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大迦叶尊者 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宣化上人)

大迦叶尊者 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宣化上人)

时间:2021-01-18 05:42:05

相关推荐

大迦叶尊者   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宣化上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在当着这四大弟子摩诃迦叶、目犍连、迦旃延、须菩提等,现在单单说“摩诃迦叶”:这大迦叶就是代表那四位了,“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愿意再说一说这个道理,所以用四个字一句的偈颂,把所说的意义再重说一遍;就是把它再说详细一点,也可以说,再把它说简单一点。怎么叫说详细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很简单的,现在又详细说一说;怎么叫说得简单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详细,现在重颂上就说得简单一点。

那么你欢喜详细的,听着那个意义就详细了;你欢喜简单的,听了重颂之后,意义就简单,所以这是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摩诃迦叶就说,我们今天听闻佛所说的声音和教化众生的教理,“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我们都欢喜得跳起来了,就因为欢喜太厉害了!从来就没得到这个法宝,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

什么是从来未曾有的法呢?因为在以前,佛没有给声闻人授记;现在“佛说声闻,当得作佛”:声闻人也都有机会作佛了,将来都可以成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没有比这个再宝贵的、再有价值的了;这种的无上的法宝,没有求,自己就得着了。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譬如童子”: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似的。

“幼稚无识”:在年幼的时候,没有什么知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这个“舍”是舍弃、离开,离开他父亲,跑了!为什么离开他父亲呢?就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情,所以就跑了,到其他远的国家去了。

“周流诸国,五十余年”:从这一个国流浪到那一国去,从那一国又流浪到另一国;就像流水似的,从这个河流到那个江里去,从那个江又流到另个海里去,这么流。“周”是周遍,他所有的国家都到过了,走了五十多年。这“五十余年”就是表示六道。本来“五十”说的五道,因为修罗在每一道里都有,所以这儿没有修罗;就说是“五道”,有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其实还是六道。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他的父亲生了一个儿子,本来预备养老来着的;现在这儿子跑了,他就忧愁了、想念了,所以到各处去找。忧愁得一天比一天就老了,想念得一天比一天面上就有皱纹了,这是父母忧心子女的表现。

这一些声闻人,就好像小孩子,离开佛跑到外边去;佛就想要度这一些声闻人,于是各处找所应度的众生,所以这也就好像其父忧念似的。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因为各处去游走找儿子,寻找的时间久了,也疲倦了,所以停留在一个城里边;这就表示佛各处找众生来度,到娑婆世界就顿止了。

“造立舍宅”:在这城里边就建造很多的房子。

“五欲自娱”: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说是佛也谈五欲,以五欲自娱吗?不是的。

这“五欲”是譬喻众生在五道里头;佛要度这五道的众生都成佛,所以就好像以五欲自娱似的。你不要有误会,说释迦牟尼佛都要着住到五欲上,那我为什么要离开这五欲呢?

“其家巨富”: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巨富的人。

“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很多的金银,有砗磲、玛瑙、真珠、琉璃的宝贝,有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

又有“象、马、牛、羊,辇、舆、车、乘”:辇,是皇宫的车,但不是皇帝坐的,是娘娘坐的;这个“辇”大约比坐现在这种的自由车还舒服,因为它用人来抬着的,所以也没有颠簸的苦恼。

颠簸,就是这个辇不会跳起来。中国北方的铁车有一礅,车往前就一颠一颠的,人坐在里面,觉得很不舒服,把你屁股都礅得直痛,比坐禅还痛得厉害;这个辇,没有这种的毛病。“龙车凤辇”,皇帝坐的就叫“车”,娘娘坐的就叫“辇”。

舆,也是个车的名字。车,就一般的车。

乘,四匹马拉的一辆车,叫“一乘车”。

这个大富长者,辇舆车乘都很多,因为他有钱,所以什么都有。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有田产,又有僮仆;所有的人民,也都非常之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他的钱,出入的财产,在其他的国家也都有。

