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回顾老上海评弹

回顾老上海评弹

时间:2020-05-20 04:43:19

相关推荐

回顾老上海评弹

朱争平吴侬软语娓娓动听的评弹是老上海人的最爱。回顾老上海评弹发展的历史,对于找准评弹在当下文化市场中的定位,创新发展评弹艺术不无启迪。

评弹起源于苏州,兴盛于上海。早在明代苏州地区就有说书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两者截然不同,而总名兼曰说书,发源于吴中。”上海开埠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口日益膨胀,大批苏州人创业上海,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随之而入。进入二十世纪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贸易中心,文化消费需求急剧上升。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经济出现畸形繁荣局面。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苏州传入上海的评弹进入鼎盛时期,上海成为评弹活动的中心。

书场是评弹繁荣的标志。上世纪30年代后,上海的专业书场遍布城厢,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老城隍庙内就有得意楼、怡情处、四美轩、逍遥楼、蠡园、明园、柴行厅等多家。随着评弹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舞厅书场、饭店书场、游艺书场、茶楼书场、公园书场、旅馆书场等一批新书场。当时著名的舞厅书场有米高美、仙乐斯、新仙林等。饭店书场有东方、沧州、远东、南京等。福建北路玉茗楼、四马路青莲阁、广东路万云楼、东棋盘街春江花月楼、十六铺称心如意楼、西康路明月楼、牯岭路湖园等是当年最热门的书场。福州路山西南路的也是楼是上海第一家女书场。老上海人把泡上一壶茶听评弹看作是最惬意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海数十家民间电台竞相开设空中书场,街头巷尾的收音机里弦索叮咚、昼夜不辍。据1938年11月29日《申报》的统计,全市20多家电台每天播放评弹节目达103档,每档40分钟,影响可见一斑。

上海巨大的演出市场,吸引了江浙等地众多的评弹艺人。评弹演员进上海并在上海立足,成为衡量其艺术水准的标准。红飞蔓茂的演出市场,争奇斗艳的艺术竞争,加上听众的追捧,上海涌现了一批艺术精湛、富有创新意识的评弹艺术家。夏荷生、周玉泉、徐云志被称为“三大单档”。蒋如庭、朱介生,朱耀祥、赵稼秋,沈俭安、薛筱卿被称为“三大双档”。蒋月泉、王柏荫的《玉蜻蜓》,张鉴庭、张鉴国的《十美图》,周云瑞、陈希安的《珍珠塔》,韩士良的评话《七侠五义》,张鸿声的评话《英烈》,唐耿良的评话《三国》,潘伯英的评话《张汶祥刺马》是当时有名的“七煞档”。徐雪月、范雪君、黄静芬、朱惠珍等是当时女演员中的佼佼者。范雪君先后两次荣登“弹词皇后”宝座。

随着书情内容的变化、听众审美的需要,以及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老上海评弹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陈调、马调、俞调三大流派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众多特点各异的风格流派。其中弹词流派的唱腔发展尤为突出,成为当时评弹繁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由夏荷生所创的以响弹响唱、挺拔遒劲为特色的夏调,由徐云志所创的以清悦甜润、旋律软糯为特色的徐调,由蒋月泉所创的以雍容华美、潋滟浓彩为特色的蒋调,由沈俭安所创的以清雅飘逸、苍劲柔美为特色的沈调,由薛筱卿所创的以明快爽利、咬字铿锵为特色的薛调,由张鉴庭所创的以苍劲厚重、力度强烈为特色的张调,以及严雪亭所创的严调,杨振雄所创的杨调,祁莲芳所创的祁调等,可谓精彩纷呈。与此同时,《描金凤》、《隋唐》、《包公》、《顾鼎成》、《长生殿》、《啼笑因缘》、《秋海棠》、《雷雨》等一大批评弹书目演为经典。

全国解放初期,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等专业演出团体相继成立,集中了当时评弹界的精英,编演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把评弹艺术推向了新的境界。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评弹经历了艰难曲折,出现了式微的征候。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文化产业和现代传媒的多元发展,评弹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流失,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考验。

评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让它琴声远去。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给评弹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评弹自身也应发扬老艺人们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吸收姐妹艺术的营养,运用现代科技等手段丰富表现形式,使弦琶琮铮、轻清柔缓的评弹再展风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