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后浪们来见见前浪的粮票时代吧

后浪们来见见前浪的粮票时代吧

时间:2020-06-21 11:39:03

相关推荐

后浪们来见见前浪的粮票时代吧

这两天,后浪火了

我也来凑个热闹

跟后浪们聊点你们没有见过的东西

俗话说:万物轮回,生生不息。

但是有一种轮回我是拒绝的,那就是前浪们用粮票购物的计划经济时代。

在外卖随叫随到、购物便捷,只要有钱就能让你懒到发霉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记得粮票?

现在有些人享受着市场经济的好处,却砸市场经济的锅,这样是不对的。

1955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张粮票,从此开启了有票才能用钱购物的“消费方式”。

不过当时由于物资紧缺,有时候即使有票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为了能卖到需要的物资,有的人早早就去排队。

然而在哪个年代好好排队,可能就意味着啥也买不到,因为店门一开,在温饱面前素质立刻就会被打的魂飞魄散。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抢购物品

抢购的大爷大妈

想来,如今爱抢购的大爷大妈们,也许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久久无法治愈。

“票证时代”持续了30多年,当时不光有粮票,还有肉票,油票、布票等等。

一张小小的票证现在已经被时代抛弃了,但是却记录了那个疯狂辛酸的岁月。

当时最重要的就是粮票,不仅凭票购粮,而且有的地方的粮票,还对怎么吃做出了指导意见。

景德镇市粮票

景德镇的粮票上这样写道:

节约粮食问题 要十分抓紧

按人定量 忙时多吃 闲时少吃

忙时吃干 闲时半干半稀

杂以番薯 青菜 萝卜 干豆

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每年一定要把

收割、保管、吃用

抓的很紧很紧

而且要抓的及时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1955年当时国家规定,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四十至四十九斤,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四斤。

轻体力劳动者每月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斤 。

这不包括农民,因为他们没有票,没有任何票!

除了国家统一发行的粮票,各省个地级市也发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粮票。

全国通用粮票

比如山东的粮票,他们最爱印上人物革命宣传小画。

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要凭专门粮票才能购买。

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

直到1957年7月国家才开始印发肉票。

细心的人会不禁会问,那1955到1957这2年大家是怎么吃肉的呢?

其实我也很好奇,于是就去百度了一下,结果是这样的......

如果说粮食是紧缺的话,那么肉就是非常稀缺,汉人每月每人供应六两至八两猪肉,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了。

回民是每月每人一斤四两的牛羊肉,此外五一劳动节时会有鱼供应,端午节供应粽子,粽子里也少有馅。

所有这些都是按照户口本人数定额分配,供应日期一般在节日三至七天以内,“先到先得”,售完为止。

邓州市肉票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就更可怜了,定量一再减少。

1960年上海市区居民每旬(10天二两(100克相当于一小杯酸奶的重量)。

作为祖国心脏的北京,在特别困难的1961年,北京市全年人均消费肉八两半,有的月份别说肉的影子见不到,连肉香都闻不到。

一线城市基本喝西北风了,其他城市就更悲催了,估计只能仰望天空,看看天上能不能掉下馅饼充个饥了。

昆明市肉票

海南县每月只能供应0.02斤猪肉。

0.02斤的猪肉票

0.02斤相当于多少呢,也就是大约一勺子肉。

一个月一勺子肉 减肥有保证

在60年代,大家是清一色的苗条,如果谁家出个胖子,要不是真的有肥胖基因,要不就是有门路。

随着物资供应的全面紧张,后来连大白菜、萝卜、豆制品、调味品、糖块以及一些生活日用品也开始凭票证限量供应,按城镇人口分配。

不要看不起现在炸油条的,人家当初也是有票才能购买的稀缺食品,很多人吃完油条后,顺手把油往头上抹,一点也舍不得浪费。

福安县油条票

那时没有香皂,肥皂既可以洗衣,也可洗澡,洗头。

杭州市肥皂票

慈溪县肥皂票

当时都是什么地方印制,发放这些票证呢?一般是革命委员会、供销社或者粮站,或者百货商店等。

因此谁家当时有人在这些地方上班,那必定是被巴结的对象。

特别是粮站、百货店里的工作人员,总是高高的昂着头,那时候是“服务行业”傲气的春天。

到70年代了,买一个灯泡还是需要票。

灯泡票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十多年过去了,物资依然匮乏,买个板凳要票。

武汉市板凳票

结婚想买个衣柜要票。

衣柜票

水瓶要票,如果没有票怎么办?很简单不用.....

