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构建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构建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时间:2022-12-26 13:49:53

相关推荐

构建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不久前,教育部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9万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1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至五年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年至累计投入的总和。

教育经费占GDP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标。历史地看,中国能连续5年守住4%,实属不易。1993年,中央就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之比,到2000年末要达到4%,此目标还被写入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但实际上,直到这一目标方才实现。这几年,在经济下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教育经费的投入还能保持这样的增幅,体现了这届政府的历史责任感。

从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可看到,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做到了三个“一半以上”,即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该数据为52.85%,占比最高;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数据为1.71万亿元,占全国地方的59%,表明教育财政经费在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该数据为61%,说明教育经费支出逐步从投资于“物”,实现了向投资于“人”的转变。有了这三个“一半以上”,中国教育经费基本贯彻了“保基本、守底线、补短板、促公平”的原则。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业,投资长、见效慢,但对改变国运却有着持久的高强效力。相对发达国家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为GDP总量的6%以上,我们现在的4%尚有提升的空间。根据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这一比例也是“应当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占比“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此外,教育法还有对“三个增长”的规定,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中国教育的水平比起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既然财政投入守住了这4%的底线,人们不能不关注这些教育经费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它们的使用效果如何?

前些日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罗斯高的一篇演讲在中国媒体引来震动。这位也是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学者,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自6月至11月间,从山西、陕西、河北和浙江四省的262所农村初中、46所普通高中和107所中职收集的24931名学生信息显示, 100名初中学生里只有37人能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14人从中职毕业,23人从普通高中毕业。这至少表明,在这些贫困地区,尚有63%的农村孩子没读完高中。

虽然这一调查结果与官方数据出入较大,但人们应看到,很多地方对教育财政经费该如何用、如何用好,不甚明了。媒体报道中,仍能看到太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课桌、吃不上午餐或挤在一间泥土房上课的新闻;仍能看到太多孩子因种种原因上不起学、交不起学费甚至自杀的悲剧。如何让教育经费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使得钱能花在刀刃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绩效,是教育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

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目的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教育可谓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最重要的通道,所以人们也把教育公平视为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中,突出公平尤其重要。只有让教育经费的使用,多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倾斜,更注重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残疾人孩子、留守儿童的权益,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本意。

此外,教育经费不能只投资校舍等硬件设施,还需围绕各学校的课程、专业和学科研究、师资培养、教育信息化、教育模式创新等核心问题,要舍得在教师培训上多花钱,真正提高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没有进步,教育模式没有进步,校舍建得再多、再高级,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显示,有近半数高校在—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高校这些年确实不差钱了,但有些学校却不好好利用,热衷于大兴土木,某高校的3层食堂就装了两部观光电梯,而教育质量却丝毫未见提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这无疑体现了中国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决心,如果这些战略设想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构建起中国教育经费使用与监管的长效保障机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