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技术要点丨出奇先要守正!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基本准则

技术要点丨出奇先要守正!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基本准则

时间:2023-12-24 14:30:42

相关推荐

技术要点丨出奇先要守正!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基本准则

《中小城市的产业逆袭》

出奇先要守正!

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基本准则

目录

1 寒冬崛起——中小城市的产业振兴之道

2 出奇先要守正!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基本准则

3 胜天半子: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惊天豪赌

4 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小城市制造产业如何改写命运

5太仓攻略

6 宁海,一个有“深度”的产业故事

7重返农业——新要求、新思维、新未来

8 弗莱堡:中小城市相对资源的绝对胜利——中小城市如何发展康养产业

9 新绿引擎,迎风翻盘——三大“兵法”打赢中小城市“绿色动力”逆袭战

10 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那些挤入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中小城镇们

11 变痛点为爽点,中小城市生物产业逆袭之路

12 向天空要发展的逆袭密码——解读中小城市发展通航产业之道

13 写给中小城市的一封机器人产业情书

14 小城市遇上大科学:大科学时代中小城市的高能进阶之路

15 旅游,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初始动因”

16 小城更要发大声

作者:李鸿

关键词: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佛山,制造业,知识产权,产业逆袭

全文共11965个字,阅读大约需要26分钟

01

——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岔路口”

“转型升级”,对于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而言,早已不陌生。而且他们常常把“转型”和“升级”这两个词放到一块儿使用,也很自然地认为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

其实不然。

产业“转型”是指与原有产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一种新产业,有可能利用了原来的设备、资金、工艺技术等,但新的产业与原来产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一家过去是生产陶瓷的企业,现在去做新材料,这叫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则是指在原来的产业中,植入一种新的元素,使得生产效率更高、或成本更低、或产品种类更多、或品质更好,但产业还是原来的产业。例如还是那家陶瓷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现在开始生产绿色陶瓷和特种陶瓷,这叫产业升级。

当中小城市来到产业“转型”或是产业“升级”这个岔路口时,似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方向:产业转型。给出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实在:一则,原有的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落后低端、附加值低、发展受阻;二则,新兴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先进高端、附加值高、而且有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好。

一时间,新兴产业被视作转型升级的“救命稻草”,在全国各地中小城市中竞相抢夺。例如开始的“光伏大跃进”,江苏省内的常州、无锡、金坛、常熟、镇江、扬州、盐城、徐州、泰州、高邮、启东、苏州等地一哄而起,纷纷大上光伏产业园。而到了5年后的,机器人产业开始闯入各地政府的视野。在你追我赶的建设热潮过后,全国各地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已遍地开花。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两年间,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1] 。

但是,产业“转型”真的适合所有的中小城市吗?不!

产业转型,绝非易事。放弃原有产业转向新兴产业,意味着产业培育可能需要“另起炉灶”,甚至是“平地起高楼”,不仅需要一整套新的产业、人才、服务配套支撑,而且产业发展思维和招商、运营、管理等模式也要跟着转变,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别说中小城市了,连大城市也不见得有这样的底气。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风潮之下的光伏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不难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招商困难、园区空心化、同质化竞争”等现实问题,而那些一味求新求异、意图通过抢抓风口盲目跟风发展新兴产业的中小城市们,也难免陷入“结构趋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经济衰退”的窘境,最终还是被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岔路口,成为了“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活标本。

02

可见,以产业“转型”为代表的“出奇派”,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型”模式,适合少数资质出众的城市;而以产业“升级”为代表的“守正派”,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保险型”模式,更适合大多数普通的中小城市。既然如此,为什么仍有不少中小城市宁愿冒转型的风险也不愿走更为稳妥的升级之路呢?为什么这些中小城市想守正却守不住呢?

