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维

《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维

时间:2023-09-26 08:48:21

相关推荐

《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维

伟人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

后来毛主席确实做了很多奇事,交了很多奇友,成了奇人,还写出了一套奇书——《毛选》。

在《毛选》这套奇书的众多文章中,毛主席多次对《实践论》这篇文章表示比较满意。

《实践论》这文章给出了如何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然后如何用规律性指导人们去实践的思考路径;我还从中还看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种思维框架;文章更是科学地辩证了争吵几千年的知与行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维

这几天我把《实践论》这篇文章足足看了五遍,一方面我觉得好文章一定要反复拜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分析,而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自己写的文章千万别变成信息垃圾来干扰大家(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我的读者服务)。

但我一直想不到以什么方式来写?

有一个傍晚我去超市买菜,因为冬天,我一般会买多一点囤在家里,当我不断拿蔬菜放进推车时,一位老奶奶看到走过来悄悄跟我说:“买这么多蔬菜,我看再过几分钟,这蔬菜就要重新换标签降价了,我觉得你先买其他东西,然后再回来看看。”我就好奇地问老奶奶怎么知道,她就说看着有些蔬菜变皱,结合现在的时间点和以前的经验,应该会快要降价促销了。

我谢了老奶奶后半信半疑地去买其他东西,记得我买完鱼回来,果然看到管理蔬菜区的阿姨正在重新贴价格标签,仔细一看,价格真的变便宜了,当时我真觉得非常震惊。

老奶奶通过蔬菜的样子、时间点和以往的实践经验,以此可以推断出蔬菜快要降价促销这个规律,其实这就是《实践论》里讲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路径来发现规律的。

没有经常去买菜的实践,你就发现不了足够多的信息,也就发现不了内在的逻辑。而我去得少,得到的很多是片面信息,自然就发现不了蔬菜降价的规律。

这让我了解到,生活中其实处处都离不开《实践论》里说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践行,再小的事也能发现规律。

我曾跟大家分享过,我看书会分四个层次去看:

①看这本书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是决定一个人不被社会淘汰的关键。

②看这本书高质量的知识点——知识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关键。

③看这本书蕴含的思维——思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有多远的关键。

④看这本书表达的三观——三观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有多久有多高的关键。

而对于《实践论》这篇文章,在思维层面对我的启发最大。毛主席在《实践论》里也说过:“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那我从这篇文章收获到什么样的思维呢?

就是在文章结尾处总结的一句话:“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我把这句话抽象概况为一个思维模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也就是说,要想认识一事物的本质、要想判断某件事物的对错,是要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又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而且每一次循环都会进入更高一级。如果实践与认识不搭,那就不是真理,不能正确的为你作指导。

根据《实践论》前面的内容介绍,这个思维模型有四层含义:

①认识如果不来自于真正的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甚至得到的认知很多是错误的。

②认识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推理,那就是教条主义。

③认识如果没有放到实践中去论证和发展,那就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

④认识如果没有根据变化和发展进入更高一级,那么你的认识就会过时。

说了很多理论,我拿一个例子来讲!

下面这张照片是网友对我的负面评价:

把这位网友对我的判断,放到这个“实践认识”思维模型去分析:

1.实践:他可能粗略地看到专栏封面的书籍照片,看到文章配图这些片面的信息,而没有去认真读一遍文章的内容,或者去认真收集更全面的信息。犯了上面我举的那个思维模型的第一层要求,没有真正地去实践,得到错误的认知。因为我写的是专栏文章而不是为了推销书,我给大家的电子shu是送而不是卖,是为了方便没有书的朋友配套拿来看。

2.认识:于是认为我是在mai书的,而mai书等于卖daliwan,卖daliwan的东西不值得看,卖daliwan推荐的东西也不值得看。此时他的认识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这些逻辑根本就不成立,即使卖书你不看内容也不能随便贴标签。这是犯了上面提到的思维模型的第二条,推荐他看一篇《反对本本主义》。

3.再实践:他没有再实践,不能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但他就以此的认识给人贴标签,这就是犯了这个思维模型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

4.再认识:他的错误认知与理论没有得到纠正,生活中处处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类事物,不尊重知识产权(这种风气会阻碍中国的创新能力)。他的认识也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入更高级,最终容易变为落后、保守的人。

毛主席在《实践论》说的一段话很符合这种情况: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也不接触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一个普通人与一个厉害的人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有没有按这个思维模型去做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以片面、表面、带着有色眼镜、主观地去看待事物,判断选择。永远处在认识的感性阶段,然后集合成你的人生,这当然比不了什么事都以理性、客观、本质地去看待事物的人啦。

如果读过《毛选》你就会发现,毛主席在很多文章就是以“矛盾法则”和“实践认识思维模型”去分析事物、看待事物。比如从《论持久战》里面的分析,别人看到的是一对矛盾,毛主席看到的是几对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在前期被验证过的。(19之后的近代史内容不能收录,在这不能展开来谈了)

我之所以说这位网友看问题是片面的、表面的、主观的、甚至是错误的,不仅仅在于他对我的评价,更是在于他缺乏实践而看不到这种专栏出现背后的本质。比如:

在春秋末期,因为世袭制导致很多奴隶主轻视教育,加上战乱纷飞,学生们整天不学无术,最后导致“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开始出现;而今天,因为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以及教育知识的滞后性,很多大学生同样不学无术。所以同样导致“学在学校”、“教师知识垄断”被打破,推动另一种形式的私学兴起——知识付费。

所以这种专栏形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还有原来平台不能解决“信息过剩vs对系统化、高质量知识的需求”这对矛盾,这种专栏的出现解决了这对矛盾。

当我们看清这件事出现的本质时,我们才能更坦荡、更客观地去看待,如果处处带着有色眼光去否定必然出现的趋势,那就变成落后保守的一类人了。

而要想了解得更全面,更本质,那就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以上是解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思维模型蕴含的四个方面含义,接下来,我进一步详细地讲讲这个思维必经的四个过程,也就是认识运动的四个过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