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史说通州】细说通州标志—燃灯塔

【史说通州】细说通州标志—燃灯塔

时间:2018-07-10 06:46:48

相关推荐

【史说通州】细说通州标志—燃灯塔

通州区燃灯塔

北京小平原东部和南部,西汉曾建置路县,此是县治之始,但当时此地地广人稀,河湖与沼泽遍布,水漫潦天,兼之地处国家边境,芦苇丛生,不适耕种农业,又与少数游牧民族接壤,常受威胁,水患、天灾、人祸、战争,掠夺不断。当时的记载就是下县,其实应是下下之县,断无富足之理,人民只以渔猎和少数农产品勉强为生罢了。

东汉潞县示意图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通州称为路县,东汉时路县更名为潞县)

彭宠以后,渔阳郡治与路县县治它移,中间五百年间,今通州运河一带(白河或潞河),应十分荒凉贫困,否则非但县治,即便郡治也不会迁徙,《畿辅通志》载:“郭伋以渔阳都尉于建武四年(28)迁中山太守,明年复为渔阳太守”,其人在《后汉书》中也有同样记载,建武五年(29)郡县治所它移,那么迁之者应即是郭伋。郭伋两治渔阳却要徙郡,可见当时此地经兵变之后,百姓离散,荒凉不堪,已到无民可治的程度,更无可收之税,自然无可役之民。

潞县重迁今址时,以历五百多年,北京东南湖泊、沼泽、淀水以向东南大缩,兼北齐长城的修筑,人烟渐多,为镇水患,选址于今通州城高敞之处,建燃灯佛舍利塔,以防水淹,并有镇水之意,县城迁回此处,在北魏北齐之前。

塔原为焚文音译,意为坟墓,原本为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即尸体或身骨的建筑。佛经说,释迦灭度后百年,阿育王以佛舍利起八万四千塔。塔在印度有两种形式:一为埋葬佛舍利的“窣堵波”,属于坟冢性质。一为没有舍利的“支提”或“制底”,属于塔庙性质。笔者以为通州燃灯舍利塔应属前者并有后者之功用。

通州区燃灯塔(1860年摄)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多由少数民族的贵族建立割据政权,如鲜卑等族,他们统治汉族地区和汉族人民,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尤其北朝皇室与汉族士族地主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张,北朝诸政权无力解决这些矛盾,信佛之风大起,祈求佛祖保佑,并西请佛祖舍利加以供奉,以求庇护,希望长治久安,维护统治。为统一佛教正统经典,北魏“胡太后选派宋云、惠生等人前往天竺求取真经。行前胡太后敕付五色百只帆千口,锦香袋五百枚,行前胡太后又赐王公卿士帆千口”。并于“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在当时都城大同之南,开山凿窟,大修灵岩寺,此即大同云冈石窟。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又在当时洛阳南山修造佛窟三所,历时,用工80万,建成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亦开凿于此时。后期胡太后执政,更加变本加厉地兴旺佛教,大建寺庙;北巍亡于公元534年,北周建于557年,其间仅只间隔,以上很多窟寺塔刹尚未完工或正在修缮并仍在扩大规模,佛教在北方如日中天。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佛教寺

通州在当时,地处北朝各代统治之下,潞县城迁回今址,即在此时间之内,并非北齐以后之事,因北魏与北周先建塔庙,后立城池是一般的风俗习惯。很可能北周时县治在两地,一未建完,一未筑完。

建城之前,在孤丘高地上填土垫基,临水建庙、立塔,北朝历代政权有不成文的规定,无城无庙,无庙无塔。通州的燃灯塔于北周之前始建,至于辽人,则并不偏重佛教,他们信奉原始萨满教之类,辽建之说恐是记误传误之错,断不可信。尉迟恭造塔之说更不可信,唐前期各位皇帝笃信道教,玄宗祈望长生。太宗东征时,尉迟恭到幽州见驾,已是老态龙钟,没有随征之力,不久便死去了。

北周完成的通州塔并不叫舍利塔,而是镇水的土塔,后土塔很快消失,辽因北周之故,在旧基重建砖塔,以崇国威神治,用以镇水而佑东北之漕运,也因此时正是辽主延芳淀狩猎时代,常过潞水,多见波涛之故。土塔没后,被人淡忘,砖塔雄于土塔,以至于史载或碑文言其始于辽代,应是史误,不足为凭。

塔位于通州北城,运河之畔,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略有收分。密檐式塔“其具体特征:一是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几乎看不出楼层。二是层檐之间无窗柱,其采光通气孔也与楼层不合。三是不能登楼眺览,且常为实心。密檐式塔来自楼阁变化,早期装饰简洁,采用叠涩结构出檐。到了晚期,其塔变得非常繁芜,大量吸收楼阁式成分,非常华丽精巧。我国著名的密檐式塔有北京天宁寺塔、通州燃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等。通州燃灯塔是北京地区最高的密檐式塔。

