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指南与共识】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标准操作流程:CLASS-01研究共识

【指南与共识】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标准操作流程:CLASS-01研究共识

时间:2020-08-03 10:55:57

相关推荐

【指南与共识】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标准操作流程:CLASS-01研究共识

本文刊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2(9):807-811

作者: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摘要

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LASS-01),为局部进展期胃癌微创外科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团队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显著的微创优势。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应用该研究的成果,本文发布CLASS-01研究共识,以飨读者。内容包括相关定义、手术适应证、器械准备、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原则与标准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相关标准操作流程是CLASS-01研究方案撰写时,研究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其中的基本原则参考了国际国内权威指南,也充分考虑了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实际状况,对我国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外科技术的科学发展与合理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第2位,死亡率居第3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1-2]。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渐成为胃癌治疗的发展方向。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已得到高级别临床研究的证实[3-8];并被JGCA、CSCO等指南推荐用于临床[9-10]。然而,我国早期胃癌患者比例低,目前高达70.8%的患者为局部进展期胃癌[9]。需要实施技术难度更大的D2根治术。但是,腹腔镜微创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技术方案及循证医学证据缺乏,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发展。鉴于此,中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基于回顾性研究数据的基础[11-12];于启动了针对我国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LASS-01研究,NCT01609309),旨在评估其安全性和肿瘤学疗效[13-14]。该研究的安全性结果已于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官方期刊《J Clin Oncol》发表,证实了由经验丰富的微创外科医生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可使患者更少失血、更早进食、更快出院[13]。其肿瘤学疗效结果于被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全球发布,证实了微创手术的3年无病生存率不劣于传统开放手术[14]。随着这一标志性成果的诞生,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科学性被广大国内外同行接受,CLASS-01研究的标准操作流程(SOP)也因此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此,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将该研究中约定的《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标准操作流程》与同道整理分享,为即将开展该技术的团队提供参考。

一、相关定义

研究对象为原发灶位于胃中、下1/3区域,术前判断潜在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腺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分期定义为肿瘤浸润胃壁达到或超过固有肌层、但未侵犯邻近结构,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15]。在保证肿瘤根治原则基础上,需切除2/3以上的远端胃。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制定的TNM分期(第七版),可归为cT2~4aN0~3M0 (ⅠB至ⅢC期)的胃癌[10,16]。根据《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医师版,第3版,》,远端胃癌D2淋巴结清扫包括No.1、No.3、No.4sb、No.4d、No.5、No.6、No.7、No.8a、No.9、No.11p和No.12a淋巴结[10];实施全大网膜切除。

术前临床分期推荐全腹增强CT(饮水扩张胃腔,层厚10mm或以下;如造影剂过敏时,仅行CT平扫或MRI)及超声内镜(EUS)。

二、手术适应证

(1)18岁<年龄<75岁;(2)胃原发病灶经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胃腺癌;(3)术前临床分期T2~4a,N0~3,M0;(4)预计施行远端胃大部切除、D2淋巴结清扫可获得R0手术结果;(5)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为0/1;(6)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评分)Ⅰ~Ⅲ;(7)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8)术前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区域淋巴结融合肿大(最大径≥3cm)。

三、器械设备

2D或3D高清腹腔镜摄像显示系统,高流量气腹机,冲洗吸引装置,录像储存设备;套管穿刺针(Trocar)、超声刀、分离钳、无损伤肠钳、抓钳、持针器、剪刀、血管夹及施夹器;切口保护套和腹腔镜直线切割闭合器等。

四、围手术期处理

(一)术前准备与麻醉

1.高危患者术前干预措施:

(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实施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2)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有慢性心脑血管或血栓栓塞既往史的高危患者,推荐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给药、下肢防血栓裤、下肢肌肉按摩、呼吸功能训练等预防措施。

2.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原则:推荐头孢二代抗生素,切皮前30min静脉滴注;合并高危易感因素时,术后24h内酌情追加1次。如对头孢类过敏,根据临床常规选择其他类型抗生素,如克林霉素。

3.麻醉相关原则:麻醉医师在术前常规访视患者,禁食、禁水时间按临床常规进行,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实施。

(二)术后管理

1.预防性静脉镇痛泵:不作为必须,但麻醉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建议使用时,通常不超过术后48h。

