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地名文化:小小地名 却蕴含着大道理!

地名文化:小小地名 却蕴含着大道理!

时间:2023-09-25 18:51:52

相关推荐

地名文化:小小地名 却蕴含着大道理!

中国历史5000年。在这么长的历史中,拥有着很多城市,那这些城市是如何取名的?这些城市名有没有规律呢?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而中国这些地名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中国地名有汉语地名、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方言地名,它们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地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很多地方的地名都带有“山”、“河”、“沟”、“湾”、“坪”等等字眼。这些地名多是根据地形、因地制宜为村庄命名的。而这些字眼由于中国地形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频率也不一样。“屯”是北方地名常用字,而在长江中下游水乡地区则多用“塘”。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屿”、“㞭”、“礁”等跟岛海有关的字经常可以看到。在四川重庆等地,由于山川众多,“坝”字则成为宠儿。而在安徽北部,河南西部,湖北等地,“岗”字则十分常见,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当地的地形,这些地区山峦丘陵众多。一方面来说,地形造就了文化,文化影响了地名。

经济与地名

繁华的汴梁

两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矿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说:

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安、邵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

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重农抑商的朝代之一,在宋朝私营经济得到了大量的发展,甚至有官员私自用官船经营自己的商业,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获利十分可观。《宋史》卷二九九《李溥传》云:

景德中……以溥制置江、淮等路茶、盐、矾税,兼发运事……溥时已为发运副使,迁为使。……溥既专且贪,繇是浸为不法。发运使黄震条其罪状以闻。罢知潭州,令御史鞫治。得溥私役兵为姻家林特起第,附官舟贩竹木,奸赃十数事。末论决,会赦,眨忠武军节度副使。

宋朝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多彩。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商业活动尤其繁盛,商业渗透在宋朝人生活的各行各业,由此产生了很多具有行业特点的地名。南宋末年吴自牧所写的《梦粱录》中记载了杭州大量的菜市门、盐桥、米市巷等等被宋朝经济所影响而产生的名字,这些名字也有很多留到了今天。

明代的杭州经济依旧很繁华,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对杭州地名进行了系统的整合,不仅记载了很多宋朝以后新出的地名,而且还将这些地名的出处都详细的记载下来。其中大多数依旧是受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影响。明朝是重农抑商的,可见宋朝的经济在经过元朝以后依旧影响巨大。

宋朝杭州民谣传唱着大量的哀国忧民的民谣,但是其中也不乏关于宋朝商品经济繁华的民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成为了当时宋朝杭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宋诗纪事》中是这样解释的:

车驾行在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

明清时期国家相对稳定,虽然实行重农抑商,但是随着封建时代已经进入末期,商品经济依旧十分活跃,商帮在各地喷涌而出,清朝时期全国有十大商帮,这些商帮在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地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内蒙古地区有很多关于内地商帮经商留下来的痕迹。清代后期,不少晋商大商号陆续在内蒙古开设分店,随着商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店号便成了当地的地名。

牛犋

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格勒盟等地,很多乡镇的名字都是清末商帮的店名,例如五原县的德后成、多伦县的长盛号等等。不仅商业在内蒙古留下了痕迹,工业也不例外。例如土右旗的四先生窑、固阳县的公中渠等等。“公中”是古代地主代理人在乡下择地筑屋,设立办事处地方的称谓,“先生”则是“公中”里记账的人。牛犋(jù)从金代以来就是是古代内蒙地区计算土地的常见单位。牛犋本指套上农具的耕牛,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丈量土地和纳租的单位。而牛犋也影响了内蒙地区的地名,例如关中犋、官牛犋(达旗)、四犋(察右中旗)等等。

古代繁华手工业发展,也对地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以后的福建成为了中国陶瓷业的重要发展地区,窑址遍布全省各地,德化白瓷、福窑、建窑畅销国内外。但是近代以后,福建陶瓷业迅速没落,很多窑址被废,但是窑却在福建地名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泉州古窑遗址

瓷窑书面语写作“磁窑”。在福建方言中被称为“硋(hui)”,有时候也写作“回”或“ ”,而窑也在很多地方被化为“瑶”。因为碗是瓷品最主要产物,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碗窑”或者“瓦窑”。某些地方又把窑叫成灶或者厂,所以又有 灶、碗灶、瓦厂等等称呼。今天福建遗留下来的地名,多达十多处。例如霞浦的瓦窑、碗窑塘;福清的硋瑶;建阳的。这些地名都清楚的表明了当时造瓷厂址所在地。不过目前由于为了雅观很多“窑”都改成了“瑶”,不过以“瓷”、“窑”等字命名地名都可以看出这些地区都是以瓷器为骄傲的,毕竟瓷晶莹如玉,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憧憬。