归根到底,他们对产业升级存在着两大误区,普遍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第一个误区,大部分企业认为,产业升级是个“伤筋动骨”的大工程。为了实现升级,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升级生产线,比如引进成套先进的技术或设备,最典型的便是“机器换人”。这样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提升、还能减少大量的人工成本,多好!所以各地政府纷纷加码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意图将本地制造业升级的重任都寄托在了一个个机器人身上。

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机器换人并非一件轻松的事,首先成本问题便是一块压在企业身上的巨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机器换人所用的自动化设备,90%以上来自国外,价格高、投资大、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成本回收至少需要3-5年,这让很多不具备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这些先进的设备还不一定适合国内企业的生产,需要二次改装和调试,这便带来第二重成本。再者,比硬件投入难度更大的是“软件”投入。引入的新设备和机器人,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这必然对现有的技术工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是机器换人后企业必须马上解决的一大难题。

轿车智能化生产系统

图片来源:agro-

面对这多重叠加的成本,来自德冠集团董事长罗维满的一席话,透露出了许多中小企业家的真实心声:“企业很纠结。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购置机器设备进行自动化升级,成本比人工操作还高,资金不能在预期之内回收,反而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中小企业的纠结,终将影响到中小城市产业升级的步伐。这是因为在中小城市中,中小企业占据了主体地位。据《-中国企业经营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所有企业总数的99%,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远地区,他们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

因此,对于中小城市谈产业升级,应当首先破除“伤筋动骨”的误区,更不能“一刀切”地套用大企业可以承担得起的“机器换人”方式,必须立足于中小企业的特点,选择更贴合企业实际的升级路径。

第二个误区,他们普遍认为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低,甚至“无利可图”,吭哧了半天进行升级,远不如那些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赚的钱更多更快。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3%,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其中新能源发电、生物医药、电子测量仪器等行业利润率分别达32.1%、10.7%和10.1% [2]。而近些年发展迅猛的机器人产业,更是拥有高达近20%的利润率 [3]。相比之下,钢铁(2.6%)、纺织业(3.4%)、电气机械(4.47%)家具(5.1%)等传统制造业则显得“微利”许多[4] 。

然而,这些传统制造业仍是中小城市的主导产业,占据了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以我国发达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为例,除深圳和广州外,其余中小城市的支柱产业仍集中于机械制造、金属冶炼、纺织、食品、化工等传统中低端制造业。这样的情况,在长三角的浙江、江苏省也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时已明确提出:“引导中小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可见,在国家的规划设想中,传统制造业的承载主体仍将是广大的中小城市。

那么,传统制造业就一定等同于夕阳产业吗?中小城市坚守传统制造业就一定没有出路了吗?不妨先看一个例子。在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的一家袜业企业,过去生产一双袜子价格不过10元,但在经过升级改造后,拥有5项技术专利的袜子让价格翻了6番,使得公司一年的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利润近300万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袜子生产的总量,收入也是过去的15倍[5]。

产业“升级”除了能造就一个高端化、有利可图的“利基市场” 之外[6],还能帮助传统制造企业进阶到一条新兴产业的赛道之上,实现换道超车。智能家居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进入以来,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迅猛。据奥维云网发布的《AIoT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及趋势报告》预计,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规模将近4500亿元 [7]。作为传统的家居制造产业,通过智能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进行延伸,从而涌入了智能家居这片产业新蓝海。

因此,对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小城市,必须扭转传统制造业等同于夕阳产业、传统制造业无利可图的误区。相反,通过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可以实现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到新兴的蝶变,让传统制造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不仅“有利可图”,甚至“大有可为”。

03

——全流程发力,破解四重困境

破除了以上的两大误区,中小城市就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误区只是表象,问题的根源出在“全流程”身上。

从产业层面来看,传统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相对成熟的产业,产业链上的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针对某个单一环节进行提升,是无法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的。就好比企业引进了新的技术或设备,但工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技能水平,那么最终企业的升级效果可想而知。换言之,只有把研发、生产、人才、管理等众多产业链环节进行提升,才能形成“乘数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由此可见,“全流程”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从企业层面来看,活跃的中小企业虽然是经济主体,但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特点,所以他们才承担不起“机器换人”的资金负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高素质人才支撑,更不用说资源整合、流程把控能力的匮乏了。而且越是中小企业,对于产业的全流程把控能力就越弱。这才是他们想守正而守不住的根结所在。

