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夏至以后到三伏天这样做才不会伤阳气

夏至以后到三伏天这样做才不会伤阳气

时间:2020-01-07 06:20:14

相关推荐

夏至以后到三伏天这样做才不会伤阳气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

夏至,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说到夏至的“至”,《恪遵宪度》中便解释到了有“三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这一天啊,太阳直射点落在了最北的地方——北回归线,夏至因此成了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所得到的太阳的光照和能量,是一年中最足的时候。此后太阳直射点渐渐南移,黑夜渐长,白日渐短。

除此之外,如果在夏至日正午的时候,细心在太阳底下瞧瞧自己的影子,会发现比往常哪一天都短。如果是北回归线上的地区,便可能找不着自己的影子了。

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借助影子的变化来感知节气的变化。据《周礼》记载,古人用土圭丈量日影的长度,以确定夏至和冬至的具体时间。

所谓夏至一阴生,很多感应阴气的生物,也纷纷现身了。

所以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古人认为“麋”属阴“鹿”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感阴气便开始脱落;

〔蝉始鸣〕夏蝉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也感觉到阴气渐渐要滋生了,就开始鼓翼而鸣。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炎热的仲夏里,地下的阴气渐渐开始滋生,喜阴的植物开始萌发。

这段时间,夏至的阳气,也不甘落后达到了极致。阳至盛则阴气生,所以这段时间,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争的时候。

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人的身体容易会开始出现各种不适,晚上睡不香、口干舌燥、心情烦躁等等症状,其实这是身体在感受天地气机,做自我调整。

我们一定要适当地补身体之虚,为阴阳顺利交接助力,以此交接顺,则一年之阴阳顺。

夏至,学习古人“至日闭关”

《友渔斋医话》中讲到:“人知惜生,每逢节气,皆宜保养,而二至尤为紧要。”

在一年中,冬至和夏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两个关键节点,天地之气运动较为活跃,人体内阴阳二气开始相争,是一年中人体比较虚弱的节点。

此时阳气升极而降,开始走下坡路了,随节气往后走,阳气就用一点少一点了。另外,人体的阳气升发在肌表,而内部空虚,身体出现外热内寒的格局,致虚火外浮,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寒湿困里,脾胃虚寒。

而夏至一阴初起,真水尚微,稍微不注意,人就被暑气和焦灼的心火烧干了,晒得像焦枯的草木,整个人也会焦躁不安,失眠等等。

阴阳二气,易损耗不易补,不是说吃些什么用些什么就能把立马补到身体里面去。所以我们要在阳气还足够的时候,就减少开销,在阴气初生的时候,就一点点攒起来。

其实说到底,就是靠养,蓄养阳气,养护阴气。那么,夏至日该如何养护好阴阳二气呢?

《易经》里言简意赅,讲要“至日闭关”。

在古代,夏至是放假的,商贾不行,兵戈不动,百官绝事,不听政务,日常活动皆停止。这段时间又叫“歇夏”。

古人看来,动则耗,静则养。这个阴阳交接的阶段,闭关静养,就能减少阳气的耗散,保护好阴气微弱的萌芽,让身体状态得到调整,平心静气迎接整个岁月的交叠。

今年的夏至正好在周末,就建议大家好好待在家里。让那些操心的事,或者要四处奔波的事儿也暂且先缓缓,由着心意做些开心的事情,在燥热的夏天里给自己一个短暂的停顿。

这一天,我还特别推荐大家抄抄经。我前阵子上网买了一些抄经的字帖,把以往玩手机的时间拿来临摹了。

当自己真的安静下来,专心于每个笔划时,那一刻,真的觉得日子简单,纯粹,没有任何的烦恼、杂念、忧愁、不忿。

(最近的成果嘻嘻

在习字中,连这闷热的空气,也能感受到清凉自在,气定神闲,越见心明如镜,越见心静如水。在抄经中收摄心神,绝对对得起这闭关静养的日子。

不妨一起把刷朋友圈,玩手机的的时间省下来,给自己留一分时间和空间吧。

一年中最虚之时,补心气为重

夏至日,古人们会举办隆重的“夏祭”活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如今夏至的仪式化简,但“吃的仪式”仍然保留至今。

这一天,全国各地有种种关于吃的习俗。

南北皆将新麦做成的面,在这天吃上一碗“夏至面”;还有在山东龙口一带,儿童们会用麦秸编成小笊篱,在麦汤中捞麦粒吃;而无锡人则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不管人们是出于什么样的愿景,来吃上这一系列的新麦制成的美食,我想,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新麦来得更应节,更强补心气了。

人在阴阳转化的过程中,身体五脏六腑都会做出调整,呈现较为虚弱的状态。夏至与心气相通,心气虽最旺盛,同时也最易被耗伤。

尤其到了三伏天,“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暑易伤气,加上人体的心火外泄得厉害,大量出汗,耗气伤津,都是在损耗心气。很多人会有乏力、气短、多梦、心烦意乱等现象。

而小麦,在《本草再新》就记载,具有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四大作用。小麦是心之谷,它入心经,能降燥热,补虚、养心、安心神。其冬种夏收,得四时之气,补心气的效果很强。

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一个方子,甘麦大枣汤,就是用小麦、大枣、甘草三个简单的食材,即可养心调肝,滋养阴液,充足心气。

今天我们借鉴他的方子,教大家做一个甘麦大枣粥~

· 甘麦大枣粥 ·

【材料】白糯米150克,小麦100克,红枣10个,甘草10g,食盐或红糖适量(三人份)。

【做法】红枣去核切丝。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转小火煮1小时后,煮至粥粘稠,调味即可。

糯米味甘、性温,能补中气、健脾胃、止虚汗,把不该流的汗都守住。而甘草,甘入脾,温中补气。这里可以用生甘草,生甘草刚好能清夏日火气,缓慢而柔和,不会伤胃。

这样热乎乎的喝一碗,鼻尖后颈都密密地冒出一层细汗,就会感觉心满意足,百暑顿消,整个人都精神爽朗,气力充足~

当然,你们还可以做成面食,煮一碗“夏至面”,凉面、热干面、炸酱面、番茄鸡蛋面,随自己的口味和爱好来啦~

夏至三庚数头伏,

抓住三伏养阳的好时机~

夏至虽阳气最盛,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它仅仅是拉开了盛夏的帷幕。“夏至三庚数头伏”,意味在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三伏天,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懂得养生的人从夏至便开始计算三伏的日子。这段时间人体的阳气与天地阳气内外呼应,谓之“天灸”,就像是老天爷在给我们做艾灸,是大补阳气的大好时机。

那么如何通过夏至,计算三伏天呢?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庚日,是农历算法中一个月的第7、17、27天。)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三伏”。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天,共40天·◐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中伏:7月26日——8月14日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虽然离三伏天还有一段时间,但不妨在小本本上记下这三个重要的日子,提前做好大补阳气的准备~到时晒背、晒伏姜,记得统统都提上日程啦~

夏至凉面没有标准菜谱,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夏至面~什么夏至面最深得你心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