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文海撷萃丨明代藏传佛教文化在南京牛首山之流传

文海撷萃丨明代藏传佛教文化在南京牛首山之流传

时间:2019-02-15 19:41:52

相关推荐

文海撷萃丨明代藏传佛教文化在南京牛首山之流传

南京南郊牛首山是历史上江南佛教的重地,早在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司空徐度就创建佛窟寺。唐贞观年间(627—649),禅宗五祖法融在此创宗立派,成为佛教南宗“牛头宗”的发祥地。随后,一度还成为临济宗驻锡之地。明初牛首山佛教文化成为鼎盛期,从而形成南京人“春牛首”的首选之地。

南京明初有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

西藏盛行喇嘛教是一种带有地特本色的佛教,人们称之为藏传佛教。藏佛传佛教从元代起传入蒙古地区逐渐成为蒙古族人民普通信仰。明初朱元璋、朱棣为加强西藏有效的管辖,多次派使臣到西藏地区广加招谕。大明王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就派慧昙、克新两位高僧出使西藏,洪武十一年又派宗泐高僧去西藏“搜求遗经”,洪武十七年又派智光惠辩等出使西藏,凡两往。朱元璋多次派使臣到西藏,首先宣布仍承认元朝对僧侣的封号,还根据摄帝师所举,授职60人,并要求赴京授职。洪武四年(1371)至六年(1373),明朝政府设置了乌斯藏朶甘卫两指挥使司,后又将两卫升级为都指挥使司。洪武时期,南京天界寺等各大寺院高僧百余人出使过西藏,加强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文化交流。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表明自己是明太祖的合法继承人,通过迎请西藏活佛一系例举措,希望能给自己的皇位带来一些神圣的灵光。通过藏族宦官侯显进藏迎请哈立麻。并封其为“大宝法王”。为此侯显五使绝域,被《明史》称为“劳绩与郑和亚”的杰出明代外交家、航海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永乐年间创立黄教的宗喀巴(罗桑扎巴)派他的弟子释迦也失来南京,明成祖盛情款待,封他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称号。特意安排释迦也失下榻于能仁寺,方便其校对《甘珠尔》藏文大藏经,这是明成祖下令刻版,藏传佛教史上第一部刻本大藏经。尽管这两部南京出版的藏文藏经现存都不完全,但反映了明初南京对西藏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明初南京还创建一批汉式藏传佛教寺庙和喇嘛塔,来安置“久留京师”藏僧,大量藏僧留京师造成“耗费益甚”。英宗即位以后,礼部等议定减去在京藏僧六百九十一人,“相继回还本土”。“其余未去去者”在正统元年(1436)礼部等又提出裁减四百五十人。二者相加达一千一百四十一人,而这些藏僧并非全部留在北京藏僧数量,南京三大皇家寺五座次大寺都住满藏僧。例如《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建鸡鸣寺于鸡鸣山,以祠梁僧宝公,命僧德瑄主持,瑄卒,道本继之,初,有西番僧星吉监藏为右觉义,居是山,至是,别为院寺西以居以”。不仅如此,在宫中英华殿设番经厂,“习念西方梵经咒”,“所供西番佛像皆陈设,近侍司其香火”,“本厂内官皆戴番僧帽,穿红袍黄领护腰”。当时南京最大的汉式藏传佛教地标式建筑,金陵大报恩寺塔拱门,就是采用藏传佛教“六拿具”图案。

另外,天界寺、灵谷寺、鸡鸣寺等都建有藏庙,随着历年的战争,这些藏庙遗迹难寻,唯有牛首山弘觉寺至今还保存着藏传佛教少量遗址和遗迹。

鎏金喇嘛塔出土于弘觉寺地宫

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地宫是在1956年7月 14日,由祖堂山精神病院中几位病人到塔中游玩中,无意间发现的。由于巡山人及时报告给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抢救及时,所有出土文物未受损坏,地宫出了鎏金喇嘛塔、玉瓶、佛像、银叉等一批珍贵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其中鎏金喇嘛塔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该院镇馆文物之一。