“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商,是走路做生意的,这叫“行商”;贾,读成“古”音,是“坐贾”,坐那地方做生意的贾人。这行商坐贾的生意人,所有的地方都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有千万亿这么多人,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之所爱念”:常常为其他的国王之所爱念;就很爱念他。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大臣和豪族,大家都共同来恭敬他,来崇拜他。

“以诸缘故,往来者众”:以这种种因缘的缘故,所以来往的人,都非常多。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他的豪富是这样子,还有大势力。

这一段偈颂,大意就是说:佛具足诸法,所以佛是诸法中王;佛有种种的法宝,所以一切的大菩萨、声闻、罗汉都恭敬围绕他,佛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又有十方诸佛也都来拥护这位佛,十方的菩萨也都来护持道场,所以佛转无上的妙法轮,来教化无边的众生。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而年朽迈”:而,是转语词,就是接连上边没有说完的意思。这位长者他有大势力,然而他这个年龄已经朽迈。朽,就是不健康了;迈,就是老了。

怎么样不健康?因为忧念儿子忧得多了,他精神用得也多了,所以精神也不具足了,身体就不健康了、朽了。好像木头,木欠缺坚固性,就因为时间久了,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几百年的朽木头,想给它雕上花、雕上东西,可是你一碰,它就碎了,不能雕刻;用土和马粪和的泥坯当墙,你就画上什么名贵的山水画在那墙上,也不好看。圬,就是粉刷涂饰来画上一幅好画。人年纪老了,也就慈悲心多了;慈悲心一多,想起儿女来了。

想起我有个小儿子,他小时候不知道跑到什么方去了?找也找不着。父母想念儿子、想去找儿子,不容易找;儿子若是想父母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就可见着父母,很容易的。

所以年纪老迈的人,“益忧念子”:益,是增加,由这个“益”字,就知道天天都这么忧念儿子、天天都想这个儿子。

“夙夜惟念”:夙,是早,每天早晨。不单是白天忧念这个儿子;在夜里也睡不着觉,又想起自己的儿子来了!很辛苦地生出这么一个儿子来,他又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想起儿子,也变成失眠了,睡不着觉;相信那时候也没有地方去买安眠药,所以这个父亲整夜睁着眼睛看房子的脊梁。又想起,啊!我的年纪这么老了,儿子也不回来;“死时将至”:我不知道哪一天就死了!

有三个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或者是喝茶;不要一讲起喝酒,那好喝酒的人,口里的口水又流出来了,所以就说喝茶好了!喝咖啡?不是!在一起吃斋;有一个八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

这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欢喜讲话,他说:“喂!老兄!我们今年在一起吃斋,等到明年,不知道我们三个人会是谁没有了?”言中之意,我们三个人都是这么老了,不知道谁会先死。

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一听,这话简直没有道理!我一定要把你这个理由给驳倒了,令你不成立!就说:“老弟!你不要妙想天开了!怎么呢?今天晚间,我们把鞋和袜子给脱了,到明天早晨不知还会不会再穿上了?”他这么一讲,把六十多岁这最年轻的老人说得没话讲了。

八十多岁的老年人,他最爱惜六十多岁的这个老弟,一看老弟被老二给批倒了,他也放不下了,他说:“喂!老二!你说的以为就是很合乎逻辑吗?这也是不合现实的!”老二一听,我说的是很合乎道理,他说还不合逻辑?就问:“那你怎么说?”这个老兄说:“我这一口气出去,那一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了?”这八十多岁的人,他是最明白生死的问题,所以他说得这么透彻;老二、老三一听,喔!这是危险!这口气出去,那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

我们现在没有其他的途径可做,只可以埋头苦干、用功修道,参禅、打坐、念佛、诵经,做这一些工作。那么做这一些工作就可以不死吗?不可以的。既然不可以,又有什么用呢?虽然不可以不死,但是此死与彼死不同。以前你这口气一出去,那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你若能用功修道,参禅、打坐、诵经、念佛,你这口气出去,你叫它回来,它就要回来;你若不叫它回来,它可以不回来,你自己也可以拿得主意。说:“我不愿吃了!这一些东西,没有什么大意思!令这个臭皮囊要做很多工;最低限度,天天要去厕所,又要搬出去、又要搬进来,搬进来、又要搬出去,这个新陈代谢很麻烦,所以不要它!”就放下了!所以主意已定。

“痴子舍我”:你这个傻孩子太愚痴、太愚痴啰!还不回来呢!你还不想想爸爸这么大年纪,就快要死了!

