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岁月三友是指_在岁月的指缝里寻觅的散文

岁月三友是指_在岁月的指缝里寻觅的散文

时间:2020-08-25 07:18:25

相关推荐

岁月三友是指_在岁月的指缝里寻觅的散文

(一)打春

今天立春了,准确的时间是2月4日,农历腊月十九。

我早晨起来,看到窗外的块块白雪还没有融化掉,于是走到门外,走在这样的冰雪之上,脚下发出了“咔嚓嚓、吱嘎、吱嘎”的声响,才想起来今天的最低温度是零下8°,便觉得今年的立春有着别样的韵味。

立春和白雪叠加在一起,就如食物中加上了一些红红的辣子,不仅观感上让人兴奋,吃到嘴里,味道也更加的充足。记忆里,在皑皑白雪中,迎来立春的年份是不多的。即使有这样的年份,也没有今年这样的冷,所以今年的立春让人感到虽然寒冷,味道却十足。

今年的冷不是一般地冷,最低气温徘徊在零下5°左右。如此低的温度已经持续好多天了,听说还要持续下去。越是冷,就越是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了;越是冷,就越能显示出春天的温暖;越是冷,就越能激发人们对春天的渴盼。在人们的翘首渴盼中,春天终于露出了她绰约的身影,立春了。从今天起,我们将跨步于春天了,我们将和春天的她握手前行了;有她在,我们不再害怕身边的零下8°,因为我们心里揣着她的温暖呢。

难怪在“立春”的这一天,在古人那里要举行庆祝活动了。我们家乡立春就不叫“立春”,叫“打春”。一个“打”字涵盖了庆祝活动丰富的内容。立春时节,古人要举行“迎春仪式”,仪式的名称叫“打春牛”,“打春”便由此而来。“春牛”,先用桑木做好牛的骨架,然后用泥土把它塑成牛的模样。立春前一日,人们到族中祭坛上举行奉祀活动,然后用彩条制作的鞭鞭打“春牛”。再后,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着栽秧歌,一起祈求新年的丰收。

时光剥蚀着人世间的一切,涤荡了污尘,也漂白了鲜艳。“打春”仪式流传到我的儿童时代,我们家乡的“打春”庆祝活动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在打春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总要忙到半夜以后才能去睡觉。昏黄的油灯下,母亲要为几个还是小孩子的儿子缝制“春姑姑”——用红色的布和棉花缝制成一个个的大公鸡,五公分左右长短,三公分左右高矮,长长的尾巴,大大的鸡冠,然后缀到我们袄子袖筒上的前端。第二天,我们穿上这样的袄子出去,与小伙伴们比,看谁的“春姑姑”好看。家家孩子纷纷都带出来袖筒上的“春姑姑”,色彩斑斓,你便会觉得自己身边一片春光灿烂了。

第二天打春,母亲还要老早起来。起来后,就忙着炸“春卷”,用面皮包着一些豆腐、粉丝、豆芽什么的,然后放在锅里炸。炸出锅后放到盘子里,端到餐桌上。母亲还会拿出一瓶酒来,让父亲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哥哥一起喝“春酒”。

一家人吃饱喝足之后,就走出家门去,待到村子里的广场上。族里的老人早就准备好了一挂长长的鞭炮。等到全村的人都围拢来之后,族长就会带领全村的人一起叩拜,拜天神,拜土地爷,拜祖先,然后燃放“春鞭”。春鞭燃放完毕,孩子们在疯抢还没有炸响的鞭炮时,站在旁边的大人们便议论起开春后的农事来,乡亲们心中的“年”是从“打春”开始的。

集体庆祝之后,你可以约几个人猫进某户人家去打牌,你也可以去串门子。不管走进哪家,他们都会拿出炒花生、炒瓜子、炒大豆来招待你。大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唠着嗑,天南地北,逸闻趣事,农家日子,什么都可以唠。这一切都是“打春”仪式的延续。这一天农家人是不干活的,有点像放假,而“放假”本身就是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这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人站出来进行规定,村民都是自发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民众的生活对农业的依赖越来越小,庄稼产量的高低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和今年的生活质量挂钩,最少不会立时兑现。过去,如果当年庄稼减产,当年就有饿肚子的可能,今天不会了。所以,今天的人们对节气也就不那么敏感了,不敏感也就不那么重视了。于是,“打春”的习俗也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不仅城市如此,乡村也是这样。

记忆中的“打春”习俗,在家乡早就消失了。今天,家乡的孩子们在打春这一天,袖筒上不再缀有大公鸡形象的“春姑姑”。现在,家乡的人们像城里人一样,对“立春”,是没有什么特殊感觉的,甚至有不少人都会忘记今天“立春”了。

(二)为了这份“纯”与“真”

在学校,有人戏称我为“超级大补丁”。

年龄大了,管理工作又比较繁琐,从本学期起,我就不再上课了。其实,我是特别喜欢上课的。我个人以为,上课,那不叫工作,那叫“享受”——站在课堂里,为学生上课时,望着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向他们传播知识,自己的价值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间有着无尽的乐趣,比干什么都强。

