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所有对自己的不接纳 都会演变成对外界的厌恶

所有对自己的不接纳 都会演变成对外界的厌恶

时间:2019-11-25 05:37:03

相关推荐

所有对自己的不接纳 都会演变成对外界的厌恶

真实的世界里,一个人从来不会全知全能,觉察自己,但不责备自己,鼓起勇气探索自己的同时,也给自己足够的宽容。

01

揭开情绪的面纱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最近在忙什么?没忙什么!为什么有人说话总爱兜圈子?的文章,当时发到朋友圈之后,就有一位从事心理学的朋友打趣说:“你这反射弧好长啊,不过说出来也挺好。:

必须承认,当时这篇文章确实是一时兴起的”情绪发泄“,事后本来想删了的,但觉知在线:我为什么会萌生“删除”的念头?这背后似乎是对不够成熟,不熟理性的自己的不接纳,也是害怕不完美的自己被人发现的恐惧。

这让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借由这件事,来“解剖”一下自己。

“最近在忙什么?”很正常的一句问候语,为什么会在那样一个当下,会产生如此愤怒、烦燥的感觉?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别人是关心我,想跟我建立情感联结的开场白,却被我解读为:“我不忙就有罪吗?我不忙就很LOW吗?我不忙就不可以,不应该吗?”这般咄咄逼人的夺命问?

假想这样一个画面,如果有个人面带微笑地对我说:“你最近在忙什么?“。而我却满肚子的”草泥马“踏过,虽然隐忍不爽,但语气里却是难抑不悦,于是口吻极其冷淡地说:”没忙什么呀。“

情绪无法看见,但语气却能听见,于是极容易让对方产生误会,打下心结。所以,人越成熟,越害怕情绪,总是想着控制情绪,消灭情绪。

但,情绪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更不会无缘无故的走。

很多人口中所谓的情绪控制,不过是情绪压抑罢了。情绪不会自己消失,而是找个“成本”较低的方式发泄。比如面对父母\伴侣\下属时,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炸毛“,这便是着名的心理学效应——踢猫效应。

在生活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长长的”踢猫效应“长链上的一环,如果不能真正的了解情绪,接纳情绪,转化情绪,我们就很容易被情绪控制,做出一些不太理性的事情出来。

所以,情绪是操控行为的幕后boss。

02

寻找情绪的来源

”你最近在忙什么?'为什么会让我觉得愤怒、烦燥?为什么我会觉得别人这样说的时候,是带着一份抱怨,二份责备,三份委屈,四份不满?

别人是不是这样想,我不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在投射!

投射是指将自己脑海里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东西,并且用自己的“超我”,也就是道德对错的评判,去衡量对方。

我在投射什么呢?

答案是:我在投射内心的恐惧和对自我的不接纳!

内心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即将过完了,我又老了一岁咯,人生离死亡又近了一点;

对时间和健康的焦虑:人到中年,我年富力强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以后每过一天,我的身体就会比昨天衰老一天;

对价值感匮乏的恐惧:害怕自己整日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活得没有价值;

害怕不被接纳,不被爱:害怕自己荒废光阴,害怕自己不能变得更好,害怕自己不被喜欢,不值得被爱。

对自我的不接纳:

错误信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必须每天都要活得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必须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让自己变得值钱和赚钱这两件事上,只有这两件事才可以称之为“忙”,否则都是在浪费生命;

对当下的不接纳: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理想的生活,现在的自己也不是一个满意的状态,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生活;

原本可以更好,但是因为自己的懒散,不自律,以及“小我”为了填补内在匮乏(比如利用刷剧、逛淘宝、看朋友圈、看头条八卦)而导致自己成长太慢,目标达不成,这样的自己令人厌恶。

这个对“自已”不接纳的人是谁?

似乎是我在看电视时,被喝令赶紧去写作业的'妈妈“,又似乎是我在玩耍时,被告戒:”你不小了,该懂事了,要帮着家里分担一些负担'的某位长辈......(暂且称呼这些教育我“必须”,“应该”的人,都为“内在的父母)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曾奇峰

当内在的恐惧与“内在父母”在某个情境下相遇(比如一句:你最近在忙什么?)时,那些早年隐藏在体内的情绪就会瞬间唤醒,但成年后的认知又告诉自己,别人这是在关心你。

于是脑子里出现神仙打架,内心产生冲突,由此滋生出很多复杂的情绪,比如:愤怒、烦躁、悲伤、委屈、怨恨、愧疚、自责。

而当这样一团情绪混合在一起时,它就象是一团浓雾,让人瞬间失去了觉知,只会陷入一种惯性的挣扎中(比如冲别人发火,通过攻击别人,诋毁自己,破坏东西来发泄情绪,减轻内心的痛苦)。

