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老公睡觉时手机能否被老婆解锁?机器算法告诉你答案

老公睡觉时手机能否被老婆解锁?机器算法告诉你答案

时间:2021-02-12 19:48:27

相关推荐

老公睡觉时手机能否被老婆解锁?机器算法告诉你答案

iPhone8问世后,人脸识别技术立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上流传着两个段子,一个是老公睡着之后,手机被老婆解锁了,另一个是老婆卸妆后,发现手机打不开了。两个段子的真假尚不可知,但都反映出了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与与担忧。

网络段子是否会成真?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人脸识别将在哪些领域帮助人们发挥价值?技术想要实现商业落地的关键是什么?旷视科技(Face++)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给出了他的回答。

本篇实录系根据健一会(ID:jianyihui)沙龙第198位主讲人谢忆楠在健一会与艾瑞投资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变现”专题沙龙上的精彩分享整理而成。原标题为《人工智能的双重驱动力》,现标题为健一君所加。

正文:

在美国,很多人工智能项目都以大学为主导,用于科研,不需要考虑赚钱的问题。而中国的人工智能项目存在于各种产业公司内,压力更大,他们做完算法后还要赚钱。在美国很少能看到拥有四五百人的中型人工智能企业,公司规模达到一百人左右的时候,要么就维持一个小而美的研究,要么就等待被并购,进入一个大体系里。下面我结合中美之间的差异性讲讲视觉识别的商业化。

老公睡着了,老婆就能让手机解锁?

iPhone8的人脸解锁功能引起了热议,网上流传着两个段子,第一个是老公睡着之后,手机被老婆解锁了;第二个是老婆卸妆后,发现手机打不开了。

这里有一个测试,让机器识别一些网红脸,看看算法能够给出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化了浓妆,机器也可以识别出来,甚至连男扮女装都能识别出来。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让人类去做这种识别,成功率会是多少?人脸识别对于机器来说就是一道算术题,化妆是障眼法,没有改变原有的面部结构,所以在1:1的场景里,机器比人的判断力高一些。人类做出的判断由自己的数据库决定,比如面对一个非常熟悉的人,他变换发型之后仍能被我们认出。人类依靠的数据库由我们的生活圈决定,生活圈越大,认识的人就越多,生活圈越小,认识的人就越少。

这里还有另一个测试,找了一些电影中经过特效变化的面孔,机器同样能够判断出这些面孔分别对应哪位演员。

因此人脸识别程序已经能够识别电影特效级别的面孔。什么样的面孔不能被识别呢?毁容之后的面孔不能被识别,面部关键部分或结构有变化,就可能识别不了。

所以刚刚说的老婆卸妆之后,手机打不开的问题,现在机器已经解决了。至于老公睡觉时手机被老婆解锁这件事,也是无法实现的。

人脸解锁体验更好,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大家都很关心人工智能的商业落地,目前人脸解锁技术已经实现了真正的落地。判断两人是不是一个人很简单,但是不同场景会有不同的命题,这些命题能不能解决,决定了这项技术能不能在相关行业里应用,这是人脸识别商业化的关键。

人脸解锁的体验略胜于指纹、虹膜。这里可以做一个对比:

1、 首次注册时,人脸和虹膜的速度快,拍一张照片即可,相比之下指纹比较慢,需要多次采集;

2、指纹解锁需要手指配合,虹膜解锁需要对准眼部,这两种解锁方式都慢于人脸解锁,而且人脸解锁是非接触式的。面对同一种手机解锁方式,人们拿起手机1秒内成功了,这是正常速度,也是极限,如果需要2秒甚至更长时间,大家就可能放弃这种方式了,这就是商业化对技术的要求。

3、指纹解锁和虹膜解锁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弱,比如手上沾上一些水或者油渍就不能被识别了,带上隐形眼镜虹膜解锁就不好用了,而人脸解锁的抗干扰能力更强一些。

人脸识别也需要与 “黑产”(黑色产业)作斗争。黑客们总会有新方法攻击你的手机,之前就有某款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会被照片破解的新闻。目前在黑产市场,破解手机人脸识别功能的价格大概是800元一次,批量破解50元一次。研究人脸识别的厂商需要了解黑客的攻击方式,强化自身的技术,进行防卫。

现在破解人脸解锁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照片。这里有三张图,大家可以猜猜哪一张是从屏幕上翻拍的照片。

