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河议辨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河议辨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时间:2023-03-02 09:32:45

相关推荐

《河议辨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治河名篇

研究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历史,治河思想上的论争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高潮。一是汉代,一是宋代,再就是明代。汉代和宋代的治河方案多但具体措施少、空洞议论多而见诸实践少。到了明代,特别是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提出后,这一风气才逐渐有所好转。如果细加分析,首先是与潘季驯的治河名篇——《河议辨惑》分不开的。

《河议辨惑》是潘季驯晚年的一篇重要著述。尽管篇幅有限,仅万余字,却集中概括了潘氏一生中最主要的治河观点。全篇以问答形式表述,共有大小议题31个,涉及的方面有河有神否、故道能复否、洪水淤滩、蓄洪减水及治河和治漕的关系等,其中论述“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内容的文字约占半数以上。由于文中所回答的多为有争议的历史及现实问题,因此可以说是对明代以前历朝历代各种治河思想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某些长期争论不休的不适观点的系统批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河议辨惑》是前人治黄思想的集大成者。下面,不妨试举一二:

天神观念,古已有之,并长期束缚、禁锢着人们的治河思想。潘季驯重视治河实践,他在《河议辨惑》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了反对立场,明确指出“归天归神,误事最大”,强调把黄河的决口泛滥归罪于“神”、治理寄希望于“神”,是“愚夫俗子之言,慵臣慢吏推诿之词也”。同时,他还认为,假若黄河真有“神”,那么这个“神”就是“水之性”。只要按照水流之规律办事,就可以赢得像大禹那样的治水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潘季驯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人定胜天的精神。

黄河的“善决”、“善徙”,曾使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发出了“黄河已弃之故道,自古难复”的感叹。潘季驯在《河议辨惑》中驳斥到:“修之言未试之言也,且但云难复,非不可复也”,并以汉武帝瓠子堵口、大禹治水等史实为例,证明故道是“可复”的。之后,他引用了孟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精句,并断然说“修之言不足信也”。

堤防的存在价值,一直是世人争论的焦点,反对意见长期占据上风。潘季驯重视堤防的作用,力主筑堤束水,有人便以西汉贾让的堤防观,加以反对。为此,《河议辨惑》中就有了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惑有问驯曰:贾让有云,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之儿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导,而今治水以障何也,无乃止儿啼而塞其口乎?驯应之曰:昔白圭逆水之性,以邻为壑,是为之障。若顺水之性,堤以防溢,旁溢则必泛滥而不循轨,岂能以海为壑耶?故堤之者欲其不溢,而循轨以入於海口也。譬之婴儿之口旁溃一痈,久之成漏,汤液旁出,不能下咽,声气旁泄,不能成音,久之不治,身且槁矣,何有於口?故河以海为口,障旁决而使之归於海者,正所以宣其口也。”意思是只有“顺水之性”,加强堤防,方能使洪水顺利入海,避免决溢灾患。这里,潘季驯以婴儿口痈不治的恶果来做比喻,形象而又生动地阐释了“筑堤束水”的治河方策,读来饶有趣味,极富感染力。另外,一“塞”一“痈”,同为其“口”,结论却截然不同,真可谓针锋相对,驳得绝妙。

从以上所列举的内容不难看出,潘季驯在如何看待前人的治河思想上是坚持实践,而不是拘泥于古人和书本。他的批驳不是武断否定,而是有理有据,在强调史实的同时,也强调时代的变异。同时,他还特别指出空洞言论的根源,是“身未经历”,真可谓一语中的。

正是这种求实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促成了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治黄方略的诞生。《河议辨惑》也成为解疑释惑、澄清史实的治河名篇。至此,长期的治黄论争才有了初步的统一。清人更是把“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作为治理黄河的座右铭。而潘季驯也因在堤防建设上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被后人尊崇为“千载识堤第一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