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

时间:2019-02-27 22:30:22

相关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

为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工作本身进行研究与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范文一:瑜伽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摘要:瑜伽通过呼吸法能减轻压力,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发现,参与瑜伽锻炼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压力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控制,同时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瑜伽;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瑜伽在古印度梵文里的意思是“结合”,瑜伽是由体式、呼吸和冥想组成的。古人修练瑜伽的目的,是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需要深刻的认识自身,寻求一种消除后天与外界因素的刺激影响所产生的烦恼、疾病和痛苦,以获得身心宁静的方法,并祈求个人的意识延伸至更高的境界。瑜伽的呼吸法能减轻压力,冥想法能调节心理,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并调节人体各种腺体的激素分泌的平衡,从而影响人体各个系统,达到人体整体的平衡,改善睡眠状况,缓解疲劳,使人保持一种平静、祥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研究对象

选取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选修瑜伽课程的15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硕士论文数据库的检索,以及阅读相关体育心理学和期刊等相关资料,同时参考了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网上查阅瑜伽的相关信息,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信效度检验要求。

(三)访谈法

对专业课老师和瑜伽选修课老师进行访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记录下女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四)心理测量法

分别采用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对比,对比她们的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分析

1.女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大学女生年龄集中在19到24岁,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生活圈子狭窄,朋友圈单一。时间充裕,以及有更多的时间坐在电脑旁,导致许多大学女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不明原因的失眠、睡眠质量差、白日倦怠、时常感冒,无聊、空虚等情绪问题。她们无法调整自己的思想,不会减压,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多表现为:适应能力差,精神焦虑,心理自控能力缺失等。

2.瑜伽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法选取在抑郁、焦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30人,根据瑜伽对人体身心健康具有的各种功效,制定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瑜伽处方,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外活动时间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5周,每周3次的隔天练习,采用心境症状自评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表现均有显著提高,睡眠质量和情绪控制提高明显,环境影响和人际关系其次。

3.练习瑜伽对神经系统的益处瑜伽认为,自我处于心脏区域,通过一个巨大而肉眼不可见的经络或渠道把它的影响力遍布全身,其中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瑜伽体式的关键在于围绕中经脉的锻炼。正确的体式和冥想术对整个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练习瑜伽,不仅仅能够保持神经系统健康,而且还能使不正常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功能,同时保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这样受这两个系统影响或支配的各个内脏器官不会太亢进或不足,从而达到平衡和和谐统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瑜伽通过呼吸法能减轻压力,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发现,参与瑜伽锻炼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压力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控制,同时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见,瑜伽是一个能够放松身心,同时提高睡眠质量的一种运动。通过瑜伽体式、呼吸法和冥想的结合,可以让活跃的内脏器官得到平衡,从而起到调节情绪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2.瑜伽通过冥想调节心理。瑜伽冥想是一种与自我心灵对话的方式,人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冥想是安宁和平静的力量来源。冥想是自发的,每个女大学生都能够掌握冥想,从而进入冥想状态。是一种易于掌握的精神减压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注力,控制自身意识以及调节身心,从而达到平静和祥和的状态。由此可见,瑜伽冥想可以更好的调节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建议

1.瑜伽课程的开设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比例进行分配,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

2.瑜伽模式的开设应为体式+呼吸法+冥想,同时根据女大学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融入舞蹈和健美操元素,动静相结合,提高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冯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2-20

2、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潘清泉; 周宗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7-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课程干预的影响

摘要:在社会转型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在校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青年群体,随着心理、品质、意识逐渐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逐渐开始显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调节与疏导,就会转变成心理障碍或者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了阻碍年轻一代发展的主要屏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阐述音乐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试作用。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近些年来,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已经成为了各高校乃至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其焦点话题就是高校中有多少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1]。但是,不同学者通过实践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其比例变化范围从5%-64%[2-3]。此种差异不仅引起了大众的困惑,也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深感棘手。所以,一定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级本科在校大学生314人,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50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研究组(n=119)。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二)研究工具

