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高中物理化学生物选择题快速秒杀技巧 帮你节省时间多抢分

高中物理化学生物选择题快速秒杀技巧 帮你节省时间多抢分

时间:2022-01-11 04:44:29

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化学生物选择题快速秒杀技巧 帮你节省时间多抢分

在高考理综试卷中,选择题分值为126分,占理综总分的42%。拿高分的关键,不仅在于题目的难度,还在于答题的速度。而除了常规的解题方法外,大家还需要掌握一些“非常规”解题技巧,有时这些技巧可以使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

化学

技巧1 列举特例 速排选项

高考选择题往往考查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考生熟悉特例,对于一些概念判断、命题式判断正误类题目,如果从正面不能直接作出判断,可以列举反例、特例,迅速判断选项正误。

例题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一定不能与酸反应

C.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一定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D.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转化可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解析】A选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唯一依据是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与是否有单质参与反应没有直接联系。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氧气与臭氧、白磷与红磷、金刚石与石墨)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单质参与,如┒氧化氮溶于水,A选项错误。B选项,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B选项错误。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除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有机物外,还有醛类、酚类等,C选项错误。浓硫酸、浓硝酸与硫化氢等之间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碳单质与浓硫酸、浓硝酸等之间的反应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D选项正确。答案:D

【通性通法】对于一些概念式、命题式判断类问题,可以采用列举特例法或反例法判断,这就要求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而且还要熟悉一些特殊例证,例证越丰富,解这类题就越快越准。

技巧2 巧用假设,以静制动

在解答有关四大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移动问题时,有时会出现多因素(如温度、浓度或压强)的影响,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先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判断第一个因素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判断第二个因素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2 常温下,硫化氢水溶液中存在:H2SH++HS-,HS-H++S2-,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向硫化氢溶液中加水稀释,

逐渐变小

B.向硫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铜粉末(不考虑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

C.向硫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NH4)2S固体,平衡向左移动,

增大

D.在硫化氢溶液中加水稀释,

不变

【解析】

是H2S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Ka1),Ka1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其值不变,A项错误;B项,加入固体硫酸铜粉末生成硫化铜沉淀,促进电离平衡向右移动,H+浓度增大,B项错误;加入硫化铵,S2-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H+浓度减小,达到新平衡时,S2-浓度比原平衡时浓度大,故

增大,C项正确;假设稀释时平衡不移动,H+、S2-、H2S浓度同倍数变化,

不变;实际上,稀释促进电离,S2-浓度增大,H2S浓度减小,

减小,D项错误。答案:C

【通性通法】对于化学平衡体系,若改变体积,判断某成分浓度的变化,先假设改变体积时平衡不移动,判断体积改变时导致浓度变化,与题目条件对照,然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例如,某气体反应平衡中,若生成物A的浓度为c(A)=0.5 mol/L,体积扩大至2倍,达到新平衡时c(A)=0.3 mol/L,若平衡不移动,则体积扩大至2倍,A的浓度为0.25 mol/L<0.3mol/L,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忽视体积变化,易错误判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技巧3 抓住恒等 区别离子

在电解质溶液中,部分同学分不清水电离的离子与电解质电离的离子,对解这类题目感到很困惑。如果抓住水电离的H+与OH-浓度恒等,辨析离子来源,就容易突破这类题目。即先写出溶液中所有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方程式,包括水电离平衡方程式,然后分析离子来源,从中找到离子浓度之间的相关联系。

例题3 25℃时,在等体积的 ①pH=0的H2SO4溶液、②0.05mol/L的Ba(OH)2溶液、③pH=10的Na2S溶液、④pH=5的NH4NO3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解析】由水电离的H+浓度等于由水电离的OH-浓度。

① pH=0的H2SO4溶液中c(H+)=1mol/L,OH-来自水的电离:c(OH-)=1×10-14mol/L;

②Ba(OH)2溶液中H+来自水的电离:c(OH-)=0.1mol/L,c(H+)=1×10-13mol/L。

③S2-+H2O

HS-+OH-,由水电离的OH-和H+相等,但是有一部分H+与S2-结合,溶液中OH-浓度等于水电离的OH-浓度:c(H+)=1×10-10 mol/L,c(OH-)=1×10-4mol/L。答案:A

