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你想知道的关于拔罐的“一切” 都在这里了

你想知道的关于拔罐的“一切” 都在这里了

时间:2023-08-30 13:08:46

相关推荐

你想知道的关于拔罐的“一切” 都在这里了

中国知网国际出版中心联合《中国针灸》编辑部邀请我国针灸拔罐领域的权威专家、主任医师为大家答疑解惑,详细介绍拔罐的功效与疗法、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科学机制、发泡拔罐法的应用等。

参与讨论的专家包括:

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泽林教授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吴中朝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经络研究专家张维波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赵吉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医学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黄涛博士

拔罐的由来

黄涛博士在发表于《中国针灸》第10期的《角法与拔罐》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拔罐的由来。拔罐在古代被称为角法,在历史上存在不同的名称及操作方法。在文章中,她对热角法、针角法、水角法、火角法等进行了释义和探究。在现代,随着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拔罐的方法和种类越来越多。

陈泽林教授从中西方拔罐史对比的角度,介绍了拔罐的由来。他认为,拔罐疗法是最古老的医疗实践艺术之一。它同时出现在东、西方,但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且联同针灸、推拿、刮痧等疗法被发扬光大。西方关于拔罐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埃伯斯纸草书中,古希腊的医生也惯用拔罐疗法,并常与放血疗法结合使用,但罐子是怎么拔上去的没有详细的考证。东方最早关于拔罐的记载见于中医古籍。古代典籍中称拔罐为角法,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录,后世对拔罐器材、材质、主治病症等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竹罐,在唐代出现,并延续了自唐至先秦几百年的时间。火罐在清代出现,清代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清代火罐出现以后,拔罐可以治疗头痛、肚子痛、溺水急救等,其治疗的范围大大扩大。抽气罐在民国时经日本传入中国,近代以来其临床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拔罐疗法开始丰富,出现走罐(移罐)、滑罐、飞罐、飘罐等技术。

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泽林教授

对菲尔普斯罐痕的解读

黄涛博士从菲尔普斯的罐痕、罐斑分析,菲尔普斯采用拔罐来理疗可能是因为,游泳池中有大量的湿气,需要用拔罐疗法排泄出来。张维波教授补充说,他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专业运动员,菲尔普斯运动量大,身体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通过拔罐可以快速消解乳酸,帮助其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医学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黄涛博士

拔罐为什么会留下罐斑呢?

张维波教授认为:“这是局部负压刺激,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因为其中富含动脉血,所以颜色发红。刺激加大,毛细血管破裂,动脉血流到周围的组织缝隙中,血液不再流动,不再富含氧气,所以颜色变暗紫,我们在皮肤表面看到的也就是紫色的了。所以罐斑的颜色从生理角度看,反映的是血红蛋白含氧量的问题。”

黄涛博士认为,不同体质、不同疾病拔出来的罐斑是不一样的。吴中朝教授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湿症的患者易起色,虚症、寒症起色慢。

与罐斑颜色同样因体质各异而不同的,是拔罐过程中是否会起泡。

赵吉平主任介绍经验说,有的患者留罐不到一分钟全身是泡;有的患者是典型的湿症,舌头发紫,留罐很久也不起泡。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起不起泡不能一概而论,起泡还与留罐部位、负压大小、操作手法、留罐时间、使用的罐质不同等因素有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赵吉平

吴中朝教授提醒患者,皮下组织薄的地方易起泡,比如胸部是最容易起泡的地方,拔罐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于拔罐的力度,吴中朝教授指出,对于老人不能用大力拔,因为他们的身体恢复较慢。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力度轻一点;而对于治疗周期短的急性病,力度可以大一点。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吴中朝教授

火罐竹罐抽气罐,各种罐子有什么不同?

赵吉平主任介绍,“临床上第一受欢迎的是竹罐,患者反馈较好。它的吸力温柔,和别的材质的罐不同。”相比于临床经验,吴中朝教授比较了不同材质的罐子在压力、温度变化上的区别。研究结果显示,在拔罐后的压力曲线变化上,火罐因密封性最好,变化不大,所以容易出泡;抽气罐因易漏气,压力持续时间不长;而竹罐的压力变化是最适合皮肤表面耐受的压力的。在温度变化上,火罐温度曲线下降最快,而竹罐温度保留最好。然而,如果为了观察皮肤表面的情况,火罐最优;从安全角度出发,抽气罐最优;从疗效考虑,竹罐最优。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取不同材质的罐子。

张维波教授利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高光谱成像仪、经络贯通仪等研究不同材质罐子对血流量的改善。实验显示,相比于火罐,抽气罐对改善血流量效果更好。分析原因是,火罐里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而抽气罐与外部联通,对改善血流量有帮助。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经络研究专家张维波教授

在哪里拔罐?

赵吉平主任介绍说,目前教材上推荐在大面积的部位拔罐,比如腰、背部等。但她的临床经验显示,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可用小罐在面部走罐,患者反馈非常好。针对需要在面部拔罐的患者,一般选择在耳后拔罐。针对年轻人,考虑到拔罐对其面部的影响,一般选择闪罐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负压是很小的。

拔罐是如何发挥疗效的呢?

张维波教授从自身经络学专长出发,分析拔罐疗法的机理。他认为,拔罐负压会产生压力差,带动组织液的流动,促使废液从身体底层转移到身体表层。来到身体表层的废液随着皮肤等代谢通道排出体外。

黄涛博士在临床中发现,拔罐对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病痛有很好的效果。她指出,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以病人自身感受为准,而不单纯追求西医的指标。她举例,一个高血压患者在经过多次拔罐后觉得很舒服,但一量血压还是偏高的。但用西药把血压降下来,头晕、恶心等一系列高血压症状又回来了。因此,中医不应围着“指标”这个指挥棒,而是要突出中医的特色,注重患者的感受。此外,她建议患者春、夏多拔罐,秋、冬少拔罐,因为春、夏阳气在肤,秋、冬阳气闭藏,不建议拔出来。

赵吉平主任认为,拔罐的技术直接影响疗效,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医疗从业人员还是患者都追求那种“清脆的拔罐声”。她说,“拔罐是一项要深入到临床每一个细节上的操作。要拿捏好拔罐的手感,能拔罐、会拔罐、拔得好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陈泽林教授根据其临床及研究发现,拔罐疗法对类风湿、慢性劳损疾病、颈椎病单独有效。除此之外,他认为,“拔罐疗法是中医疗法之王,可以去配合中医其他疗法,增加他们的效果,例如增加针、疚、推拿、刮痧的效果,还可以和药配合。与药的结合,是我们下一步要探讨的东西。早期的药罐是把药液直接放进去,现在发展到走罐、粉剂等。”

“前沿学术沙龙”是中国知网国际出版中心“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字出版工程(JTP)”为挖掘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方向,推动国内、外学者交流推出的系列活动。通过中英双语新闻报道,实现跨地区、跨文化的即时传播与交流,旨在提高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报道内容详见《中文精品学术期刊中英双语数据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