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3)临沂抗日故事:大青山 山东战史空前壮烈的战斗(转载)

(3)临沂抗日故事:大青山 山东战史空前壮烈的战斗(转载)

时间:2024-06-08 11:08:27

相关推荐

(3)临沂抗日故事:大青山 山东战史空前壮烈的战斗(转载)

临沂抗日故事:大青山,山东战史空前壮烈的战斗

( -07-26 09:45)

来源:沂蒙晚报

这是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这场战斗中,万余非战斗人员与装备精良的5.3万敌人殊死斗争,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敌人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被彻底摧毁。

当初的荒山上如今种满了果树,战斗的山真正成了“青山”:收获时节,果实饱满,富裕着这里的人民;山风吹起,漫山的果树“沙沙”作响,永远呼唤怀念着先烈们的英灵……

战役背景1941年11月,日寇调动5万余兵力向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我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29日,我机关数千人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30日凌晨开始,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向我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的军民发起攻击。

记者行程从临沂出发到达费县后,沿费蒙公路到达位于薛庄镇的大青山脚下,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前听党史办同志讲述当时的战争场景;沿山而上,探寻战争足迹;在辛锐牺牲地缅怀她的事迹;最后来到转山顶村,找寻当初救助抗日战士的当地村民。

校长指挥我们打突围”

“敌人密集的子弹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头上啪啪乱炸。看到首长们和机关人员都转移了,我们就边打边向西撤。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当敌人靠近的时候,我们就拼上几个手榴弹,等敌人卧倒时再向后撤。”

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提起当时战争的场景,今年82岁高龄的刘钢老人仍觉历历在目。

参加过大青山突围战斗又在我市工作的而今仍然健在的仅有两位老人,刘钢是其中的一位,目前在临沂军分区第二干休所休养。大青山突围战斗发生时,他才18岁,是抗大一分校侦察队尖兵班的副班长。

想起当初,刘老仍然记忆犹新:“大青山战斗是1941年11月30日拂晓首先在大青山西北角的胡家庄、大古台北山上打响的。抗大一分校校部和五大队就驻在这一带。校首长迅速派出部队阻击,并组织机关向大青山方向转移。当我们转移到大青山西侧的南涝坑时,又发现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还有医院等几千人也隐蔽在那里。这时胡家庄、大古台已被敌人占领,并在我们后边尾追上来,大青山东北方向也发现敌人。这样东面、北面都有日本鬼子,我们又侦察到南边由石岚方向来了一股敌人,以三路纵队快速向大青山接近。三面被围,校长周纯全等首长决定立即越过沙河向洋山(今为费县塔山)方向撤退。”

据刘老回忆,当时整个战场人多单位多,周纯全一边组织指挥战斗,一边组织机关人员撤退。但当大部队向西撤到李行沟时,南面的敌人占领了梧桐沟及上方的山头,一挺轻机枪居高临下向突围人群疯狂地扫射;北边,由胡庄家、大古台方向上来的鬼子占领了李行沟北边的小山头,一挺重机枪向下扫射,南北两挺机枪夹击,把李行沟西口完全卡住了。这时敌人已从四面包围上来,大青山下硝烟弥漫,枪炮轰鸣。

“向后撤时一些牺牲的同志身上有手榴弹,我就把它摘下来,一共有8个。”被刘钢搜集来的这些手榴弹由周纯全校长分给了其他的同志,刘钢和时任班长丁云(现居我市,离休在家)、王俊思沿着地堰迂回到南岭头下边,向敌人的机枪阵地甩了几颗手榴弹,把敌人的机枪打掉了,打开了敌人南北夹击的封锁口。

生死界旁,战斗打得最艰苦

7月12日,我们的采访成员来到了位于费县薛庄镇大青山脚下,陪同我们来的是费县县委党史办刘中堂副主任。

“这个地方被叫作生死界。”说这话时,我们正站在李行沟旁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旁。刘钢提到的敌人架起两挺轻重机枪形成南北夹击最集中的就是这里。

不是战斗部队,为什么敌军会聚集5万余人至此?“当时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驻扎在这里。”刘主任介绍,大青山突围不出来,山东的革命力量,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就可能被敌军的优势力量彻底摧毁,全国的抗日力量必然受到重创。

1941年,为了反“扫荡”,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将机关部队转移。相继转移到大青山的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和抗大一分校学员由于不明敌情,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从11月30日凌晨至下午四五点钟,部队终于胜利突围。