【通性通法】1.H+或OH-来源:酸溶液中OH-来自水的电离,H+来自酸电离和水电离的H+之和;碱溶液中H+来自水的电离,OH-来自于碱电离和水电离的OH-之和;能水解的盐溶液中OH-和H+都来自于水,只是一部分被盐电离的离子“消耗”了。例如,25℃时,pH=5的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消耗OH-,所以,水电离的H+浓度为1×10-5mol/L,而不是1×10-9mol/L。2.近似处理规则:当酸电离的H+浓度是水电离的H+浓度的100倍及以上时,可以忽略水电离的H+,近似计算pH。碱的溶液作相似处理。

技巧4 识别图像 紧抓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一直高中化学的是重点和难点,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准确认识图像,抓住原理与图像关系解题。图像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与时间,浓度与时间,浓度(或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等图像,首先看清楚图像表示什么(横坐标、纵坐标表示含义),然后抓住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如果有数据,一定要看清楚数据与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再根据图像分析解答。

例题4 已知反应: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别在0℃和 20℃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代表0℃下CH3COCH3的Y-t曲线

B.反应进行到20 min末,CH3COCH3的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从Y=0到Y=0.113,CH3COCH2COH(CH3)2的

【解析】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达到平衡所用时间越短,根据图像知,曲线b先达到平衡,说明b代表的20℃下CH3COCH3的Y-t曲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由图像可知,曲线b平衡时的转化率低,表明温度升高,转化率降低;a曲线和b曲线的相交点是(66,0.113),在该点丙酮的转化率相等,也即产物的量相等,即物质的量变化值相等。答案:D

【通性通法】突破化学平衡图像题宜采用三步曲:第一步,识图像。识别图像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什么,曲线、点、平台的含义及变化趋向,及图像中的数据变化等;第二步,用原理。有关化学原理主要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概念和规律等。第三步,找联系。将化学原理与图像信息联系起来分析、处理问题。

技巧5 抓住结构 类推性质

有机物性质主要由其所含官能团类别决定,同类官能团使有机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处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中,可以借助教材介绍的典型有机物进行类推。有机物结构包括官能团、碳链、官能团位置之间关系以及氢原子种类数,有机物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题5 叶蝉散对水稻叶蝉和飞虱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工业上用邻异丙基苯酚合成叶蝉散的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邻异丙基苯酚与叶蝉散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能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

B.邻异丙基苯酚发生了取代反应转化成叶蝉散,叶蝉散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C.叶蝉散在强酸、强碱性环境中不能稳定存在;足量的邻异丙基苯酚与碳酸钠反应不产生气体

D.检验叶蝉散中是否含邻异丙基苯酚,可选择氯化铁溶液,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

【解析】A项,叶蝉散的化学式为C11H15NO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苯环与氢气可发生加成反应,酯基或肽键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A项正确;B项,邻异丙基苯酚中—OH与CH3N=C=O发生了加成反应,B项错误;叶蝉散含有酯基、肽键,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碳酸的酸性大于酚类的,C项正确;邻异丙基苯酚含有酚羟基,遇氯化铁溶液变紫色,叶蝉散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项正确。答案:B

一、直选法

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依据题目已给条件,借助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例1:为研究果实贮藏效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将质量相同的苹果果肉放在氧气浓同的密容器中,一小时后测定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结果如下表:

根据以上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氧浓度为3%时,每小时葡萄糖有氧分解量为0.05mol

B.氧浓度为5%时,每小时葡萄糖无氧分解量为0mol

C.仓库中贮藏苹果时氧气相对浓度为5%时最好

D.贮藏苹果时还可以采取低温、干燥等措施

解析:本题因为D选项与题干由所说内容无关,可直接连出D项。A、B选项需根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个反应式进行定量计算可算出。答案:D

二、找题眼法

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找出某一作为解题切入点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

例2: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细胞能分解染色剂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腊会阻止染色剂的进入而不着色;如果细胞死亡,则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染色剂可以进入而使细胞核着色。所以本题的题眼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很快就出来了。答案:D

三、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化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