2.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依据主管医生的经验及临床常规执行术后补液(包括葡萄糖、胰岛素、电解质、维生素等)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允许经口进食后,逐渐减量至停止补液、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3.康复管理:每日监测肠功能两次,待肛门排气或肠鸣音恢复后开始全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食;胃管、腹腔引流管的管理方法依据诊疗操作常规执行;当患者能耐受2d半流饮食、无手术并发症、一般体力状况恢复后,可安排出院。

(三)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损伤(重要器官及结构,包括知名血管损伤致额外失血)和气腹相关并发症(高碳酸血症、纵膈气肿、皮下气肿、空气栓塞、气腹压力导致的呼吸循环失稳)。

2.术后早期(术后30d内)并发症:(1)吻合口并发症(漏、出血、梗阻);(2)空肠残端并发症(漏、出血、盲袢综合征);(3)十二指肠残端并发症(漏、出血);(4)肠内疝(系膜裂孔疝等);(5)肠扭转并梗阻;(6)肠粘连并梗阻;(7)切口并发症(感染、积液、裂开、愈合不良等);(8)切口/戳孔疝;(9)腹腔积液或脓肿形成;(10)腹腔内活动性出血;(11)肠麻痹;(12)肠瘘;(13)淋巴漏;(14)胰液漏;(15)胰腺炎;(16)肺部感染;(17)泌尿系感染;(18)肾功能衰竭;(19)肝功能衰竭;(20)心脑血管事件(出血、血栓、栓塞)。其他。

3.术后远期(术后31d以上)并发症:切口/戳孔疝,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倾倒综合征(早期、晚期),吻合口瘢痕狭窄,肠粘连并机械性肠梗阻,其他。

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定义:临床观察到的直接出血(引流),且需要进一步干预;或总出血量达到300ml的事件。

吻合口出血的定义:内镜观察到的活动性出血,需要内镜或手术干预的事件。

吻合口漏或治疗梗阻的定义:具有临床意义并经造影或内镜检查证实的事件。

并发症的分级:参考Clavien-Dindo分级标准[17]。

五、操作基本原则

(一)无瘤原则

按照一定顺序探查,避免术中对肿瘤的触碰及挤压;消化道重建前冲洗残胃,手术结束前冲洗术区。

(二)切除范围

根治性手术时,膨胀性生长肿瘤(BormannⅠ/Ⅱ型),近切缘距病灶边缘至少3cm;浸润性生长肿瘤(BormannⅢ/Ⅳ型),近切缘距病灶边缘至少5cm,确保切缘10mm以内无肿瘤浸润。远切缘通常在幽门前静脉以远2cm以上的十二指肠球部。

(三)术中标准操作流程

患者分腿平卧位,主刀站于患者左侧,助手位于对侧,扶镜手在分腿位中间。5孔法设置戳孔位置,观察孔位于脐孔下方或上方,主刀右手操作孔位于左侧腋前线肋弓下方,左手操作孔位于腹直肌外缘、脐水平稍上方,助手操作孔在相对应的位置;高流量(40L/min)气腹,压力设定在12~13mmHg。术中探查分期:检查有无肝脏、膈顶、腹膜、肠系膜、盆腔等处转移,了解胃浆膜受侵情况。

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如存在腹水,直接取腹水;无腹水或量少时,将100ml生理盐水注入隔下、胃周(避免直接冲洗病灶),在盆腔将冲洗液收集送检。

5个序贯操作场景如下。

1.左下区域:患者头高脚低15度,助手牵拉胃结肠韧带,主刀牵拉横结肠,紧贴网膜在结肠的附着处,向结肠脾曲游离大网膜,显露脾脏下极和胰尾,定位胃网膜左血管,裸化胃网膜左动、静脉根部,保留脾最下极血管,在其稍上方完成结扎并离断,清扫No.4sb淋巴结。助手继续牵拉已部分游离的胃体大弯侧网膜,主刀紧贴胃大弯游离大网膜至胃窦区域,清扫No.4d淋巴结,设计远端胃大部切除的横断线。

