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安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综述

安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综述

时间:2019-10-24 13:46:31

相关推荐

安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综述

一、我省县域扩权工作进展情况

安徽有105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56个县、5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相互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现行各市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我省县域管理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权责不对等、管理权限弱、发展自主权小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改革,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我省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先后数次召开高规格会议,出台了相关文件,在财税、融资、土地、项目、开发区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中的瓶颈制约;针对我省县域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组织开展县域分类考核,有效调动了各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1、推行财政直管。,我省对57个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知》(皖政〔〕8号),按照维持现行利益分配格局、共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权责统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逐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促进财力分配向县级倾斜。改革内容涉及收支划分、财政收入目标直接下达和考核、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债务偿还等11个方面。

经过5年多的运转,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有效调动起县级发展积极性,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建立起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新框架。

2、开展扩权试点。,在省内选择宁国等12个县,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的原则,赋予这些县部分省辖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政〔〕126号)。随后,32个省直部门从计划下达、资金拨付、项目办理等方面提出管理权限下放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扩大宁国等12个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8号)。

,根据地方要求,又重点选择了18个区位条件较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县作为第二批扩权试点对象,省政府以皖政[]3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将蒙城等18个县(市)列为第二批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的通知》。

3、全面推开扩权。,我省在总结近年来县域经济扩权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61个县(市)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以皖政[]73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政策提出: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原由市审批或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均由县(市)自行审批、管理;需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均由县(市)直接报省审批;对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采取委托或授权等方式予以下放。

根据文件要求,3月,我省在原来下放县级1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二批144项扩权的意见。

二、主要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下,各县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近14%,高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6%提高到的48%以上。县域财政总收入399亿元,比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4%,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1.9%提高到26.7%;凤台、肥西、宁国、繁昌等12个县(市)的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肥西县突破20亿元。

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化率由的25.6%提高到的35.4%,年均提高3.3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6370户,是的2.3倍,当年新增企业超过1500户,占全省新增企业总数的64.5%。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优势县和一大批产业集群专业镇。

三是对外开放明显提高。,县域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054亿元,是5年前的8.5倍,年均增速超过50%;有14县(市)利用省外资金超过50亿元,招商引资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园区经济初具规模,实现了县县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目标,建成区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重要平台。

四是投入规模明显扩大。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由的754.7亿元增加到的2393.3亿元,3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46.9%,有32个县当年投资额超过30亿元。随着投入力度加大,有效改善了县域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有有望于今年如期实现,绝大部分县城和相当一部分重点镇、省级开发区实现了半小时上高速。

五是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学校标准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32个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26个县市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适应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对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县域自主发展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县域差异大,放权认识不一致。我省有56个县和5个县级市,还有15个县改区和一般的县差不多,相互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现行各市的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县愿意被省直接管理,有的不愿意。

二是改革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我省的扩权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上,人事管理还是老办法。如县里的副县级干部由市里任命,工作上不敢得罪,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又回到市管县的老路上,致使有的放权政策落不到实处。

三是机构人员缺,有些权利难履行。在扩权后,县里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人手没有相应增加,事多人少的矛盾变得突出。有的县基础条件差、缺乏专业人才,对一些技术和设备要求高的权限,无法正常顺利履行。

四是管理对象过多,难以保障工作效能。省管县后,管理对象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给发文、会议、统计等增加了大量工作量。有的部门由于业务量增加太多,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调查研究时间不够,对基层情况缺乏直接了解,有的工作质量有所下降。

四、下一步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1、充分体现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我国有2000多个县级区划单位,各省的情况差别很大,海南省只有20个,河北省有172个,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也很大。建议按照县级区划数量,结合现有市管县方式,将全国分成若干不同类别,分别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2、先试点积累经验,成功后逐步推广。建议在不同类别的省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县,赋予先行先试权,鼓励和支持这些试点县大胆摸索,创造成功经验后,在同类型省份推广。

3、放权应协调同步,克服相互掣肘。在推进省直管县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人事管理权和经济社会管理权同步到位,在下放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理顺干部管理体制,由省里直接管理县里的干部,确保改革到位。

4、调整省市县编制比例,解决有人干事问题。省直管县后,市级事务明显减少,省和县级工作量增加。为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应重新确定省、市、县三级的编制比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市级干部向省和县级流动。

5、增强县级行政能力,正确履行好下放的权限。加强县级业务培训和行业指导,发挥好垂直部门的作用,尽快完善县级行政能力基础设施,使其尽快具备履行权限的法定条件。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县级部门主动加强沟通,熟悉业务流程,确保权力运行不走样,工作标准不降低。

推行8年,得失兼具 安徽“省直管县”改革调查

12月07日02:49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

何苗

12月4日,安徽省机构编制办公室主任罗昌平赴广德县调研“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自去年被确立为试点县以来,这样的调研对于广德县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今年6月,中央编办副主任何建中也到广德调研,他表示希望安徽为全国面上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

安徽就率先在全国实行“省直管县”。当时的背景是,全省县域经济差异大,总体发展滞后,有的县财政困难。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学者对安徽这八年的改革,比较一致的评价是,矛盾较多,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样本。

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认为,随着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增强,“省直管县”的格局变得复杂,安徽应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渐进的改革

“现在真正意义上的‘省直管县’只有广德和宿松两个”,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对本报称。