湖北省水瓶票

济南保温瓶供应票

入冬前,北方人最想要的就是“冬贮白菜券”,能早早的把白菜买回家,然后在走廊、过道里贮存起来,全家人一个冬天的伙食就有保障了。

潍城区白菜券

豆票可以买到少量的豆制品、腐竹、粉丝、等之类的物品。

现在早就不稀罕的白萝卜,当时也是稀缺品。

驻马店白萝卜票

那时家家户户用的都是蜂窝煤。

我很小的时候还记得帮家里搬过煤,老妈还用夹蜂窝煤的钳子烫头发....

当时城镇居民生活用煤,凭票按人口定量发放。

上海市居民购煤证

扬州市购煤券

济南市煤球票

一般家庭冬天都不具备洗澡条件,洗澡大多都到父母单位澡堂去洗。

澡堂一般一个星期开放一次,因此每次洗澡人特别多,一个水龙头底下四五个人,隐私在那个时代是个矫情的词。

汲县洗澡票

过年过节,能有新衣服穿是特别高兴的时,衣服大多是老妈买布做的。

全国通用布票

在偏远地区物资更加紧缺,买一双鞋都需要票。

鞋票

我小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初期了,但是基本也没有什么零食,最好吃的东西就是月饼了(豆沙馅的)。

每年过中秋节老爸老妈总会留下几块月饼锁在柜子里,然后那个锁月饼的柜子立刻充满了魔力。

每天我都要到柜子前绕一圈,希望父母忘了锁柜子。

70、80年代月饼包装

而在60、70年代,买月饼要用糕点票券来买,如果有人要问当时什么奢侈品,毫无疑问就是月饼、面包之类的食物。

糕点票

面包供应票

还有一种票,它的计数单位非常小,那就是油票,因为当时真的没有“油水”啊,全国最小面值的一张油票价值五分五厘(相当于一滴水)

油票

由于缺少化工肥料,粪便便成了农作物极其重要的肥料,也要凭票领取。

不得不说,任何东西都有价值,只要你生对了时代。

以前是没有大姨妈巾的,那时候卫生巾还没有传到国内。

大家用的都是这样的月经带,颜色反正看的都挺喜庆的。

第一次见到卫生巾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当时一个一年级左右的孩子,从我们一群大孩子旁经过。

看他手里那了一包绿绿的东西,从来没有见过,以为是吃的,大家就哄骗他打开来,这孩子也不知道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只说是妈妈让买的。

大家拆开后,发现不是吃的很不甘心,于是把每一片都撕开来,一片一片全拆了,即使这样大家也没琢磨出来这是什么....

民国时的月经带

直到很多年后才发现,当年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拆了肢解了一包卫生巾。(扯远了)

在“票证时代”还有一种票叫“觉悟票”,是为考核劳动好坏。

劳动好、干劲足的发红票;消极怠工、迟到早退的发绿票。

1993年底,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才基本放开了物资管控,人们可以自由的买卖东西。

前浪们下乡插队干农活的幸福时光

对于过去的“票证时代”,国人与贫穷、饥饿抗争的年代,有的人却开始怀念,无比向往,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供销社。

不要以为有票在那个时代是坏事。

那会农民没有票,只有考上大学当干部,才能吃上商品粮,有资格拿票。

所以,那个时代考大学叫做

鲤鱼跳龙(农)门

李子柒如果在那个年代,会哭着喊着要嫁到城市的。

来源:极限之外(ID:jixianzhiwai)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