的住处,可以毫不留情把他11岁的妹妹嫁给房东的儿子,扎因无力保护,为了挣扎求存,为了逃离这一切,他甚至不惜去贩毒,而他的父母,还在继续生孩子。

父亲在法庭上说:“你的孩子将是你的脊梁”,他把孩子当作希望,可是他本身却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任何希望

影片之外,扎因的扮演者本人就是叙利亚难民,同样12岁,导演组从一个难民营挖掘了他。真实与虚构的交织,让扎因的表白更为动人。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何以为家》

原生家庭的伤痛,不止是“无力抚养”,更多是“无心抚养”,不止是身体创伤,更多是精神创伤。

而且不论阶层,就算你拥有知名度、成功、权力、财富,都不能抵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3

原生家庭给的负向思维,你要自己正过来

一项针对原生家庭创伤的普及程度和类型方式的调查显示,18-29岁年龄段的人群里,有81.8%的人都表示曾经遭受过家庭创伤,且大多数源于父母。

有的父母从来不表扬自己的孩子,甚至还会刻意贬低他们,“废物”,“这点小事儿都干不好”,“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常常挂在嘴边;

有的父母擅长把“担心”当作关心,实际上从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越关心孩子越弱;

有的父母不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却单方面指望孩子将来能够孝顺自己;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私有财产,从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试图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

有的父母没有能力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完整,也没有能力处理冲突,让孩子目睹了生活的一地鸡毛,从此不敢敞开自己;

有很多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却在多年以后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匮乏爱、自卑、拘谨、不安全感、讨好型人格、高敏感、高冲突、不懂拒绝……

一切的问题,都指向自我价值感。

如果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只有两个出口,要么向外攻击,要么向内攻击。

【自卑,是一种内化的自我苛责】

董卿:原生家庭对每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很难很难估量的。

董卿在很多场合谈到过父亲的教育方式,并使用了这样的描述,“很难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这样苛刻。”

“不让我照镜子,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

父亲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有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书。

不仅在学业上高标准严要求,从高一到高三,父亲还让董卿每个寒暑假必须去打工。“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而她每天的收入只有区区一块钱 。

太累的时候,她曾经委屈地大哭,父亲只是说:“再坚持一下”。

种种严苛,日复一日内化成董卿的自我要求,让她至今都很难对自己满意,一件事情如果跟别人做得差不多好,或者只比别人好一点儿,是绝对不行的。

“我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即便在公众眼中已经足够成功,她却仍然时不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绪。

这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女神”董卿,竟然也会自卑。

慢慢成年的过程,也是董卿与父亲达成和解的过程。

她看见,父亲的严格是源于早年贫困的经历,他相信人生必须要吃苦才能有收获,所以即便生活条件好了,也一定要让女儿时时刻刻牢记吃苦的感受。

只是父亲没有想过,那样的重压是女儿当时承担不起的。

好在,看见就是疗愈的第一步。

4

自我负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对待原生家庭,有两种极端的态度:

推卸责任,认同“父母皆祸害”,沉浸在受害者身份中不能自拔;

回避问题,不关心什么原生家庭,以为伤痛会自行消失。

而对自我负责,真正去经历“承认创伤——面对创伤——超越创伤”的过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可是一旦你做到了,你的人生就会进阶到全新的层次。

如同纪伯伦的诗句:

珍珠,是痛苦围绕沙粒建造的庙宇。

朴树最近说起自己的成长:“我从 36 岁那年变成另外一个人,从零岁开始长,现在也没有变成最终的我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曾经因为0.5分没有考上北大附中,成为全院唯一一个落榜的孩子,在媒体眼中有点古怪、不爱说话、自闭的歌手,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他很清楚父母对他的影响:

“从小就没有被他们教会过自信,不会去表达爱”。

但是他也知道,后来的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越发坦诚:

我已经发现我的很多行为是要取悦于人,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对我的肯定。这可能是我童年,我成长缺失的东西。我有点讨厌那样的自己。”

我们都曾经讨厌过某个时期的自己,也许现在也是。

而坚持为自己负责的人,会不断向真实靠近,活得越来越清醒。

朴树说,相信自己老了一定会变成一个很可爱的老头儿。

嗯,我信。

END

服务万家亲子|伴随童年成长

欢迎大家关注万家亲子!

商务合作 |19965408150(微信同号)

喜欢这篇文章

记得点下方的“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