有位语文教师请了产假,教师资源实在太紧张了,没办法,我不得不去接她的课。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两个月过去了,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下学期,请假的老师就上班了,这两个班的课还剩下最后两节,我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但是舍不得也得离开。我心里想:要不要跟学生说些告别的话,煽煽情呢?然而,我又一想:有这个必要吗?别自作多情了,不知道学生咋想呢?算了,算了!还是“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吧。

今天的课是第一节。我依然像往常一样,上课铃声一响,我就站在了讲台上。在我等待学生行上课礼的时候,课代表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们知道,您马上就要离开我们了。今天,我们想利用一点时间,跟您告别一下,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情。”我感到愕然,又觉得有些羞愧,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嘴里慌乱地说:“好……吧……行……可以……”

多媒体响起了音乐,声音悠扬而略带一些感伤。课代表回到座位上,拿上来一个精致的笔记本,走上讲台,大声朗读起他们撰写的“告别词”。过程中间有几处,课代表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的眼圈有些发热,好多学生垂下了头……我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出来。为了分散注意力,我脑袋里急速运转,想着课代表一旦发言完毕,该说些什么。

课代表读完“告别词”,喊了一声:“全体起立!”然后,他跑回自己的座位,也笔直地站着。我也不由自主地正了正自己的身子,和同学们一样笔直地站着,等待着下面我不知道的事情发生。

多媒体响起了《感恩的心》,学生集体唱着这首歌。《感恩的心》我听了无数遍,但这一次最使我动情,有几次想掉泪,但终于忍住了。

说实在地,我对这些孩子是有愧的。我的工作太忙,除了上课之外,其他诸如作业、背诵、听写,等等,我一概不管,都是课代表,或者班主任操持的。我只是在备课环节、上课环节上没有敢怠慢,下了些功夫。但是,就这样,学生们却给了我那么多的回报。上课还没有一个月的时候,他们就积极地给我上报学校的“校园月度人物”评选。我一再推辞,但是,同学们坚持要推选,“强逼”着我去拍照。今天,他们又专门给我举行了“告别仪式”,我能不感动吗?

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幸福就源于他们的这种“纯”与“真”。

学生的心是纯净的,不带半点渣滓。你对他们的付出,多与少,好与歹,他们都知道,并给于及时且完整的反馈。而我们成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成人中的很多人,在反馈别人的付出时,总会和自己的利益联系,然后带着自己的私心去反馈别人的付出。这种反馈是打了折扣的,而学生们的反馈则不打这种折扣,因为他们的心是纯净的。

学生的心是真诚的,不带半点虚假。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还没有被社会大染缸污染,还没有学会大人们的“虚伪”。当我们平日里听到成人对我们的赞美时,你切不可信以为真,那些“赞美”很多不是发自内心的,大多是故意为之的一些“溢美之词”。他们赞美你,常常是别有用心的。学生们不一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他们不会虚与应酬,不会曲意迎合,不会别有用心。

就是因为这份“纯”与“真”,这辈子当教师,值了!我这个性适合!

(三)亮灯最早的

我早晨6:00准时起床,收拾停当,6:15准时出发去学校上班。

到了一个早餐点,这儿是黑灯瞎火,还没有一个人影,今天的早餐只能去学校食堂吃了。

一路走来,道路两边的小区群楼,几乎没有人家亮灯,只有路灯明晃晃地照着我前行的路。周围一切都还淹没在黑暗中,楼房里室内的人们都还在酣睡之中,连狗叫声也没有,一切都在沉寂中。

当我快要走到学校的时候,学校的群楼已经可以看到,发现教学楼的每一个教室里都已经灯火通明了。哦,原来天下起得最早的就是这些读书的孩子。

一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也许会偶然起过一次早。但是,长年累月,天天起得如此之早的,恐怕没有人比得上这些读书的孩子。

这让我想起自己读书时候的情形来。小学三年级后就要上早学,每天的起床是绝对不能晚于鸡叫三遍的,摸着黑去学校,到了学校天不明是常有的事。到了临考大学的时候,一年四季从来不敢晚于5:30起床。冬天的天明是在6:30以后的事,等到天亮时,一天要背的书早已背完了,而那些不需要上学的人,此时还在酣梦中呢。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最苦、最累的,莫过于读书人。”在一般人的眼里,读书,天天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悠闲而自在,何苦之有?何累之有?殊不知,且不说,读书的孩子天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就是用脑用心,也比体力支出更累、更苦。医学科学研究证明,对能量消耗最大的是大脑的劳动,而非体力劳动。所以,一个人只要用心读书,他就很难胖起来,因为他每天摄入的常常不够支出的,哪里还有能量堆积?

读书是最苦的,读书是最累的。亮灯最早的地方,是学生的教室,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然而,年轻时候的这种累又是人生所必须的。没有年轻时的这种苦与累,就不会有后半生的“不苦”与“不累”。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读书的苦与累要辩证对待,你既要善待孩子,又不要怜惜孩子。“善待”的意思是,你要知道他是世上最苦最累的人,如果条件许可,孩子的营养要跟上,不要觉得他没有体力支出,就是一个“吃闲饭”的人。“不要怜惜”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孩子的苦与累,就劝他晚起、早睡。时间不会作保证:谁也难以超越他人。不能超越就意味着被淘汰,今天你疼他,实际上你是在伤害他的未来。

亮灯最早的是读书的孩子,说明吃苦受累强度最大的正是这些读书的孩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