燃灯塔为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嵌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三壶门,内镶仙人,披角顶盔力士等。全高56米,底座基围38米。仿木重翘,单昂斗拱,异常规据,灶门嵌花朵,砖雕双层勾栏,花纹各异,上下竞辉,三层仰花莲花瓣,叠涩端丽,似在吐艳流芳,连环花蒂,籽实累累。

燃灯塔·基座

塔身首层最高,正南券洞至心,对扇乳钉木门,内设神台,上奉燃灯古佛,另三面各有假门,但其形制如南。木制飞檐,每根椽端之下,悬精致铜铃一枚,各重一斤余,桥纽圆肩喇叭口,偶有折肩者。外壁刻捐献者姓名及籍贯,信女善男,各地皆有,有附写小诗,祝语和年号者,书法分楷、隶、行等式,也有少许双勾的。子角梁端所悬者较大,重二斤多,连孤口,老角梁下各角倾置砖雕神像一尊,也有烧塑而成的,神态各异,很是精致。

燃灯塔·微观一角

每面斗拱灶门间放佛像一尊,用灰塑成,瓦当滴水多莲花纹,龙云纹较少,大兽小兽多塑烧,形制与首层相同。第十三层正南,在中间灶门处,有砖制碑记一块,方座方首一体,首刻“万古流芳”四字,七言格律诗一首:

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

明明光景河中现,朗朗铎音空中鸣。

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

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

塔共计风钟2248枚,神佛之像104尊。塔有八角形须弥座,两层相错,各上承复瓣仰莲荷花,欲放未放,技术巧妙。上置铜铸相轮,分为三个部分,下为空心圆球,上下两半子母口,变形古钱及如意,由纹带相撑,直径2.25米,中间仿丝流苏,上面三环叠置,纵贯锻铁巨杆以固,杆长八米,不算顶端残缺部分。下端插至第十三层,砖内方柱边长九厘米,穿于铜刹一段为圆柱,端径六厘米。柱顶原有铜镜一块,孤面圆形,两面抛光,直径24.5厘米,圆一米,如意托,方柄。另有八根铁链,连于塔尖及各脊。

燃灯塔·殿宇

塔顶层西北一面,自生榆树一株,不知何年所生,主干径17厘米,高3.7米,树冠4.2米,根丛集牢固,遍布瓦顶,如天生雨伞,最长根须2.5米。塔距运河,即北运河与通惠河交汇处数百米,丽日晴天,塔影垂映河中,为通州八景之一。

清朝乾隆皇帝御制诗有曰:“郡城塔顶落波尖”之句。此塔康熙十八年地震时,塔身倾圮,出土佛牙一颗,舍利百珠。康熙三十年僧人照感募捐重建,五年未成,后由知州倡议公捐,于次年竣工。据说此塔有七绝:一是风钟多;二是神像多;三是铜镜大;四是诗碑位置高;五是塔心柱长;六是塔顶生榆树;七是塔景垂映运河。另此塔据说有六个世界之最,其实,佛教诞生于印度西北,发祥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的白沙瓦一带,随丝绸路东传,遍及中国,波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有大乘小乘及藏传之分,谁也不可能一一考证,这里只能说通州塔在全国有很大的代表性。

燃灯塔基座上的仿木斗拱结构

通州地处京东,咫尺皇城,旧曾传言:“燃灯塔尖与前门地基持平,而通州地势以北城鼓楼以北一带海拨最高,在50米左右,运河境内南段低洼处,海拔仅只八九米,河面较两岸更低,燃灯塔地处高地,经重修垫高,比其它地方海拔更高,落差在50米左右,这仅是就地势而言,若加上56米塔高,落差达百多米,早春暮秋时节,逢晴天丽日,50里以外,在漕舟商船上放眼北望,墙城高耸,宝塔凌云入天,如悬半空,特别壮观,如临仙境,故清人王维珍有诗云: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可见塔是通州的重要建筑标志,另有诗:

宗孙五六祖,天步十三登。

杲杲天边日,长明劫外灯。

又一诗道:

万户人烟千仞柳,半空佛座一光明。

金波影落东西海,玉垒云浮新旧城。

支柱幽燕天半壁,翠微山对拱神京。

据《燕山记游》载“盘山异记”:“每逢除夕佛灯出通州塔上,数千百光远绕盘山诸寺,至定光佛塔而止,或云塔中舍利光也。”另据《州志》载:“盘山佛光人皆见之,每除夕,山之云罩寺定光佛舍利塔与蓟州独乐寺观音阁,通州孤山宝塔皆有灯出,相往来,漏尽各返原处。”

塔基上的麒麟石雕

燃灯塔的传说故事多于任何建筑,都与通州有关,据父老言:塔下通海,铁链锁着两条鲇鱼精,因其经常兴风作浪,无人能够镇压,便请来清朝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将鱼亲自锁住,从此风平浪静,再无水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通州,对塔进行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基莲花震毁,塔身多处裂纹,1985年重修,增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玉珠四,设避雷针,重修莲花座,补铸铜铃,原色油新,塔榆移植平地。

燃灯塔·围墙

内容来自 网信通州

微信编辑 贾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