课题小组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制定相应的音乐课程,通过对调查中的119名同学用音乐课程干预的方式,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音乐课程心理干预(每周2次)。

(三)方法

1.音乐节奏练习在整个音乐中,节奏是骨架,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4]。音乐节奏能够引起人体组织细胞的和谐共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有利于消除不良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在音乐节奏中,尽管形态多样,但是其基本形态并不复杂。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音效,如切分型可以改变节拍强弱规律,增强音乐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活泼、轻快的作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与柯达伊教学法,用肢体活动与节奏练习等课程干预对学生心理进行调节。2.鼓圈鼓圈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击鼓表演,其是一种集体音乐治疗方法。其主要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并且在引导下予以演奏打击乐器[5]。通过击鼓,不仅可以减轻压力,促进交流,还可以提高自我尊重意识,为个人和团体注入了新的活力。3.歌唱很多学生因为自身内向、腼腆,不敢在人前唱歌,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表现自己,可以先带领学生集体练习,逐渐提高胆量,从而自然的在人前歌唱。在自己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呼吸、发声等方面的训练,确保吐字清晰。4.音乐欣赏因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尤其是情绪。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改善与调剂自身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与增强健康的目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用语言对音乐进行讲解,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中,以此调节学生的情绪。比如,播放《小夜曲》、《彩云追月》、《喜相逢》等,让学生充分放松精神,感受生活的美好,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释放压抑的情感;播放《苏武牧羊》、《汉宫秋月》等,抑制学生易怒、烦躁的情绪,调整紊乱的思绪。通过为期3个月的音乐课程干预,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详见表3),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音乐疗法的作用。

(四)心理健康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评分,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评分越低,症状越轻,表明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五)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予以处理,数据资料表示为(x±s),并给予t检验,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调查问卷结果

发放314份调查问卷,收回314份,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结果详见下图。通过音乐课程干预之后,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心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乐观,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两组学生SCL-90评分比较

在音乐课程干预前,两组学生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图3所示。

三、结论

(一)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随着摆脱了高中阶段教师的束缚式管理,有了完全自我发展与定义的空间,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此时大学生充满了朝气蓬勃、充满竞争力与想象力,给人一种向上、年轻的力量。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在生理、心理层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许多学生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状况[6]。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此阶段开始形成,然而在社会新观念、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很多大学生均会产生一定的迷茫,无法予以良好适应。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学生均是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经常会产生很多的不习惯,从而对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无法有效宣泄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一些学生存在部分交流困难、神经抑郁,部分学生出现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学生结交异性朋友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也会有失败的经历,部分学生可以正确对待,而有些学生难以摆脱心理影响,甚至做出一些伤害性行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随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超过20%的学生已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7]。

(二)音乐课程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课程干预,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情感与心灵,激发人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进而产生不同情感、情绪。通过音乐干预,可以增强大学生调适情绪的能力,进而稳定大学生情绪,以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二是,可以消除人际障碍,促进自我表达。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语言、非语言因素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能够有效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可以充分表达自我,进而适应集体生活。三是,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音乐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适应集体生活的基础上,提高了彼此的团结协作能力。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阶段,音乐教育对调整其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正确定位音乐,以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合理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大学校园中注意音乐氛围的营造,构建多种音乐心理调适途径,如校园音乐广播、校园文化活动、音乐讲座、音乐讲坛、音乐类社团等,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音乐、感受音乐,以此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舒缓大学生的情绪,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立夏,舒曼.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负性事件及求助行为趋势分析——基于江西省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05:24-27.

[2]马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成就动机及自信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6:3151-3153.

[3]张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12:82-83.

[4]赵华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APH模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鲁东大学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Z1:202-205.

[5]刘剑斌.“80后”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3):268-271.

[6]孙庆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J].卷宗,,07:232-232.

[7]周爱萍.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3(05):15-17.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结业论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