其实这三张全是翻拍的。我们单凭肉眼无法分辨这是拍摄的真人还是从屏幕上翻拍的,但是机器都可以分辨出来。人类和机器分别拥有两种不同的识别体系,机器在识别过程中可以调用很多不同的东西。

一台门禁机反映出的问题

在人脸识别技术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才是关键,技术单独发展并不十分有效。现在为什么强调算法?因为大家在找投资的时候,要向投资人解释这项技术为什么值钱。天使轮、A轮、B轮可能都要有这样一个标准。

旷视作为一家研究人脸识别的公司,曾给公司内部做了一款可以刷脸的门禁机,后来把这款机器被做成了商业产品。投放到市场之后发现,制约我们落地的并非是机器识别的准确率与速度,而是不同小区的环境,小区大门朝东的,早晨人脸逆光面对机器,识别不了;小区门口路灯昏暗,到了夜晚机器就识别不了。于是需要我们改算调优,对逆光改算法,对亮度改算法,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当人脸识别技术真正走向商业化落地的时候,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你向投资人介绍的算法复杂得多。

在一个真正的商业化场景里,门禁机的机身可能是一个非常小的集成商做的,算法是科学家做的。集成商不懂算法,科学家不会去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零散问题。所以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商业化落地,公司必须有能够与算法专家和集成商对接的人才,这类人才需要特别强大,甚至需要专门培养。现在比拼算法专家数量不是一件难事,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面对商业化落地,产品如何实现集成。

人工智能走向商业化,不只是一个算法问题

警匪片里通常只有一两个坏人,而现实生活中警方要面对多少坏人?一个大型城市的固定人口加上流动人口,总数大概在一千万到两千万之间,从中抓一个罪犯,需要多少数据?这就是商业化人工智能和算法级人工智能的具体差别。

旷视的人脸识别程序现在已经能够帮助警方识别嫌疑人,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两个嫌疑人,其中一个潜逃了五年,觉得没人会认出他了,结果被机器识别出来了,另一个逃了七年了,以前很瘦,这七年间变胖了,还是被识别出来了。处理一个打架斗殴事件,如果单纯依靠警方排查寻找嫌疑人,需要多少人力和时间?但是通过人脸识别,三秒钟就找到了嫌疑人,五分钟后巡警就能完成抓捕。警察要抓嫌犯,不是说从几万人里把这个人认出来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明确在哪儿能抓住他,他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警方需要的是一份情报信息。一秒钟识别,一秒钟定位,告诉他们这个人在哪儿,这是算法的真正落地。

真正商业化的东西并不是解决一个算法问题,而是解决场景和需求问题,找最合适的发力点。

此外,人工智能走向商业化,除了把算法做好之外,还要解决如何跟硬件结合的问题,如何通过警用摄像头实现算法的功能。现在国内的警用摄像头有五千万个左右,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摄像头只能看到人的身体,看不清人脸。因此,在像素级受限的情况下,能不能识别,也是人脸识别商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技术和场景是人工智能的双重驱动力

人工智能的核心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目前大家关注的范围主要包括产业环境、技术、数据、场景、人才、商业模式、行业这几块,看团队里有多少博士,商业模式有多完美,行业渗透能力强不强,大数据上有没有优势。

其实真正的驱动力就两个,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场景。

你的技术到底能不能适应这个行业,你对这个场景了解多深,这就涉及到人工智能真正商业化的一些问题。

技术、商业、数据的化反,可以将场景细分。为什么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很多细分公司?因为数据在每一个行业里是一定量,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行业的问题,场景需要技术落地,而技术会细分场景,不会有某项技术可以适应全部场景,想把所有场景划分出来,谷歌级别的公司也很难做到。

而在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多少成本能将技术做出来是一个未知数,技术研发成功之后能够得到多少回报也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是一个尴尬场景。

人工智能公司在一级市场估值非常高,但是敢拿这份财报去二级市场上市吗?我相信大部分都不敢,因为一定会倒挂的。所以场景细分之后我们发现可以做的东西很多,才能真正赚钱,如果只做一个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级别的生意,每一个行业里的议价能力都非常弱。

旷视的小区门禁系统现在能解决在逆光下识别人脸的问题,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在一百多个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机,这么多场景下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算法。但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场景得到细分,技术也能得到相应的优化。所以场景一定要不断扩大。这就是双轮驱动具体的用意。