安徽“省直管县”改革是渐进式的。

它的第一步是县财省管。,安徽省政府下发《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知》,随后安徽省财政厅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改革内容涉及收支划分、财政收入目标直接下达和考核、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债务偿还等11个方面。安徽57个县(市)纳入改革范围。

,安徽跨出的第二步,向基层下放权。当年,安徽借鉴全国其他地区“扩权强县”的经验,选择了宁国等12个县开展扩权试点,,又增加了18个县,至,在全省61个县全面推开。

由于扩权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上,在人事管理上并有变化。这样导致的问题是,由于县里的副县级干部由市里任命,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又回到市管县的老路上,致使有的放权政策落不到实处。

,安徽确定选择与浙江交界的广德县和与湖北交界的宿松县作为省管县改革试点县,此次试点终于在关键的“人事权”领域有所突破。

数据显示,安徽县域经济排名中,广德和宿松在经济总量上分别在安徽61个县中排名第25和第28。

“这两个县都是属于离中心城市比较偏远的,而且跟市里经济关系也不是很密切。”吕连生说。

记者获得的安徽省发改委文件显示,此次试点主要有四大突破:党政工作、县级干部、省以下垂直部门都由省直管,机构设置实行大部门制。

“试点县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由省委直接管理,其他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由省委委托省委组织部管理”,安徽省发改委人士介绍。

而在广德和宿松的干部看来,体制改革之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省里开会的出席单位除了安徽16个市之外,还要单列广德和宿松两个县。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德就跟70公里外的宣城市真正脱离关系了。安徽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实际上人权也没完全放,有一种省市共管的意图,并没有完全撇开市里”。

八年的“省直管县”改革,县域经济有无改善?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为26%,到提高到47.4%,但,这一比重

为48.9%,四年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

除外,除肥西县成为唯一一个挤进全国百强的县份,填补了安徽县域经济多年来的空白,但目前为止其他县份并无突破。

“涉及到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央编办对于省管县改革的要求是‘只做不说’”,安徽省编办市县机构编制处处长吴鹏如是回应。

省、市、县之间博弈

“这个改革太复杂了,有时候是几方博弈的结果”,安徽一位学者称。

早在,安徽省选择宁国等12个县开展扩权试点时,就曾引发热议。

有观点认为,这是省、地级市和县三方博弈的结果。从市的角度来说,一些比较弱势的市丢掉了自己的强县,而强势的市则守住了;从县的角度来说,有些比较强的县如愿“脱离”了市。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强县想被省直管,市却想将其划区。

安徽省会合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合肥下辖四区和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其中肥西县近几年一直稳坐安徽县域经济头把交椅。

据当地学者透露,早在十几年前,合肥市就想把肥西县划成区,而肥西县则强烈反对,市县之间博弈了十几年。

“没有办法,他的‘帽子’虽是市里给的,但要代表县的利益。”上述安徽学者说。

另一个现象是,一些实力比较弱的县则希望得到中心城市更多的支持,想升级为区。长丰县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地处合肥和淮南两大城市之间,“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长丰一直担心会被‘吃掉’”,前述安徽学者称。

但“十一五”以来,随着合肥经济迅速增长,长丰迎来了它发展最快的时期——合肥将很多大项目布置在长丰。例如京东方六代线靠近长丰,八代线就位于长丰,还有一大批比较有实力的光伏光电企业也在长丰落地。

这使长丰从过去排名落后的县一跃成为安徽省十强县,并在经济总量全省县域排名中名列第五。

此种情况下长丰当然倾向合肥。吕连生也认为,“这种市管县的模式运作了十几年了,如果省级插手太多,估计会增加矛盾”。

“实际上现在不光是财权、人权、事权的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土地指标的问题”,安徽经济界一位学者称,“土地指标下到市里而下不到县里”。

政策有必要调整

安徽“省直管县”改革研究何去何从?

吕连生认为,“市管县”作为改革开放后一个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突破,在当时是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区域发展是以中心来带动腹地的发展模式,需要形成经济中心来把生产要素集聚,推动发展。当时的安徽中心城市太少,算得上城市的也不过四五个,需要‘造’中心城市,所以行政上要‘市管县’,从经济学原理来说,这是对的。”吕连生说。

但情势在发生改变。

在“市管县”的初级阶段,普遍现像是市把一些生产要素从县里转移过来,所以基层的反应是“市刮县”。而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有的城市已经从“市刮县”走向“市带县”的阶段,很多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经济寄望于市的带动。

“这个(省管县)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现实的要求,过去县域处于农业社会的时候,很多权限给它它也用不上,没有这个现实的要求”,安徽省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郭浩认为。

郭浩同时指出,县域经济总体上来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改善,实际上还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辐射能力比较强的中心城市的带动。

“整个的调子应该是要素资源的配置上更多向基层,向县域,向农村倾斜,不仅仅单纯是权限扩大的问题”,郭浩说。

吕连生认为,“现在情形很复杂,有的市带县很成功,有的很不成功,可做一些实事求是的调整,那些带得成功的继续让市带县,那些不成功的就由省直管。”

他认为,尽量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是一个大方向,但不能急于求成,这会使改革陷入僵局,变得尴尬,“‘省直管县’的问题,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看准一个改一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