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钱钟书论《列子-黄帝》之朝三暮四

钱钟书论《列子-黄帝》之朝三暮四

时间:2019-09-30 14:29:02

相关推荐

钱钟书论《列子-黄帝》之朝三暮四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札记第三则之八

钱钟书论《列子-黄帝》之朝三暮四

文/周敏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三则《黄帝》,共论述了八个问题,此为第八个问题——朝三暮四。

【《列子》故事比《庄子》更有条理性】

“宋有狙公者”一节。

此节在《列子-黄帝》中是这个样子的: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够了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够了吗?”猴子们听后都安心地趴下来,显得很高兴。

钱钟书指出,《列子-黄帝》这一节来源于《庄子-齐物论》那一节。

《齐物论》那一节是这个样子的: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

殚精竭虑方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是同一的,这就叫“朝三”。什么叫“朝三”呢?养猴人给猕猴分橡粟,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 猕猴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改口道:“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猕猴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却改变了猴子的喜怒情绪。同样,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比较“朝三暮四”故事在《列子》和《庄子》中的样子,可以看到:《庄子》在阐述事物同一性道理的时候,蓦然接问:何谓“朝三”? 文字叙述显得很突兀。《列子》在讲这个故事时则是从头娓娓道来。因此,钱钟书说,《列子》叙事有头有尾,它在取用《庄子》时善于将其条理化。相比之下,《庄子》叙事往往劈空而来,好像“朝三暮四”的故事早已在《列子》中见过,它只是承前援用而已。换言之,实际上,《庄子》故事在《列子》之前,但对照《庄子》和《列子》的叙述,倒好像是先有《列子》故事后有《庄子》故事似的。

【“朝三暮四”故事的原旨】

如上已知,“朝三暮四”故事出自《庄子》和《列子》,后被广泛沿用,已是成语。在沿用过程中,故事的含义和庄、列所赋故事的原旨有所偏离。

如今对“朝三暮四”原旨的偏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个是把“朝三暮四”用于指人做事没有恒心,像小猫钓鱼,没有耐性,没有坚持,不能在一处静静地守候,终于一条鱼也没钓到。

一个是把“朝三暮四”混同于“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用“朝三暮四”形容一个人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见风使舵。

一个是把“朝三暮四”用来形容当权者说话不算数,朝令夕改,使得老百姓无所适从,苦不堪言。

如此种种均不是“朝三暮四”故事的原旨。

那么,“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原旨是什么呢?

钱钟书说: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所以明“名实不亏”而“喜怒为用”;盖三四、四三,颠之倒之,和仍为七,故“实”不“亏”而“名”亦未“亏”。

“朝三暮四”的原旨是事情名义上和实际上毫无改变,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使人们感觉好转,易于接受。

我以为,庄子是用这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一个哲学道理。《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事物和事理的同一性,所谓“齐物”,是指出人们平时所坚执的种种区别是人为的,这些区别,放在更大的空间或更长的时间考察,都会化为乌有。

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猴子们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不明就里,一会儿怒,一会儿喜是十分可笑的。

同样,芸芸众生终其一生,追逐名、追逐利,斤斤计较于高低是非,实际上不过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从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来衡量,人的祸福、得失都是一时的,福中有祸,失中有得,祸福得失差别是相对的,犹如“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总数还是七。我们所执着的所谓势不两立,所谓绝对差别,只是表达上或者看起来绝不相同,到最后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人生不过是过渡、流转而已。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将人生放在大自然的视野中来对待,体现了万物一元的境界,自有其合理性。

然而,庄子的齐物论强调事物的同一性而抹杀事物的区别性,正如偏执者只强调事物的差别性而忽视事物的同一性一样,在哲学上也是片面的。

自然万物是差别性和同一性的统一,只看到任何一方都是片面和偏执。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正如世界由阴阳二性组成,想抹杀和排斥任何一性,是绝对做不到的。

最后,钱钟书援引了《百喻经》中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以和“朝三暮四”的故事相映成趣。

故事说过去有一个村落,离有五由旬的路程(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村中有甘甜的饮用水,国王命令村里人每天给他送水去。村里人为此疲惫不堪,都想移居到别地去。这时村长对众人说:“请乡亲们不要离开,我回去对国王说,把五由旬的路程改称三由旬,使你们往返不再这样辛苦。”随后,他就去国王说了,国王同意把五由旬改称三由旬。村中老百姓闻讯,皆大欢喜。

钱钟书说,这个故事和“朝三暮四”的故事十分相似,将五由旬改成三由旬,实际情况没有改变,只是名义上改变了,也能够将心理和情绪由愁苦转为喜悦。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一日

(注:篇中红体字引自《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三则)

附录:《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三则之八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一节。按本《庄子·齐物论》“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一节,而叙事较具首尾。《列》取《庄》文,皆条理之,此即一例,相形之下,《庄子》突如其来,大似狙公事先见《列子》,庄用其语而说明来由矣!“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所以明“名实不亏”而“喜怒为用”;盖三四、四三,颠之倒之,和仍为七,故“实”不“亏”而“名”亦未“亏”。

《百喻经》之三四:“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勑村人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远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为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与赋芧事剧类,改五作三,则不“亏”实而祇“亏”名,亦能回“苦”作“喜”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