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东方陶瓷】中国古代可以代表书法史的作品欣赏------上篇

【东方陶瓷】中国古代可以代表书法史的作品欣赏------上篇

时间:2018-12-27 21:35:26

相关推荐

【东方陶瓷】中国古代可以代表书法史的作品欣赏------上篇

新年快乐

中国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馆藏欣赏

中国文物欣赏

晉西元265-420

王羲之

遠宦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精於各體法書,後世尊為書聖。

此帖亦稱〈省別帖〉,為雙鉤廓填本,製作時先以墨線勾勒輪廓後加以填墨,是古代法書複製的方式之一。卷上有宋徽宗瘦金書簽題及內府印記,亦有金章宗「群玉中秘」、「明昌御覽」印及元、明、清代諸多的收藏印。此為羲之寫予益州刺史周撫(293-365)的書信,傳世唐《十七帖》刻本中亦收有此札,然而刻本線條較為呆板,而且缺乏筆法的細緻變化,已失羲之原貌,遠不及此雙鉤墨蹟本的逼真傳神。

晉西元265-420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冊紙本縱:23公分橫:14.8公分

王羲之(303-361),祖籍山東,出身仕族世家,西晉末隨父南渡,作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游。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的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所以唐朝人稱頌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他將此蹟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寶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晉西元265-420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卷紙本縱:24.7公分橫:46.8公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後來移居浙江會稽。為名門之後,曾任右軍將軍,所以又有「王右軍」的稱號。王羲之初學衛夫人,後來又博採眾長,研習張芝(卒於 192)、鍾繇(151~230)、蔡邕(133~192)、張昶(卒於 206)等人的書法,創造了妍美流麗的書風,有「書聖」的美譽。

這件書蹟是雙鉤廓填(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紙覆於原作上,先雙鉤字的輪廓,再逐筆填墨)的方法,摹寫在硬黃紙上,包含了三封短信。第一則為「平安帖」,是一件行書兼草書的作品。第二則「何如帖」和第三則「奉橘帖」都是用行書書寫。三帖中,「平安帖」的運筆提按頓挫變化較多,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十分靈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變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較端整。

釋文:此粗平安。脩載來十餘□。□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由同增慨。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賴。尋復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唐西元618-907

孫過庭

書譜

卷紙本縱:26.5公分橫:900.8公分

孫過庭(活動於七世紀後期),一說名虔禮,字過庭,河南陳留人,一說名過庭,字虔禮,浙江富陽人。根據本卷自題,為吳郡人,名過庭。出身寒微,遲至不惑之年始出任率府錄事參軍之職,以性高潔遭讒議而去官。之後,遂專注於書法研究。

本卷卷首題:「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尾題:「垂拱三年寫記」。內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本(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孫過庭專習王羲之草書,筆法精熟,唐代無人能與他相比。本卷紙墨精好,神彩煥發,不僅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書學理論,也是草書藝術的理想典範。卷中融合質樸與妍美書風,運筆中鋒側鋒並用,筆鋒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隨時都在變化,令人目不暇給。筆勢縱橫灑脫,達到心手相忘之境。

唐西元618-907

顏真卿

祭姪文稿

卷紙本縱:29.2公分橫:59.6公分

顏真卿(709-785),後世尊稱顏魯公、顏平原。祖籍山東臨沂。李希烈叛亂,魯公奉命前往諭降,貞元元年(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節。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姪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姪文稿〉之作,時年魯公五十歲。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蹟。

唐西元618-907

懷素

自敘帖

卷紙本縱:28.3公分橫:755公分

懷素(約活動於八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生於湖南零陵縣,後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並熱衷草書藝術。約大曆七年(772)北赴長安及洛陽,尋求進一步發展。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曆十二年(777),他摘錄部分贈詩和序,以狂草寫成此卷。

本卷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迴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宋西元960-1279

朱熹

致會之知郡尺牘(秋深帖)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畢生以建構國家新秩序為志。此札書於紹熙五年(1194)八月他卸下知潭州(湖南長沙)一職後,前往京師途中,意在交待潭州政務。首段提及令人傷感的「國家喪紀」,指的是同年六月孝宗太上皇的死訊。但七月光宗禪位寧宗,他有機會入朝宣教,又讓他頓時轉憂為喜。通幅下筆迅捷,點畫圓潤,線條沉著而順暢,整體行氣連貫,呈現出灑脫自然的意趣。朱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對中國文化影響甚鉅,此札為其存世書跡,至為可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