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三希堂法帖》第三辑:王献之草书《中秋帖》

《三希堂法帖》第三辑:王献之草书《中秋帖》

时间:2021-01-12 19:56:54

相关推荐

《三希堂法帖》第三辑:王献之草书《中秋帖》

王献之《中秋帖》

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传世书迹。清高宗弘历誉为“三希”的三件晋人名帖之一。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此帖为纸本,草书,纵27厘米,横11.9厘米,自明、清以后被认为是王献之的书法名作。其书法古拙肥厚,自然生动,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宝晋斋法帖》中刻有宋米芾旧藏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中秋帖》的文字系从《十二月割帖》中节录而成,所以一些古书画鉴赏家指出,该帖系后人的节临本,而且书法风格与米芾书法相似。至于《十二月割帖》的真迹,则早已失佚。因此此帖并非献之原物,而临写者便是米芾。其中一个证据,便是米芾自己在著作《书史》里承认的,米芾说自己曾经临摹过王献之的字帖一卷,后来在常州一个士大夫家里做客,客人们都争相拿出自己收藏的书画,请米芾把关。

原 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译 文:从字面上已经很难还原书者的本意,大概意思是:中秋节已经过去了,但亲人还没有归来,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如果亲人間不能团聚,就算打了胜仗又有什么值得庆祝呢?还是等大军班师回朝再说吧。

月圆之夜,他思念远在前线的亲友,以致夜不能寐,起床索笔狂书。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从形式上看,他的草书既有父亲的风骨章法,也有自己的独创技法,比如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的“一笔书”,与其父的草书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放下了父亲写字时的拘谨情绪,更有充满自信的张力和忘乎外物的逸气,正如唐人的评价:

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

正是这种飞龙在天的变化,让王献之得以与其父并称“二王”,在书法史上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记。

然而,为人淡定、写字飘逸的王献之,在一个中秋之夜,竟然也会黯然神伤,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满纸伤感。

一封遥寄思念的书信,已不知是寄给何人?

起初,在王羲子的7个儿子里,年纪最小的他并未得到垂青。相比而言,才华横溢的二哥凝之、潇洒不羁的五哥徽之,在书法和性格上更肖“书圣”,王羲之在心里早已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他们。直到有一次,年幼的王献之正在练字,人到中年的父亲聊发少年之狂,突然从背后抓住他的笔,这可能是很多父亲并不好笑的恶作剧,常常会吓孩子一跳,可是当王羲之抓住儿子的笔的那一刻,自己却吓了一跳。他竟然拔不动这支笔。从此,他一改往日对这个小名“官奴”的幼子的忽视,开始重点培养他练习书法。

王献之果然不负所望,他的字越写越好,以致连大司马桓温都要请他去题写扇面,他的淡定也让世人刮目相看。就在给名震天下的桓温写扇面的时候,笔墨误落扇上,围观众人均大惊失色,王献之却不慌不忙地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还有一次家中失火,王献之也是镇静地呼唤左右,而不是像五哥徽之一样跑丢了鞋子。又有一次,他夜晚睡在书房,一群偷儿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淡定地说:“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群偷惊慌而逃。侍中谢安在比较羲之诸子之后,也赞叹献之“小者佳”。

在兰亭集会上,在亲眼目睹父亲写下最好的书法之后,他意识到父亲的书体已达巅峰,自己难以超越,于是决定不仅要继承家学,更要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独创一体。

(附送上《送梨帖》给大家鉴赏)

此篇为齐家工艺搜集拍摄整理,共于大家品鉴。(有待后续,请多关注)

--------- 整理不易切勿私藏,分享是一种美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