“五十余年”:你呀!在这五道里头轮回,不知道回来,你离开我五十多年啦!

“库藏诸物,当如之何”:我的仓库里这么多的宝贝、这么多值钱的东西,这怎么办呢?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前边说,这位大富长者想儿子,想得睡觉也睡不着,吃饭也不香。为什么?就因为自己财产太多了,这库藏诸物怎么样处理呢?所以就在忧愁。

“尔时穷子”:在这时侯,跑到外边的穷子;这个穷子,就是阿罗汉,就是二乘人。

“求索衣食”:他们为着求法,经历过十二处及十八界。

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这是十二处。

十八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对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对着六尘、六尘对着六根,中间生出一种分别的识。

眼见色时,就生出一种眼识,起了好坏的分别;耳听声时,就生出一种声音的耳识,起了分别作用;鼻嗅香时,生出一种香的鼻识;舌尝味时,就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时,就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时,就生出一种意识。

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种识;识,就是分别。在没有境界现前的时候,没有分别;一有了境界现前,就有了分别,所以这十二处,就变成了十八界。因为这个二乘人,在这十二处、十八界里边,走来走去、转来转去的,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就是从眼走到耳,从耳走到鼻那地方去,从鼻又走到舌那儿去,从舌又走到身,从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这叫“从邑至邑”。

那么从眼到眼观色中间,生出一种眼识;耳听声中间,生出一种耳识;鼻嗅香中间,生出一种的鼻识;舌尝味中间,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中间,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中间生出一种意识,这叫“从国至国”,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也就是从你眼识那个地方,到你意识那个地方去,这都叫“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这是指“有漏的善根”说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彻底,也就是做一种皮毛的善事。

“或无所得”:这表示“无漏的善根”,你做无漏的善,就了生死、入涅槃。虽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实无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转过来,就是涅槃,你转不过来,就是生死;所以这叫或无所得,也没有所得。

“饥饿羸瘦”:什么叫饥饿?说是“我知道这个人没有吃饭,就是饥饿了”。这个“饥饿”不是没吃饭,而是没吃法。你没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饥饿。你吃了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教法,这才叫“饱”了。

二乘人,他没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饥饿。“羸”就是没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没有得到大的功德。

“体生疮癣”:这位穷子他的身体生出来疮和癣。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认假为真、认贼作子、舍本逐末──舍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个末梢;你因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见惑和思惑。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心。为什么你就有一种贪心、为什么你又有一种爱心呢?这就是见惑;见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见着就不明白了!

所以这个见惑,从无明生出来;因为你那根本无明没有破,对境就生出一种贪爱。见惑是眼睛看见的,思惑是眼睛没有看见,而在你的心里不明白;不明白,就用这第六的意识来分别,分别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分别这种种的情形。

一般人认为这个分别心是最好的,实际上,这分别心是最坏的!分别、分别,就分别得迷惑了;这一迷惑,就有糊涂事发生了!所以这叫思惑。生出来见思二惑,这就是体生疮癣;一般人不明白,以为这是好,也不知道什么叫作见惑、什么叫作思惑,就往前去。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这个穷子,那么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渐次,就是那么一点一点的;经历,就是从这一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到父亲所住的城市。

这表示这二乘人跑到外边去,各处去求法访道,访来访去,也没有究竟的法可访;于是又走回来到佛这个教,他就进来了!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这个穷子,用给人家做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他父亲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信解品 浅释

声明

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法界无尽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