“生死界”旁,敌人在两个山头架起机枪扫射。“当时这里全是荒山,又是冬天,从山上向下望去,一览无余。”在主要军事力量——抗大一分校五大队学员的掩护下,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抗大学员顺着李行沟、梧桐沟向望海楼方面胜利突围,安全转移到蒙山深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一块刻有“程克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刘主任介绍,时任二中队指导员程克带领一个区约40人,坚守在李行沟东北的一个高地上,先后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剩下的十几个人在李行沟一宅院前被敌人包围,十几位勇士和敌人扭打在一起,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十几位烈士全都身首异处。

这是场敌我悬殊的斗争:论人数,敌5.3万,我仅有1万;论装备,鬼子是大炮机枪,我方仅有手榴弹和一些短枪土炮;论战斗力,敌人是正规部队,我方大多是非战斗人员,机关后勤人员、女同志、伤员占了多数。但我方终于以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粉碎了敌人合围、“清剿”的阴谋,保卫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保存了山东的革命骨干力量。

在这场战斗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与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夫妇、国际友人汉斯·希伯、115师敌工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等人壮烈牺牲。

“当时山里住满了伤员”

发生在大青山的,不仅是一场壮烈的突围战,更是一曲深情的军民同心曲。

从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东行,绕过山头,我们来到了位于蒙阴、费县、沂南三县交界的薛庄镇转山顶村,找到了81岁的王瑞兰老人。当年,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受伤后就是被王瑞兰新婚的丈夫聂凤力所救。

“我记得是1941年12月1日的晚上,我正在家里做饭,门开了,当家的抬进来一个人,浑身是血。”王瑞兰老人回忆。

抬进来的就是姊妹剧团团长辛锐。突围战斗中,辛锐膝盖骨被打碎,严重负伤。地下党员聂凤力把她抬回了自己的家,想办法替她掩护养伤。

聂凤力所居住的火红峪村一共有三四户人家,散居在半山坡上,家里出进个人老远就能看到。没办法,聂凤力和王瑞兰拆下自家的门板,拿出新婚用的被子铺在门板上,趁着夜色将辛锐抬到了西南山的鹁鸽棚洞内。

“一共呆了16天。当时她怀着身孕,又受了重伤,山上没庄稼,只好想办法弄一小把麦子磨成面做成糊糊熬给她喝,把家里的鸡蛋留给她吃,最后实在没什么吃了,把正下蛋的母鸡杀了做成鸡汤,每次都是趁夜给她送去。”第17天,伤势渐好的辛锐被抬到山东纵队野战第二医疗所换药,正遇到日军再次搜山。辛锐他们被日军发现,在逼着同志们撤退后,辛锐用手榴弹炸死了几个敌人,拉燃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后,她的尸体被聂凤力埋在一株梨树下。

正如火红峪村的名字一样,这个村称得上是个红色堡垒村。“当时家家户户都住着八路军的伤员。”王瑞兰老人说。

烈士流血之地满眼青翠

在当时发生战斗的大青山地区,除了一些纪念碑亭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战斗外,已经看不出战争的痕迹。

站在大青山胜利纪念碑向四周看,视力所及全是果树和各种经济作物,曾经荒芜的山岭披上了厚厚的绿衣,大部队撤退通过的干涸的大河沟,如今却是清水荡漾,河水滋润着大青山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在洒满烈士鲜血的地方,全都栽上了板栗,有3.5万亩。”刘主任告诉我们,1995年,这里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年产300万公斤的板栗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这里,早已实现了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

在幸福中生活着的人们不会忘记赶走侵略者的幸福的缔造者们。1992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马头崖乡(现并入薛庄镇)的李行沟建立了“大青山战斗突围旧址”纪念碑,并建立了多处永久性纪念设施。1997年11月,“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纪念亭等建起;2000年,共青团中央又将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命名建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这里都迎接一批又一批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内外游人。

1996年9月,大青山地区修通了连接原马头崖乡12个行政村的柏油路,成为整个沂蒙山区最早的“村村通”柏油路,这条路还被称作是“革命传统教育路”。1998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将马头崖乡的3所中、小学命名为“抗大中、小学”。

“在这里还要投资600万元建起一处占地近百亩的大青山纪念广场,让后人永远记住先烈们。”刘主任再次陷入64年前的那场战斗的回忆之中。(记者王莉灵韩晓茜 通讯员潘振宇 金玉杰)

责任编辑 庞黎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