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鼓励教育 尊重孩子” 可是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尊重孩子的情绪

“鼓励教育 尊重孩子” 可是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尊重孩子的情绪

时间:2019-05-11 19:12:46

相关推荐

“鼓励教育 尊重孩子” 可是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尊重孩子的情绪

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需求是容易被家长忽略掉的?现在物质上富富有余,大人们更多的是关心孩子够不够健康,够不够聪明。可是很多家长忘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情绪

学会和孩子一起体验情绪,接纳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缺的一课。我来假设一个场景,相信宝爸宝妈在生活中都见到过,甚至也这么做过。

地点设在某个餐厅,妈妈带着宝宝和友人们欢聚,孩子似乎想表达什么,几次欲插嘴都被妈妈挡了回去,之后宝宝很无聊,于是在餐椅上爬高上低,弄得桌子上餐具叮当作响,终于,一只水杯应声落地,随着玻璃触地发出的清脆声响,玻璃向四周溅开。

这时的妈妈终于腾出时间看了一眼孩子,遂而怒吼:你干嘛?!怎么一点都不懂事?从刚开始你就叽叽喳喳,你现在干嘛不说了!不是很想说吗?说啊!......(此处省略N多字)然后孩子木呆呆的站在妈妈旁边,惊恐万分,一言不发。此前的调皮和伶俐全都消失不见。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就是事件的参与者。

现在我们总在倡导鼓励教育,倡导尊重孩子,可是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尊重孩子的情绪。

不被接纳的恐惧加上闯祸后窘迫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就是:妈妈/爸爸不喜欢我表达——我想表达是错的是让妈妈/爸爸不开心的——我持续的想要表达妈妈/爸爸不爱我了……"玻璃杯"事件后一段时间,无论妈妈和谁交谈,宝宝就一个人安静的玩,妈妈很开心,觉得教育孩子嘛,既需要糖果,也需要巴掌。在妈妈心里,这次玻璃杯教育,很成功。

可能很多家长总是嫌弃小孩子事儿多,并没有真正的把他们当做一个幼小的,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都是需要被呵护的生命体。而可怜的小孩,连一点反驳的机会可能都不会有。

之前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中有好多事,真的不是随着时间就能释怀的,大人总是低估了孩子的记忆力却高估了孩子的治愈力。

最近大火的综艺《做家务的男人》里有一期,魏大勋和父亲躺在沙发上的对话,无意间聊到了儿时被父亲暴揍的事,魏大勋的人设总是那种自带东北属性的搞笑,阳光帅气,但是和父亲聊到这件事的时候,大勋越说越委屈,甚至在最后,1米8的大个子说到后来语带哭腔。小时候的委屈,真的会跟着孩子一起长大。多少孩子,一直在等父母的一声抱歉。

受了委屈不能哭,否则就是不懂事;

必须要让着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否则就是没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别人弄坏了自己的玩具,不能生气,否则就是小气抠门,是小心眼;

孩子的情绪一次次被家长忽视,镇压。意难平,也只能意难平。后来孩子就学聪明了,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戴着大人喜欢的面具,不哭,不闹,终于长成了大人口中的"乖小孩"。可是这些所积攒的情绪,他需要用非常久的时间,去消耗,去治愈,去忘记。

别再忽视孩子的情绪了,心平气和的接纳孩子的情绪。没什么大不了的,打疫苗有点痛就告诉孩子,既然痛就要允许哭,一个大人生病打针不也得皱个眉咧个嘴,还得发个朋友圈告诉全世界你生病了,凭什么不许孩子哭。至少,做到公平的对待他的情绪

好好的接纳孩子的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都是孩子成长必须的。既然有个"高需求"的孩子,那就不要做"低服务"的父母。

为啥孩子总哭闹?为啥孩子总发脾气?为啥带孩子这么累?不要遇到问题就埋怨自己生了个不好带的宝宝。也许并不是宝宝需求高,而是宝宝遇到了"低服务"的父母。

简单来解释下"高需求"宝宝和的"低服务"父母

"高需求"宝宝:这是美国着名育儿专家希尔斯博士首次提出的。

这类宝宝对外在环境很敏感,他们喜欢熟悉的环境,一旦出现变化,他们就会感到不安。他们常常哭闹,如果看护人没能及时处理得当,他们就会一直哭,知道有人来帮他们解决掉问题。

而这类宝宝通常精力充沛,极其活跃,相较于玩具,他们更喜大人陪着一起玩,即使睡觉,也会要求抱着,或者有熟悉的人在身边才能睡得安稳。

"低服务"父母:相对于这类"高需求"宝宝而言简单的说就是"服务"于未成年孩子的需求很低,而且"服务质量"不高的父母,这类父母总的来说就是:为孩子做事,没那么心甘情愿。即便这类父母遇到的是一个天使宝宝,他们依然不能够为这类宝宝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父母,才能匹配上家里那个"高需求"的宝宝呢?

1.告别否定式,与孩子好好沟通

比如不要对宝宝说"不要往墙上/衣服上画画"大概率孩子在停顿一小会之后会继续在墙上搞"创作",如果你觉得宝宝这样就是不听话,是故意气你,那你可真的是冤枉人家宝宝了,人家才那么小的年纪,根本不能理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嘛……

但是他能明白什么是墙上,不如换个沟通方式,和他说"宝宝,小花/小鸟花在纸上才更好看,妈妈/爸爸陪你一起画"然后做示范给孩子看。

好好沟通的前提,家长必须让孩子听懂要干嘛,怎么做。

2.不用事事征求孩子的意见

"宝宝,饭已经做好了。你想不想吃"他要回答不想,你该怎么办?强迫还是等他饿?不如直接说"宝宝来吃饭吧"简单明了。孩子也能明白,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吃饭不是选择题。

如果要让孩子选择,那么就给他两个都正确的答案,还拿吃饭拿来说"宝宝,饭已经做好了,你是想先吃青菜还是肉"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想自己做主的愿望,又可以达成让他们吃饭的目的,一举两得。

3.看眼色行事

孩子终于学会了看眼色行事,说明孩子内心已经对家长某些不当行为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纠正,不设法重获孩子信任,就会直接导致孩子不敢和家长沟通自己的想法,不敢凭着自己的天性主动做事,时间久了就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在外读书,甚至成年后与人交往也容易变得察言观色,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4.夸奖不具体,导致孩子注重结果怕失败

可以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们知对错,明事理。但很多家长每次表扬孩子总是那么几个字:你真好,真聪明,你真棒,这种夸奖其实是不高明的,表扬应该具体到人、到事,让孩子有一个参照物。

5.当着外人不要批评孩子或说孩子短处

中国家长似乎特别热衷于家长在一起吐槽还在的缺点。亲爱的,我们中华美德是有谦和有礼但是也没必要谦到去别人面前接孩子的短处吧,如果孩子有问题就帮助孩子改正就好了,如果你的老妈总在外面何人说:我家姑娘工作不行,她老公工作也不行,我还得给他俩养孩子……你受得了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孩子唯一的后盾,不要再用这种"低服务"来对待你的宝宝,不要再伤害宝宝敏感的情绪,你应该是他最最信任的人,如果你亲手打破这种亲密关系,真的是太愚蠢了!

孩子可以理解你第一次做父母,也请你心疼他第一次做宝宝。让孩子可以自信勇敢的做自己!做那个被童年治愈一生的幸福的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