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道: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院长推荐

道: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院长推荐

时间:2020-09-20 06:36:00

相关推荐

道: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院长推荐

01

前言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观念。阳明在他的着作中论及「致良知」、「知行合一」之处甚多,有些地方甚且明说「知行合一」之「知」、即为「致良知」,之「良知」。可见「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係非常密切。有些学者认为「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两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有些学者却认为「明明德」与「致良知」是一事。有的学者则认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说法不一。究竟「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係为何?我特别将各家的说法比对来看,试图整理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係。

02

各个学者的说法

首先来看看学者们对「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说法。冯友兰说:「王守仁讲良知并不是一般地讲认识论。「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这个「行」也不是一般的行。他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地讲认识和行为的关係,也不是一般地讲理论与实践的关係。「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页215)冯友兰认为"良知"与"行"是认识论上的意义,是正确的。他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并没有详细论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为何是一样的观念。

蒙培元与冯友兰有相同的看法,他也认为「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他说:「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也就是他的致良知说。」又说:「良知是意识本体,即主观精神;致良知是意识的发现流行,即主观精神的实现。二者是体用本末关係。知行关係同样如此。良知之外无知,致良知之外无行。因此知行也是合一的。」(以上见《理学的演变》页348)蒙培元以「良知」与「致良知」的关係比「知」,「行」的关係,进一步说,「良知之外无知,致良知之外无行」。接着他引原文,阐论「知」,「行」确是合一的,而且「知行」都是良知的功用。这样看来,「良知」似乎是「知」、「行」可以「合一」的本体根据,「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蒙培元似乎是承继冯友兰的说法,而加以发挥。其实许多大陆学者,都有类似的看法,在此只举蒙培元为例。

劳思光并不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反认为「明明德」与「致良知」是一事。他论「致良知」说:「阳明之工夫论,则以「致良知」一语为中心。」他认为「致良知」为成德工夫之实践历程,又以「致知」与「格物」互不相离,引「阳明告徐爱语」証「物」为「行为」,格物为「正行为」,由此论「致知在格物」一义,遂有「知行合一」之说。

他论「知行合一」时,以「知」为「知善知恶」的「良知」,「行」则是意念由发动至展开而成为行为之整个历程。他并以「良知」与「意志」间应有及本可有之贯通状态,为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旨,并指出阳明于二者(知与行)可贯通之可能处,只注意于「隔断」一面的问题。劳思光接着说「良知」与「意志」(即知、行)何以不贯通,他认为这涉及「致良知」中「致」宇的实义。「贯通」即是落实处,也即是「合一」 。

他的结语说:「"致知","诚意","格物"等工夫之一贯性与『知行』 之"本然"意义之 『合一』 互相映现。」

劳思光以「知」是「良知」,「行」为「意志」,「合一」为「致」,也就是"贯通",可见他并不以「致良知」即为「知行合一」,他只说:「知行合一"与"致知"与"诚意"之一贯性,实为一理之两种说法。」

他认为「致良知」与「明明德」为一事。他说:「(明明德的)特点则在于与 『亲民』 有文献上之关联,故可直通往文化制度问题,不似"致良知"可作为一纯道德观念看。」他引証:「是其一体之仁也,对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由此可见,明德乃人心本有之「仁心」或「公心」小人亦有此心,只是为私慾所蔽,遂不能显现此能力。明明德,即为去私慾之义:「是故苟无私慾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也。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至此,「明明德」与「致良知」之相似处,再明显不过了,"明德"与"良知"同为本体意义之「大公之心」,「明」与「致」同为去私之工夫。"致良知"与"明明德"一比较,似可视为原为一事。其实劳思光此种说法,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旧编中亦有论及。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旧编中以《大学问》为王阳明讲学之主要意思,他引《大学问 》:「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认为「"明明德"」,「亲民」皆是 「致良知」,亦即是"致知"。」为何旧编至新编会有此种转变,不得而知。若以举証而言,则旧编所引《大学问》似乎较能代表阳明的主要意思。冯友兰论「知行合一」也只说:「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于行为,而后良知之知,方为完成。此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之主要意思也。」此处也没有说,「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司徒兴(大陆学者)认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他引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故必以力行为工夫。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作例証,并以此发挥,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

他说,「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命题」,「其中,"物","事指的是人的行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就等于「知外无行」。「知外无行」实质上就是知行合一"。他说: 「"致良知"这个命题和知行合一"的命题,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他认为黄宗羲早已点破此点: 「"致"字即是"行"字。」另外,他也引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论述: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致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为一也。」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知道怎么去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活在别人要求的世界里,他们告诉你应该考公务员,应该结婚生子,应该乖乖听话。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知道吗?

山西华夏易道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做传播国学文化的一所专业培训公司,其中我们公司有关于“道”的方面有国学智慧研修班,其中包含了十大教学模板(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易学智慧、史学经典、兵家智慧、养生智慧、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游学研修对于您提升文化修养和自身认知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开课通知

10月26日-27日,华夏易道特邀:

国际着名风水大师-净钧师傅

数字学资深讲师-高易如老师

五行识人实战专家-杜龛导师

主讲:家居风水、企业办公风水、姓名学、面相学、手机号码预测与分析、五行八字

三大导师齐聚龙城,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学习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