2.右下区域:患者左低右高15度,助手牵拉胃结肠韧带,主刀向结肠肝曲游离大网膜。以胰颈下缘为参照,从左向右进入胃系膜与结肠系膜间隙,向外侧扩展层面至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外侧壁,显露胰头。定位胃网膜右静脉并清扫其根部的淋巴脂肪组织,在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入点稍上方结扎胃网膜右静脉;定位胃网膜右动脉,确认胃十二指肠动脉与其关系,在根部结扎后离断;在十二指肠球部下后壁定位幽门下动脉,并在其根部结扎离断,裸化十二指肠球部下壁、外侧壁,完成No.6淋巴结清扫。

3.右上区域:以胃十二指肠动脉为线索并在其前方向幽门上方后壁游离。小纱块放置在胰腺与幽门上方软组织之间,转至幽门上缘前方继续游离裸化十二指肠球部上壁。决策重建方式:可选择先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球部,设计胃空肠侧侧吻合或胃空肠Roux-en-Y吻合;或先不离断球部,待辅助小切口设计胃十二指肠圆形吻合。继续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叶并定位胃右动脉,于根部结扎并清扫No.5淋巴结。

4.胰腺上缘区域:助手牵拉胃胰皱襞,在胰腺上缘的胰后间隙游离腹腔干前方及两侧、肝总动脉前上方、脾动脉近段和胃左动、静脉根部,结扎胃左血管,清扫No.7、No.8a、No.9和No.11p淋巴结;显露门静脉左侧壁,清扫No.12a淋巴结。

5.胃小弯区域:沿胃小弯游离清扫No.1和No.3淋巴结,设计远端胃大部切除的横断线。

(四)标本取出及处理

建议取上腹正中切口(长度<10cm),经切口保护套取出标本,避免挤压肿瘤。确认大体病灶的切缘,如有疑问则行快速病理检查。标本淋巴结由外科团队立即分组挑拣,至少送检16枚淋巴结。

(五)消化道重建

重建方式由手术医生根据自身经验和术中具体情况决定,通常在Billroth-Ⅰ、Billroth-Ⅱ、残胃空肠Roux-en-Y等吻合方式中选择;推荐器械吻合,是否对吻合口和残端进行加固,由手术医生决定。

六、手术质量控制

(一)操作技术质控要求(见表1)

(二)拍摄照片评估

为确认术式选择的合理性、D2淋巴结清扫的手术质量、辅助切口长度和标本的完整性,本研究采用特定区域的照片评估。

1.淋巴结清扫术野(5张):胃网膜左血管离断处(1张),必须包含胃网膜左动静脉根部;幽门下区域(1张),必须包含胃网膜右动静脉离断处;胰腺上缘右侧区域(1张),必须包含肝总动脉全程前上方、肝固有动脉下1/2内前方和胃右动脉离断处;胰腺上缘左侧区域(1张),必须包含胃左动静脉离断处、腹腔动脉干和脾动脉近端;贲门右侧及残胃小弯侧(1张)。见图1。

2.皮肤切口关闭后1张:以标尺为参照物。3.术后新鲜标本(4张,以标尺为参照物):解剖标本前1张;解剖后3张,分别记录近切缘距离(1张)、远切缘距离(1张)和黏膜面病灶大小(1张)。

(三)随访评估

1.随访时间:推荐患者在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即患者术后第1、3、6、9、12、15、18、21、24、30和36个月时进行随访)。

2.随访项目:(1)体格检查:评估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情况,以及腹部和转移灶体征等。(2)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和CA12-5。(3)影像学检查:盆腹腔增强CT(层厚10mm或以下),上消化道内镜或超声检查,胸片,必要时考虑行消化道造影、其他部位超声、全身骨扫描以及PET-CT、病理组织学活检等。

结语

高级别外科临床研究中,标准化的手术操作流程不仅是研究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更是受试者保护的需要,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享的标准操作流程是CLASS-01研究方案撰写时,14家著名医院的所有研究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其中的基本原则参考了国际国内权威指南,也充分考虑了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实际状况,对引领我国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外科技术的科学发展与合理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与编写与讨论专家成员名单(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曹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杜晓辉(解放军总医院)、何显力(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胡建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伟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彦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昌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国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子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苏向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益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陶凯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王宽(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卫洪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所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应敏刚(福建省肿瘤医院)、余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参考文献(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