因此,作为中小企业的服务者和引路人,中小城市政府就应该基于制造业的“全流程”,针对中小企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好引导、支撑和服务的文章,最终实现城市产业升级的目标。在这方面,佛山,便是一个值得广大中小城市好好学习的样本。

一提到佛山,首先想到的是“世界工厂”。在改革开放之初,佛山充其量是个中小城市,凭借毗邻香港、广州的区位优势,依靠“三来一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率先崛起成为全国的制造重镇。

而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佛山成功挤入“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行列,不仅创造了2.12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六[8] ,更孕育出了美的、格兰仕、东鹏、海天、科龙、万和、志高等一大批知名的制造业企业。“中国家电之都、中国陶瓷之都、有家就有佛山制造”等美誉傍身,佛山已然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产业地标”!

佛山既不是特区,也不是省会,在没有太多特殊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是如何从“世界工厂”逆袭成为“产业地标”?解密佛山样本,不光是因为它今天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而是在佛山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制造业的缩影,更能折射出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产业升级所遭遇的共同困境。正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所说:“研究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可以找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钥匙。”

首先,与其他中小城市一样,佛山的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一直以来,佛山的第二产业比重几乎维持在60%左右,即便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和珠三角城市“退二进三”的大潮中,佛山仍然坚持不懈发展制造业。虽然近些年,佛山正大力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但在佛山的制造业结构中,以家用电器、陶瓷建材、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1.6%[9],而先进制造业仅占38.4% 。而且,这些传统产业技术复杂度较低,使得佛山整体制造业技术水平仅为8.1[10] ,在珠三角九市中位于倒数第二,可见佛山对于产业升级的需求是多么迫切。

其次,中小城市民营经济活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佛山更为典型。佛山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共有民营企业24万户,占企业总数90%以上,民营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0%以上。而且从结构上来看,佛山中小企业占比极大。佛山95%以上是中小企业,其中小微型企业产值占比远远高于苏州、无锡、上海、广州等制造业大市,高达36.04% [11]。而且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的阶段,“小、散、弱”同样也是佛山中小企业的普遍特点。

再者,作为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的先行者,佛山所要弥补的“短板”正是其他中小城市所遭遇的共性问题。虽然佛山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庞大的市场空间,但在制造业从“数量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的趋势之下,佛山过去30多年注重产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发展策略,已经难以为继,亟需转向以提高质量和附加值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进而助推产业升级。然而,面对产品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生产要素持续紧张、高素质人才缺乏等困境,如何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是包括佛山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小城市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特点,佛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没有单纯的奔向“转型”而是寻求“升级”,始终将传统制造业视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针对中小企业的四大困境做好“全流程”升级的服务,推过产业链条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进行延伸,最终走出了一条“坚守制造、依托民营、全链升级、内生增长”的产业升级之路。

1

前端:“搭建平台,全球引智”,破解“创新困境”

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与佛山类似: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从“三来一补”起步,依托“三廉”(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在那个阶段,企业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生产部门关心的是如何将产品生产出来,满足人们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所以,技术是谁的不重要,是否创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把产品做出来,谁生产的速度更快,谁卖的产品更便宜,谁便能占领市场。

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一个讲究科技创新、新技术与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消费者关心的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的问题,所以逼着企业们开始拼生产技术、拼产品质量、拼企业品牌、拼创新能力。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资金、设备、人才进行自主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面临的第一重困境。据统计,在佛山抽样调查的企业样本中,仅有26.19% [12]的企业采用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大部分的企业仍在为如何增强创新能力而发愁。

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佛山采取的措施是“搭建平台,全球引智”——政府牵头,联合专业院校或科研院所等机构组建平台,发挥产业联盟效应,汇集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引导共性技术、创新设备通过平台在中小企业中快速共享与扩散。截至目前,佛山共累计引进中科院研究院所54家、建成专业中心7个、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37个、实施省院、院地、院市合作项目780余项,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500亿元[13] 。