《你不知道的自己》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人生在世,世事的不如意倒也罢了,最难受的是发生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战争,让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明知他人是无辜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却止不住那一刻对他的反感。

03

把头脑和现实分开

曾听过一位妈妈这样的分享: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婆婆把孩子抱到我们床上,让孩子叫我们夫妻起床。我起身坐起来抱孩子,但孩子一直往奶奶怀里钻,不要我抱。

在那个瞬间,我觉得很难过,觉得孩子跟自己生份了,又看到奶奶似乎很得意孩子的表现,嘴里虽然说着:“去找妈妈”,但却任由孩子往她怀里钻。

于是我忍不住板着脸说:“妈,是不是你经常拿我来吓唬孩子呀?是不是经常跟孩子说:不准这不准那,要不然等下看妈妈回来怎么收拾你。所以孩子现在这么怕我,不愿跟我亲近啊。“

婆婆当时听完脸上就挂不住笑了,虽然没说什么,但是我知道她生气了。

老公打圆场,说我是不是有起床气啊,怎么突然说话这么刻薄呢?我自己也懊恼怎么脑子一热,就说了那些混帐话。

为什么孩子不要抱我时,我一下子那么大的情绪呢?

好象是因为姐姐闹离婚时,总跟我讲她婆婆的坏话,说她婆婆总是故意不让孩子亲近她,所以导致她没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而且想孩子时,也不能想见就见得到,如今母子分离,特别痛苦。

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就认同了姐姐给我种下的信念:婆婆都是坏人,婆婆就是来离间母子关系的。所以,当孩子不跟我亲近时,我就产生了一种极大的恐惧,害怕孩子不跟我亲了,感觉婆婆把孩子从我这里夺走了。

但冷静下来一想,这都是自己内心的戏码,是源自于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跟现实中婆婆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不应该冲她发火。

孩子不要我,可能是因为当时窗帘拉上后屋子比较暗,我又披散着头发,与平时孩子看到的我不一样,所以孩子有点害怕;

孩子不要我,可能是因为我这段时间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少,所以孩子对我有些陌生了......

为什么我当时那么笃定,就是婆婆在孩子面前说了我的坏话,所以导致孩子不要我抱呢?

这一切不但是受着我内在错误信念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不接纳。在我的信念里,孩子就应该最亲妈妈,如果不亲妈妈,肯定是因为这个妈妈不够好。而我确实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天照顾孩子的时间很少,内心十分内疚和自责,而这样不合格,不尽责的妈妈,是不被内心的自己认同和接纳的,所以我害怕别人也说我是不合格的妈妈,我害怕因此失去当妈妈的权利,所以我想通过发火的形式来表达我的不满和对”妈妈“地位的捍卫。

当我看见自己这一系列的心理动机后,我才真的可以同理到婆婆的委屈和伤心,才能看到她的好和辛苦,才能发自内心地感谢她的付出。

于是我走到婆婆的房间,拉着婆婆的手,真诚地跟她说:”妈,对不起,刚才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对你说那样一通话,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姐姐的婆婆经常不让我姐姐看孩子,所以让我心里很害怕跟孩子生分,怕孩子跟我不亲。

所幸婆婆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表示理解我的担忧,并安慰我说,孩子跟妈天生就是亲的,不要太担心,自己也会在日后注意教育孩子时的语言,不拿我当“挡箭牌”。

我很庆幸自己及时认清了自己,避免了家庭矛盾的出现。

一个人想要活得幸福,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清空头脑杂念,纯粹地活在当下。

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只有活在“当下”才能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件,才能清楚地看着现在,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把想象和事实分开,才能活得简单而幸福。

每年快到过年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年轻会表示不愿回家,因为他们讨厌被七姑八姨问:找朋友了吗?赚多少钱一个月?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

有人认为之所以烦,是因为这都是一些个人隐私,不想当成公开的谈资,想要保护自己的个人边界。当然,我相信肯定有人是因为觉得个人界限被侵扰而心生厌烦,但如果问你的人是父母呢?为什么依然烦燥?

这其中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对自己当下的不接纳,引发了早年“不够好”的痛苦体验,所以产生特别厌烦的情绪。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是带着创伤长大的,无论多用心的父母,都难免会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孩子。所以,没有完美的小孩,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真实的世界里,一个人从来不会全知全能,我们需要做的:

1、保有觉知,放下对自己的所有“必须”和“应该”,接纳当下最真实的自己;

2、勇敢探索,慢慢向内看,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

3、打破旧模式,释放掉捆绑于身上的所有束缚,活出内在的丰盛。

- THE END -

作者:黄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计划青少年心理师,用文修心,以字养性,用平和、持久而缓慢的力量向内生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