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芯片是由光刻机制造的 为何光刻机却比芯片后出现?

芯片是由光刻机制造的 为何光刻机却比芯片后出现?

时间:2020-05-18 05:55:42

相关推荐

芯片是由光刻机制造的 为何光刻机却比芯片后出现?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是“鸡生蛋,蛋孵鸡”,因此逻辑链条是鸡先于鸡蛋出现(生物科学逻辑链条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在半导体行业,由于光刻机是用来制造芯片的,因此免不了有人认为,先有光刻机,后有芯片。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是,先有芯片,后有光刻机。

这个颠覆常识的故事,还要从芯片和芯片制程工艺的发明说起。

芯片(集成电路,简称IC)是由德州仪器的科学家杰克.基尔比和仙童半导体的总经理、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共同发明的,这一信息,很多人都知道。

杰克.基尔比

基尔比发明的芯片的概念产品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芯片虽然是两人共同发明,实际是独立完成,而且两人的发明区别很大:

基尔比发明芯片的时间是1958年6月,诺伊斯展示的概念产品为1959年8月,时间上的差异,导致德州仪器和仙童半导体为争夺专利权打了多年官司,到1966年双方才和解并达成协议,承认都拥有芯片的发明专利,从此一起共同收取专利授权费;基尔比发明的是概念产品,诺伊斯发明的是可以工业化量产的实用产品,在1960年5月底试制成功,采用“平面处理工艺”制造。

仙童半导体时期的罗伯特.诺伊斯

说到这里,有两个重点需要点明,一个是芯片发明的时间为1958年6月,另一个是“平面处理工艺”,由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天才员工琼.赫尔尼在1959年1月发明,也是一项重大发明,它和诺伊斯的发明,一起构成现代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

简而言之,从时间节点上看,芯片要早于“平面处理工艺”半年多,而光刻工艺又属于“平面处理工艺”中的一个环节,芯片自然早于光刻机面世,也就是说“鸡蛋”先于“鸡”出现。

为便于理解光刻工艺,了解光刻机的渊源,我简单介绍整个“平面处理工艺”的流程:

晶体管设计师用手工画出很大的布局图(相当于现在的芯片设计),对其照相缩微成一张小小的透光片(相当于现在的光掩膜);把硅晶圆切成薄片,涂上感光化学材料,用一束强光穿过透光片,将芯片图案投射到硅片上,片上黑暗部分的区域和线条会在晶圆上形成未曝光区域,这个过程就是光刻工艺;用酸把晶圆上未曝光的区域蚀刻掉,然后按要求掺入半导体杂质(扩散工艺),再镀上金属导体或绝缘氧化层,得到晶体管;将晶体管切割、封装;

光刻示意图

从赫尔尼的发明“平面处理工艺”可以看出,光刻机的本质,是把晶体管设计图(现在一般是芯片设计图)通过投影的方式,“刻”到硅片上,从而把制造晶体管变得像印刷书籍那样高效、快捷,使晶体管的价格可以无限降低。今天制造一个晶体管的成本已经低于印刷一个字母。

可以说,没有“平面处理工艺”就不可能有量产的芯片,没有量产的芯片,戈登.摩尔就归纳不出“摩尔定律”。

由于光刻工艺处于整个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位置,光刻分辨率直接影响芯片良率,所以光刻机也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设备。

需要强调的是,“平面处理工艺”刚发明时的半导体生产其实相当简陋,如果乘坐时光穿越机回到上世纪60年代,你会发现硅谷的绝大部分半导体工厂车间和高科技沾不上边,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生产线大量雇佣女工(她们被归于“无技术性的劳动力”),根本见不到自动化流水线的影子。具体可参考下图背景中正在装配晶体管的女工。

罗伯特.诺伊斯(右一)

“平面处理工艺”虽然被发明出来,但光刻机相当简陋。实际上,仙童半导体公司用该工艺制作晶体管时,用到的光刻设备都是改造自普通的照片曝光设备,戈登.摩尔还磨制过镜头。

随着芯片开始逐渐替代半导体分立件,复杂度上升,晶体管越来越小,半导体工厂自制的光刻设备已经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于是,半导体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逐渐由专业公司完成。

1970年代,美国GCA开发出第一台分布重复投影曝光机,这是第一台专业的光刻机,此时离芯片发明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