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文学:与“生活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文学:与“生活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时间:2019-01-14 23:36:10

相关推荐

文学:与“生活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文学:与“生活世界”建立“信任关系”05月08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8日 作者:王光东

小说创作风格或形式的变化都与作家的内心有关,或者说是与作家内心同这个世界建立了一种怎样的关系有关。如果文学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说明作家还相信这个世界有希望,这个世界还有向善向美的可能,那么,他笔下的文学世界不管是贫穷、苦难、残酷、暴戾,他的作品中都会有一种精神的底色。这种由“信任”生出的“温暖”,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特别重要。

或许有人会说,西方现代派作家与现实世界往往呈现出绝望和否定的关系,但他们的作品仍然是经典。仔细阅读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对抗中,其精神的光芒仍然熠熠闪耀,与宗教、人、美等存在着深刻的“信任”关系。在中国当下的文学背景下,强调与“生活世界”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存在着“疏离现实”的倾向,真正把变化中的社会生活纳入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太多。强调这种“信任”关系,就是以真诚和热情拥抱现实并在与现实的搏斗中呈现社会中的“人”。

与世界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意味着作家用自己的感情去拥抱社会生活,在“自我”与“社会”的互动中,开拓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经验,而不是沉溺于“自足自娱”的世界中。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提出了“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这种区分使文学回归“本体”,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创造了1980年代文学的辉煌。时过境迁,当我们反思1980年代文学史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纯文学”倡导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文学可以疏离社会而存在呢?显然不能,社会生活在最基本的层面制约着文学的发展,这是文学的基本原理。“纯文学”的倡导实际上是以“文学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的一次有力介入。如果这种理解正确的话,那么,文学也就无所谓“内部”和“外部”之分,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结构、语言、叙述等都是相互关联、无法分割的整体。文学的“内部”与“外部”问题是“文学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联系而发展。正是在这种依存和联系中,文学与生活世界建立起了开放的审美关系,使文学在拥抱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焕发出巨大的力量。

与世界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意味着作家要有精神承担的能力。作家的精神承担可能有多个层面,但从文学的定义上说就是对于美与善的追求。贾平凹曾经说过:“作家是受苦和抨击的先知,作家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与现实社会可能要发生摩擦,却绝没企图和罪恶。”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维护美与善的尊严。正如一位美国作家所说:“作家的天职就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美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

如果有着这样的精神承担,必然与关注私人物质享乐、淡忘公共事物的物质消费主义文化有着尖锐的冲突,必然对社会生活变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着自己清醒的思考。在与文学作品相关联的分析中,这些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在城乡关系的变动中,农民的生存境遇;在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语境中,由于社会阶层变化所带来的贫富之间的分化和人的生活权利、生存尊严、社会公平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风气缺乏道德感、正义感的问题,等等。真正有精神承担的作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会遁入遥远的历史,也不会沉溺于一隅或自我满足中,而将以深刻的批判力,穿透生活虚假的表相,承担起人世的苦难,以精神的力量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尤凤伟的《泥鳅》、贾平凹的《秦腔》、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作品都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诸种纠缠中,写出了当下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与世界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还意味着作家对人的美的精神、情感生活的发现,而不完全顺从于市场经济的法则。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能把文学视作“纯粹的商品”,商品的特质是以“卖钱”为核心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能“卖钱”的未必是好的,某些能够调动他人的阅读和购买欲望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前几天读了范小青的《父亲还在渔隐街》,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精神和情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父亲还在渔隐街》所表达的是对温暖人性的肯定和赞扬。娟子的父亲进城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乡下,但每个月都寄钱维持娟子和母亲的生活费用,当娟子突然和“电话中”的父亲失去联系,决定到城里寻找自己的父亲时,她遭遇了一个个在生活中奔波、挣扎的乡下人那质朴、温暖的心灵,她虽然没有找到自己的父亲,但却找到了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东西——善良和相互扶持在世间行走的关爱。正如娟子拉着小哑巴的手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感受:“小哑巴的手软软的,一股暖意一直通达到娟子冰冷的心间,娟子注视着小哑巴的眼睛,她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父亲的影子,娟子忽然觉得,那个始终在电话里出现的父亲忽然间切近了、真实了。”她从小哑巴身上,感受到了父亲的气息。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周围,她所接触到的李秋香等人似乎都与“父亲”有着看不见、摸不到的联系,但都通过对她的“关爱”联系在一起,这个看不见的“父亲”正是进城后的乡下人内心所保持的对一个陌生女孩的爱意。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可能带来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对于爱和人的善良本性的坚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东西,它虽然柔弱,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它能使草地变绿,天空变蓝,空气变得新鲜,世界变得美好。

与世界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从文学创作的过程来看,就是作家从人的内在性亦即个人心灵出发,把现实生活包含于艺术想象的过程中,构建文学的世界。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当你信任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才会对这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才会把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去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对话。因此,在文学想象的过程中,把社会生活逻辑包含于艺术想象的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包含有社会生活的逻辑的艺术想象所带来的,是我对于这个世界的重新理解和认识,譬如贾平凹的《秦腔》就从个人的心灵出发,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真诚地写出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都外出打工,荒芜了土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农民在这种社会变动中会有怎样的命运呢?依据社会生活的逻辑,他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个性,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连接着这个时代所带来的丰富的生活气息。这样的想象的艺术世界才是有社会性、艺术生命力的。真正的文学的价值可能就在作家与世界所建立的“信任”过程中产生。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