建窑黑瓷碗

窑址地名在古代遍及七闽之地的各处,每个相关地方都拥有至少十几座窑,尤以建阳为中心的建窑和闽南的德化窑闻名。福建地名给我们勾勒出了古代闽地一幅陶瓷工业兴旺的鼎盛辉煌图画,如果从各地的地方志中详细寻找,能为福建陶瓷文化带来丰富信息。

文化与地名

一个地区的地名往往能找到每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类型,中国南方的地名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时代最久的古越族文化,第二层是南方汉语方言独特的地域文化,第三层是北方官话所影响的北方文化。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古越族文化对我国地名的影响。

百越分布地

南方很多省份先秦时期处于古越族的聚集地,南方经常可以看到古越语地名。“步”字就是越人谓“竹筏”、“渡口”、“舟船停泊处”的汉音译写字。“埠”字是“步”字的俗写,一般在江南地区古代常见,而现如今“埠”字却常见于河南、山东,可见古代“步”字的地名是在北传的,南北文化是互相交流吸取的。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永州铁炉步志》中解释道:“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永州(治今湖南省零陵县)北郭有步曰铁炉步”,通俗解释步就是水陆两用码头。宋之前在南方常见含“步”的地名:西汉的步北泽;隋唐的瓜步山、步头等;两宋的长步、谢步等等。

古代繁忙的渡口

南朝成书的《述异记》记载:“上虞县(今浙江上虞县)有石驼步。水际谓之步。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也详细记载了江西关于“步”的地名:

赣水北去,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迳郡北“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赣水又东北迳“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

文中记载了江西南北朝时赣水(今江西赣江)流域存在的度支步、津步、石头津步以及王步等等。郦道元笔下所谓的“步即水渚”解释似乎欠妥。“渚”是水边,“步”是渡口,显然是不同的概念。而“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渚步”究竟是“水边渡口”还是“齐王在水边闲步之地”,令人难以揣度。这都是来自北方的郦道元对南方古越语“步”的含义不了解却侃侃而谈、依文生义的后果。

浙江桐庐带“埠”地名

隋唐以后,湘赣闽粤的古越人已经基本迁移到了岭南一带,在汉语的强势渗入中,两广地区的古越人基本已经趋同于汉文化,古越语基本消失。而聚居于今桂西及滇东南的越人后裔即今壮族,由于汉族文化的强力影响,以自己民族语言命名地名基本被汉语阻断了,如同“都泥”改为“红水河”一般。因此,以“步”名地也仅有昔日的残存了。

民族分布与地名

古代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经常出现集体迁移的情况,他们原来所聚集地的名字依然被新迁入地的民族所保留。由于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掩盖了很多源出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

秦汉时期,今南方地区就有“于越、句章、姑苏、乌伤、余杭、余姚、无锡、芜湖”等地名。古岭南地区也有类似地名。可见这佐证了《汉书·地理志》中“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的说法。

南越

之所以说这些地名是古越语留下来的,是因为这些地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齐头式和冠首字类同。即使个别字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求之古音,则相近相合。

现如今在古越族后人(现代壮侗语族即古越族后人)聚集的两广云南甚至越南等地依旧可以看到这种地名冠首字的情况。例如属于姑字(或写作古、个、过、歌等)冠首地名的云南个旧、个马;广西的个漾、个宕;越南的个奔、个下等等。云南两广地区的壮侗语地名也有齐头式的特点。而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冠首字竟然跟春秋时期吴越王的名字一致,例如越国国君无余、无壬、无疆、勾践等;吴国国君夫差、夫概等等。这些人名地名的确切含义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它们的冠首字可以肯定为是古越语的发语词。

岭南地区

隋唐文史学家颜师古所注释的《汉书·地理志》中认为:“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等于“吴”,“于越”等于“越”。其他的冠首词的发语词性质大多我都可以通过查找古书得到相应的答案。

中国的地名大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如果能孜孜不倦地翻阅古籍,反复推敲,从中都不难找出缘由,而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丰富历史记忆。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图片)

参考文献:

·《古越语研究》

·《中华文化与汉语方言》

·《唐代散文选》

·《杭州地方志》

·《岭南文化与古越族》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福建陶瓷史》

·《清朝十大商帮》

·维基百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