具体而言,佛山政府首先牵头搭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产业中的“共性技术”。共性技术一直都是制约产业发展和困扰企业创新的瓶颈,而共性技术的研发通常具有公益性、投入大、周期长、难度高等特点,除有实力的大企业外,一般中小企业均对其敬而远之。因此,佛山政府率先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着手,为中小企业送去“普惠”的创新增值服务。

以位于佛山南庄镇的“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由南庄镇政府牵头,投入3000多万元,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共签共建的企业性质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作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的研发始终是该中心的首要任务。自成立以来,由中心牵头承担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达40多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5项,项目成果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像与科达机电、东鹏陶瓷两家企业共同开展的“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14] ,不仅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关键技术难题,并获得了14项专利技术,制定了7项行业标准,构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设备,极大提高了佛山陶瓷企业的综合实力,成果产业化后也显著提升了佛山的陶瓷产业发展水平。

佛山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华夏陶瓷测试中心

图片来源:

其次,联合商协会,组建产业联盟,整合更大范围的创新资源,形成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合作。商协会本身就是一个手握优质资源的平台,通过强强联合,更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正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联合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组建了华夏陶瓷产业联盟,该中心作为秘书长单位,积极发挥联盟的优势,共联合了32家企业和创新机构进行共性技术研发。通过这种方式,中心将分散于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整合到一起,促成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大合作。

除此之外,佛山借助搭建平台的机会,不光引入国内的先进创新资源,更是放眼海外,实现“全球引智”。中德工业服务区,便是佛山打造的一个重量级国际化平台。在这里,佛山率先引进了德国弗劳恩霍夫产业应用促进协会、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德国TüV莱茵集团检测机构、联合西门子打造的产业链创新聚集中心等等,这些高端产业服务机构为佛山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极大地满足和支撑了佛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

中端:“设计助力,产权护航”,破解“品牌困境”

在推进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的过程中,企业除了要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样重要。如果说自主创新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源动力,那么自主品牌便是检验产业升级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

“重产品轻品牌”,一直是传统制造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以福建莆田制鞋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说起福建莆田,大家印象深刻的也许是“莆田系医院”,但其实她还是中国著名的“鞋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一直是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玛等品牌的重要代工基地,拥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50多万,创造产值超过800亿元。

后来随着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国际鞋企品牌逐渐将生产线迁移至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导致莆田接到的订单大量减少。精明的莆田人不再满足一双鞋只有几块钱的微薄利润,于是将品牌的鞋样,制鞋技术,设计图纸都抄袭过来,凭借多年的制鞋经验,很快做出了以假乱真的高仿鞋,甚至需要专业仪器才能检测出来。“国内市场上10双假鞋里,有9双从这里发货;全球每3双耐克鞋中,便有一双是来自这里的仿品。”随着假鞋产业的日益扩大,莆田从此被贴上了“假鞋之都”的标签。

过去,企业和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度不够,即便“黑”着来,依然挣得盆满钵满;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时代,国家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侵权的打击力度,莆田那些缺乏自主品牌、靠制假鞋的中小企业从此难逃厄运:仅9月至12月的三个月的时间内,莆田就立案查处鞋类商标侵权违法案件138件。

从“中国鞋都”到“假鞋之都”再到如今的发展困境,莆田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正是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在升级路上遭遇的“品牌困境”。没有自主品牌,一味的跟随模仿、低价格代工、假冒仿制都将面临末路。只有培育自主品牌,才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最终出路。

反观佛山,她曾经亦深受品牌之困,如今却一跃成为了“中国十大品牌城市”。美的、科龙、荣声、万家乐、格兰仕、海天、凤铝、东鹏、万和、蒙娜丽莎、志高等品牌早已渗透进人们的家庭生活。“有家就有佛山品牌”,更是佛山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数据显示,截至9月,佛山的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达157件,位列全省第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15] 。

