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人生仪礼 | 闲话“作揖”

人生仪礼 | 闲话“作揖”

时间:2020-11-02 20:43:38

相关推荐

人生仪礼 | 闲话“作揖”

作揖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猿猴们过着群居生活。一百为伍、五十成群的分布在各个山林里。

猴群与猴群之间,有时为了争夺果实,就互相殴斗起来,常常是胜为主、败为仆。打赢的一方就到败了的一方的树上摘果子。摘的多了、好了便罢,摘的不好或少就挨打。一打,那些败的猴子们就双手合在一起,向对方施礼。这样一来,胜了的猴子,感到这是败了的猴子在请求他高抬贵手,也就不打了。

从此,猴群与猴群之间,或猴与猴之间,见面就做这个动作。一是表示问候,二是表示他们之间无冤无仇。

后来,人们把这个动作叫“作辑”,一直沿续了几百万年。到现在,变成了人们之间的握手。

“作揖”是古代社会交际中较为常见的礼节行为,表达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比较谦逊的态度。

一般说来,作揖时双手抱拳是有规定的,即右手握成拳头,左手五指伸开成手掌状,包住或者盖住右手,这样的作揖手势才是“吉拜”。相反的话,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这种作揖方式一般只用于吊丧之中。当然,也有说女子则正好相反。

男女作揖

从历史上看,作为礼仪形式的“揖礼”大约起源于先秦,而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揖礼”有着多样的形式和有趣的传说。

拱 揖

拱揖,即拱手作揖,双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中记载了一则因为袍袖过宽拱揖出丑的故事:海丰有个寺庙,有很多狐狸时常掷瓦石戏弄人。一位老学究借用寺庙的东厢房三间招收学生,闻有此事,便到佛殿呵责之。果然,之后接连几个晚上都寂然无声,老学究便十分得意。但是,一日有人过来跟他聊天,拱揖行礼之际,忽然从老学究袖子里掉出个东西,来人捡起一看,原来是春宫秘戏图,便默然不语,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便不再来上课。

拱 揖

高 揖

高揖,是就行礼时举手的高度而言,双手抱拳后高举过头而作揖。《孔丛子·儒服》有一则关于“高揖”的故事:孔子弟子子高游历赵国时遇到邹文和季节,两人与子高相交甚好。等到子高准备回鲁国时,邹文和季节痛哭流涕,一连送了三天也是依依不舍的样子,子高便“厉声高揖”,然后转身上路。后来,子高被其徒弟问及此事,他就不甚在乎地说:“本以为那两个人是堂堂的男子汉大丈夫,没想到却像妇人一样!”

高 揖

长 揖

长揖,是就行礼的时间而言,时间越长也就表明态度越发的尊重和谦卑。当然,对于那些教条主义者或者看不惯繁文缛节的人来说,以时间的长短来表明尊敬的程度也很容易闹出笑话。《笑林广记· 殊禀部》有一则笑话:两亲家相遇于途,一性急,一性缓。性缓者,长揖至地,口中谢曰:“新年拜节奉扰,元宵观灯又奉扰,端午看龙舟,中秋玩月,重阳赏菊,节节奉扰,未曾报答,愧不可言。”及说毕而起,已半晌矣。性急者觉其太烦,早先避去。性缓者视之不见,问人曰:“敝亲家是几时去的?”人日:“看灯之后就不见了,已去大半年矣!”

长 揖

三 揖

三揖,是就行礼的次数而言,一般三次较为普遍,但是次数越多越显得谦卑。《礼记·乡饮酒义》在写到主人迎宾礼时曾说:“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也就是说,一般主人迎宾入门,作揖三次才到台阶,再谦让三次,然后才登上台阶入座。

三 揖

古代很讲究揖礼双方之间的等级身份,需要尊卑合适,一般卑者行较重的礼节,尊者只需略作答礼以示回敬便可。《笑林广记·术业部》有这样一则笑话:厨子往一富家治酒﹐窃肉一大块﹐藏于帽内。适为主人窥见﹐有意作耍他拜揖﹐好使帽内肉跌下地来。乃曰﹕“厨司务﹐劳动你﹐我作揖奉谢。”厨子亦知主人已觉﹐恐跌出不好看相﹐急跪下曰﹕“相公若拜揖﹐小人竟下跪。”这个厨子跟被狐狸精作弄了的老学究一样遇到了行礼带来的尴尬处境,幸而脑子转得快,马上就以身份卑微的说法搪塞了过去,还落个恪守名节的声誉。

拜 揖

少数民族中也有关于作揖的故事。比如,满族的特色饮食“酸汤子”又被称为“作揖饭”,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早年满族人家的灶旁墙上都供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神像,他们身着清代服饰,端庄而坐,两侧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女人攥汤子,双手合在一起,身体一次次前倾,样子像作揖,给灶王爷、灶王奶奶作揖,所以酸汤子又被称为作揖饭。据说,因为攥汤子的妇女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作了揖,吃酸汤子的全家人此日便会平平安安,事事顺心。

作揖饭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虽然很多细枝末节的仪礼和规范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积淀下去,但是其中所关涉到的传说故事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不应该被渐渐遗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揖让而升”也许可以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气度,但千万不要偏激,完全漠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若被后世子孙冠以“开门揖盗”的骂名就并非所愿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淅川卷》,淅川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1987版

2.《阅微草堂笔记》,中华书局版

3.《孔丛子译注》,上海三联书店版

4.《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5.《笑林广记》,中州古籍出版社版

6.《御路歌谣:满族民俗传说》,辽宁民族出版社版

作者简介

郑 艳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级博士

公众号顾问:萧放 朱霞

公众号指导教师:鞠熙

【人生仪礼】栏目责编:王辉

撰稿:郑艳

图文编辑:申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