例3: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教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但以圆形面积图的形式出现,增大了试题难度。

解题时首先可以根据圈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将它们的关系转化为熟悉的食物链形式。从图中不难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期物的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写出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丙→丁→甲→乙。然后根据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推理其数量变动情况。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丁因大量被甲捕食,数量将会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数量将增加,乙因甲增加,食物来源充足而数量增加。答案:D

四、联想法

有些试题的答案,直接根据已知条件很难找到。解答这类试题时,应先采用不同的联想方式,找到与已知条件相关联的已掌握的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得出答案。

例4:首先在一堆垃圾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接着又在其周围生活的动物体内也检测到放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是来自某一种元素.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

A.O

B.C

C.N

D.H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附近”、“周围”。该放射性元素由垃圾堆→植物→动物;联想到植物吸收的是矿质元素,所以该元素最可能是矿质元素。答案:C

五、拟稿法

有些试题,虽然已知条件简短,但推导过程却很复杂。在解答这类题时,应采用拟稿法。

拟稿法是指在推导这类试题的答案时,通过打草稿,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以降低答题的难度,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例5: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在F1雌雄个体变鬣产生的F2中,雄蜂因型共有AB、Ab、aB、ab四种,雌蜂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aabb×AB

B AaBb×ab

C.AAbb×aB

D.AABB×ab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时,必须首先明确雄蜂是单倍体,它是由上一代雌蜂的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成的,因此雄蜂个体的基因型及种类,应该与雌蜂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相同;雄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与雄蜂本身的基因型相同。然后还得明确题干中提到的“亲本”,不是指F2的亲本(如果是指F2的亲本,直接提F1就行了),而是指F1的亲本。解题过程图解(从F2的个体的基因型开始,逆着基因的传递方向列出)如下:

F2:♂AB、Ab、aB、ab ♀AaBb、Aabb、aaBb、aabb

F1的配子:♀AB、Ab、aB、ab ♂ab

F1:♀AaBb、♂ab

P的配子:♂AB ♀ab

P:♂AB ♀aabb

答案:A

六、图示法

图示法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思维过程,简便、快捷。

倒6:氧气分子由肺泡扩散进入红细胞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过程,至少需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3

B.4

C.5

D.10

解析:由题意氧气分子穿过肺泡壁经过了两层生物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经过了两层生物膜,穿过红细胞经过了一层生物膜,至少需穿过5层生物膜,而每层生物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答案:D

七、筛选淘汰法

有些试题,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找答案,有可能找不到、找不全或找不准。可以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答案即为正确答案。

例7:基因型RrSs与rrSs的个体杂交后,子代的表现型之比是。

A.l︰2︰l

B.3︰1︰3︰1

C.1︰l︰1︰l

D.9︰3︰3︰l

解析:A项是三种表现型比例,直接淘汰;C项是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D项是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均与题中条件不符,淘汰,所以答案只能选B项。为求准确,也可单独分析每一个性状,第一个性状分离比为1︰l,第二个性状分离比为3︰1,两个性状结合则为3︰1︰3︰1。答案:B

八、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出与答案相关的若干要素,再利用这些要素推导出答案。

例8: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茵,在产生的子代噬茵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解析: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碱基,能够标记上15N和35S,而蛋白质含有氨基(一NH2)和甲硫氨基(-SH),能够标记15N和35S。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噬菌体,只有DNA进入噬菌体,并利用细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和子代DNA,因这些原料没有放射性元素标记,所以在子代中,只有在某2个噬菌体中可以找到含15N和32P的DNA单链。答案:B

九、搭桥法

有的试题,在题干中涉及不同章节的知识,构成思维上的鸿沟。需根据生物学搭起思维上的桥梁。

例9:水稻的一个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在一般情况下,水稻的珠被细胞、胚细胞和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24、24、24

B.12、12、12

C.12、24、36

D.24、24、36

解析:此题涉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植物的个体发育,思维跨度较大。根据已知条件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寻找思维的桥梁,即体细胞为24条染色体.那么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卵细胞和极核均为12条染色体。珠被细胞属于体细胞,染色体为24条;胚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其染色体为24;胚乳细胞是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而采,其染色体为36。答案: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