佛山是如何破解产业升级的“品牌困境”?关键在于“设计助力,产权护航”。

一方面,从OEM(贴牌代工)到OBM(自主品牌),ODM(研发设计)是不可跨越的一环!从代工做起的中小企业,不缺制造工艺和经验,缺的正是创新设计能力。为此,佛山专门打造了广东工业设计城,通过“设计 制造”的模式,助力佛山企业提升产品和品牌价值。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已入驻来自国内外250家工业设计机构,上万名设计师,服务于3000多家企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有效推动“佛山产品”向“佛山品牌”转变。

广东工业设计城12家设计企业携多款创新产品

集体亮相第126届广交会

图片来源:广东工业设计城官网

另一方面,设计出来的产品和品牌,还需要有知识产权来护航。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产权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关键之举,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推动了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也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与保障。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既是企业的“杀手锏”,也是“护身符”。

然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能力的匮乏,常常导致中小企业陷入侵权与维权的旋涡中。为此,佛山将知识产权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重点建设了禅城、南海、顺德三大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并先后设立了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可跨区域审理的知识产权审判法庭、以及全省首个、全国第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一条关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已然成型。

佛山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共建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

图片来源:佛山日报全媒体

更有意思的是,第一家被引入中德工业服务区的企业并非制造业企业,而是来自德国的飞任·颜特舒拉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所(VJP),足见佛山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正如事务所总经理沃尔夫冈·菲梭维特克所说:“因为佛山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是贴牌的,他们过去单纯只是帮海外的一些企业做代工,但现在他们有好产品,开始着手挂自己的品牌,想走海外的中高端路线,所以特别需要知识产权的服务。”

3

后端:“链接产业,融资育人”,

破解“资金困境”和“人才困境”

资金和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两大永恒难题。而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突出。

“融资难!”这句话一直被中小企业挂在嘴边。的确,中小企业是很难从传统的融资渠道——银行手中贷到钱的。对于银行来说,他们对资产质量的追求胜过对利润的追求,而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资信度不高,容易导致贷款申请常被银行们拒之门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也许从以下的数字中能感受得更为直观:据上海畅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涛表示,我国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比例仅占5%,而国际则达70%左右[16] 。

面对这一困境,佛山“另辟蹊径”,错位发展产业金融、消费金融和科技金融,着重发展“类金融机构”。不同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具有融资成本较低,服务方式灵活的特点,更对中小企业的“胃口”。佛山不遗余力地争取到广东金融高新区这一省级金融后台服务平台落户南海区,除了引入了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外,更着眼于培育私募创投、融资租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互联网金融等类金融机构,从而为佛山制造企业提供了更有力的融资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广东金融高新区已引入70多家金融租赁机构、347家私募创投和管理公司,总投资规模近88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超过7500亿元,为800多家企业发展“输血”[17] 。据广东金融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南海区副区长乔吉飞介绍,“广东金融高新区为佛山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方式,融资成本降低至少20%-30%。这些手段都在帮助民营企业将融资手段从向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逐渐过渡到利用股权、债权等方式直接融资。”

广东金融高新区

图片来源:

除了融资难,“人才困境”在产业升级中变得越发棘手。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人才的升级!尤其是“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的实施,这种工业程序的变化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大提升,不仅需要基本的操作水平,更要有对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控制能力,这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紧迫。

与大多数中小城市一样,佛山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同样十分巨大。即便当前佛山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超65万,但高技能人才仅占总数的29%[18] ,仍然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毋庸置疑,以双元制模式为特点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城市快速培养产业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佛山在职业教育上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佛山共建设48所中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仅次于广州,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二[19] 。在专业设置上,共开设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120个专业,基本覆盖了佛山制造业的各个细分门类。