鎏金喇嘛塔高35厘米,塔有四个壶门,门内有释迦、韦陀像,塔刹上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的四角各置青花瓷一件,红砂石塔身刻有两个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纹,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李福善奉施”落款。自弘觉寺地宫文物出土5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为彻底揭开地宫文物诸多之谜展开研究,人们寄希望于新的资料出现,希望能在地宫石盖上寻找到更多的线索。

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地宫石盖重见天日

南京市有关部门利用原有牛首山铁矿矿坑建设“佛顶宫”项目,经过一个多月持续抽水,将矿坑内的积水抽干,笔者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终于在矿坑东北角发现了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地宫石盖。地宫石盖板圆形,直径63厘米,厚20厘米,材质为红砂石,石盖阳面素面无纹,阴面中心位置为浅浮雕圆形图案,由于长期浸在水中,造成大部分图案已经模糊不清,仅能见到八吉祥图案中的盘长、宝瓶、宝幢、宝盖。八吉祥纹饰开始出现于元代,常见于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花瓷。明清时期八吉祥的排列顺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出土文物和现存的建筑中都能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排列顺序。第一种是按轮、螺、伞、盖、花、鱼、罐、长的顺序排列,主要流行于明代初期到明代中期;第二是按照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的顺序排列,主要流行在明晚期与清代初期;第三种排列是轮、伞、长、螺、花、罐、鱼、盖,主要流行在清代晚期。

弘觉寺塔地宫石盖上的八吉祥图案,正与第一种排列顺序相吻合,可以判断石盖板的生存年代在明初,人们考证弘觉寺始建于宣德末年,落成于正统五年。由此可以确定,地宫石盖为地宫原物无疑。失落56年的地宫石盖,能够完璧归赵也算牛首山藏传佛教文化一段佳话。

南京地区最大的梵文摩崖石刻在牛首山

牛首山摩崖石刻位牛首山东峰舍身崖前,呈“几”字形,因是人工开凿,三面临崖,崖口正对远方祖堂山献花崖,形成一景,名曰“献花谢佛”。在现存的5座佛龛内,共雕佛像129尊,在石壁的正中位置雕刻释迦摩尼佛像,高1.78米,结跏趺坐,施禅定印。覆莲须弥座高0.39米。从摩崖石上留下文字记载:“牛首山,敕建弘觉禅寺于永乐年陆……”,“大明成化元年(1465)岁次乙酉五月五日□□,真定成造弥勒像一尊永远供”,“题感应泉诗为明景泰元年(1450)所刻”。由此,基本确定摩崖石刻形成于永乐至景泰年之间。

牛首摩崖刻还保存了四处梵文石刻,其中东壁南侧的岩石上,镌刻一行梵文共有六字。宽约1.6米,字高约0.3米,梵文的内容暂无答案。

为了破解牛首山摩崖石刻六个梵文之谜,笔者专程去青海、西藏考察,发现六个梵文正是青海西藏常见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六字真言石刻能出现在南京,还产生过一段插曲。永乐五年(1407)春天,明成祖朱棣命人在灵谷寺建起“普度大斋”,让西藏高僧哈立麻为明太祖和高后荐福,明成祖亲自参加了行香荐福活动,文武百官全都早早到达现场,礼仪十分隆重。由于哈立麻不通汉语,需要译者跟随,受到许多翰林的质疑,其中一位侍读叫李继鼎就在私下讥讽道:“若彼既有神通,当通中国语,何为侍译者而后知乎?且所谓‘嗡、嘛、呢、叭、咪、吽”云者,乃云‘俺把你哄’也,人不之悟耳”,这一故事后被姚福收录在《清溪暇笔》一书之中,无形之中,让更多的人知道六字真言,明成祖过分地尊崇藏传佛教,引起南京高僧的不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源于此时。

牛首山六字真言梵文刻于永乐至成化年间,可能是西藏雪顿节形成最早的原型。查阅雪顿节历史,已经有三百多年,最初的雪顿节含意是“奉献酸奶的节日”后又拓展成藏戏节、展佛节,藏族的雪顿节,如同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南京牛首山六真言梵文石刻早于拉萨更培乌孜山等诸多六字真言石刻。显得更加珍贵,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地位。

作者:江苏南京 刘文庆 郑自海转自:12月10日 收藏快报——探索发现版权归作者所有!

感恩转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