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佛山的职业教育也做到了同步升级。首先,佛山的职教在“时效性”上做了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是很快的。一项技术可能几个月就有新的替代技术,然而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至少要1年,可能等教材出来,这项技术都已经被淘汰了。所以,职业培训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佛山在职业院校中专门开设“订单班”,根据企业的最新需要,设置相应专业,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企业对机器人应用的需求大量爆发,同一年华材职校等4所职校便立即开设了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及时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对口的高技能人才。于在佛山南海区创立的广东知识产权创新学院,也同样体现出了佛山在职业教育上的“与时俱进”。

佛山华材职业教育学校

图片来源:

其次,佛山的职教在“国际化”更上一层楼。产业升级,为的就是将来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我们能够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果我们的企业要想造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品,那么必须要有具备国际水准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为此,佛山不仅从全球引“智”,更通过引“制”,推动本土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佛山“以德为师”,不仅与德国教育机构或公司合作共建了至少7个专业实训中心,包括德国库卡机器人技术应用与培训基地、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巴斯夫汽车修补漆华南培训中心、西门子先进自动化实训中心、泰勒数控和机器人仿真实训中心等;还引入了德国高级专家组织(SES),建立了SES南中国(南海)工作站,让德国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指导佛山的职教改革以及中小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实际上,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佛山也曾走过弯路,曾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低技术夕阳产业或落后产业,试图抛弃或转移。所幸的是,佛山最终选择了实行制造业“就地升级”、产业结构“替补优化”的策略,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这才让我们看到如今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

研究佛山样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佛山没有太多的特殊性,其发展驱动力与转型升级经验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是可复制的。她的成功经验是想告诉我们:对于一座普通的中小城市,在思考如何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增量之前,更应该花些精力,好好梳理自己的“家底”,多去关注那些“小散弱”却占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多注重培育那些通过升级可以带来新兴市场的传统制造业,基于制造业的“全流程”做好服务企业的文章,率先做优存量。换言之,出奇先要守正,这才是一条对于中小城市最稳妥的“产业逆袭之道”!

可以预见,有了佛山这块“珠玉”在前,在中国未来的转型升级浪潮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根植本土特色、坚守制造业、发扬民营经济、促进内生增长,为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战略、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精彩样本。

参考资料:

[1]《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大潮退去,那些屹立不倒的产业园长啥样?》

/a/199864776_772730

[2]《5个10万亿元级新兴产业来了》,人民日报

/n1//0814/c1004-29468346.html

[3]《盘点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和机遇》,机器人前沿

/d/731402.html

[4]《什么行业利润率最高》

/xinqingsuibi/29988.html

[5]《一双袜子里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青年报

/a/1225/46828178_0.shtml

[6] 利基市场,是指在较大的细分市场中具有相似兴趣或需求的一小群顾客所占有的市场空间

[7]《当中山制造遇上智能家居|传统家居产业成为智能试验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omn/0723/0723A058TG00

[8]戴小京:《寻路中国制造——佛山样本》,电子工业出版社,1月第1版,第13页

[9]戴小京:《寻路中国制造——佛山样本》,电子工业出版社,1月第1版,第195页

[10]杨本建,林云鹏:《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升级现状分析》,《城市观察》第4期

[11]戴小京:《寻路中国制造——佛山样本》,电子工业出版社,1月第1版,第269页

[12]赖红清:《产业升级背景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以佛山为例》,《现代企业》4期

[13]赖红清:《产业升级背景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以佛山为例》,《现代企业》4期

[14]刘启强,张晓娟,望俊成:《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专业镇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以佛山南庄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例》.《广东科技》第21期。

[15]李灿:《镇兴佛山——来自中国品牌城市的最新报告》,羊城晚报出版社,12月第1版,第37页

[16]《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仅5% 国际达70%》

/-03-19/163188159.html

[17]刘泰山:《“联姻”服务业,佛山制造再升级》《变频器世界》第3期

[18]《发展“大城职教”,佛山如何“扬长”?》,南方网

/content/-02/06/content_185069206.htm

[19]《发展“大城职教”,佛山如何“扬长”?》,南方网

/content/-02/06/content_185069206.htm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