旷视最早选了一个非常小的技术点作为开始,最初做了一个用人脸控制东西的小游戏,包装了一个 “运动颈椎”的概念,后来做了一些娱乐级的刷脸实践,网络上比较好玩的测年龄、颜值、夫妻相的APP,包括女生用的美图秀秀,底层坐标技术都是我们的,其它厂商会用这些技术开发很多创意。

三年前,马云表示要跟我们合作,解决几个金融上的问题:一是支付问题,二是远程开户。“刷脸”能够解决这两个商业场景中的刚需——远程合规问题,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线下营业网点,需要通过一种技术解决合规性问题。

从驱动力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技术是人脸识别技术,场景则是要解决远程开户的合规性,与此同时还需要证明远程开户是符合客户本人意愿的操作,这就涉及到了活体验证。场景对技术提出了要求:把人脸识别技术集中到柜台和手机APP里,而且要保证识别速度快。所以必须不断的找场景,通过满足场景提出的要求,让技术一直持续有效的领先下去。

我们经常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电话,希望我们帮助他们设计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算法程序。德青源曾找过我们,他们有一个国家级养殖中心,里面有10万个鸡圈,他们想通过在鸡圈放置摄像头的方式来统计鸡的数量。我们经过思考,认为这个场景对于我们的技术来说并不成熟,落地难度非常大,所以通过这件事我们也收获了一次历练,明确了基于金融级别的人脸识别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我们做人脸识别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场景中的问题,如果不明白这个场景对技术的要求,就无法实现技术的快速进步。而且人脸识别不能只识别中国人,还要能识别外国人。比如这个月vivo在印度发布了一款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大部分印度男性都会留很浓密的胡子,而且他们的肤色偏棕黑,识别中国人和识别印度人对技术的要求肯定不一样,旷视用了三个月时间解决了印度人脸识别的问题。

AI+医疗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有待观察。现在“AI+医疗”能解决什么问题?机器可以根据一张扫描片判断病人患了何种病,这种判断基于医生们积累的经验,也就意味着机器要录入很多标准化的东西。病人拿一张片子去给十家医院的大夫看,可能会得到五个以上的结果。以前我的膝盖受伤了,到医院拍了一个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简称“核磁共振”),去了三家医院,得到了三个结果。把同样一张片子给机器,机器会选择哪个结果?医学需要考虑很多综合性因素,每个人的生理状态都不一样,同一种疾病的病因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会诊”这种形式,请很多老专家推断可能的病因。从这点来看,医学本身不具备这种大规模的标准化数据录入的可能。

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发展

最近几年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哪些突破?首先,人脸检测最初需要在一张脸上测5个点,那时同一张人脸一旦更换发型或者配饰,机器就识别不了了。现在一张人脸要识别3万多个点,优势在于不管被识别人怎样化妆,不管处于何种商业场景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机器都可以完成识别。

其次,很多人觉得人脸识别不太靠谱,这是因为人类本身非常擅长人脸识别,用自己的视觉系统去质疑这项技术,不相信机器能够超越人类完成海量的人脸识别工作。为什么大家很少质疑指纹?因为我们都不会识别指纹,所以会认为机器能做得更好。其实机器和人看到的世界是两个世界,指纹识别的准确率和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几乎一样。

另外,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实现多角度识别,甚至包括阴阳脸(脸部光照不均)都可以识别。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商业场景中可能会出现的一切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并不是科学家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想出来的,科学家如果想让人工智能实现商业化,需要让自己变得“糙”一点,要想到普通人经常遇到的场景。

谢忆楠 vs 健一会沙龙现场投资人

除了安防和金融领域,现在还有哪些领域应用人脸识别技术?

除了安防、金融领域之外,零售业和手机也在使用人脸识别。许多无人零售店都是用我们的方案解决一些很基础的问题,在手机上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手机厂商需要通过算法强化相机、相册和解锁等功能。

现在是否实现了算法和算力之间平衡?

谢忆楠:算法是为了优化算力出现的,解决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就是用最小化的算力实现最大的效果。我们的算法已经向小型模块化发展了,争取用一个10兆以内的算法模型去解决一个近似于150层神经网络的问题。算法和算力要根据人工智能落地的设备来制定标准。如果落地的设备是手机,就要通过SDK功能或者GPU优化,不断减小功耗,使其符合设备的功耗标准。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追求商业化落地,就要开始往芯片化、小模型化发展,所以算法和算力平衡的工作,需要结合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去做。

人脸识别在教育行业有什么应用?

旷视正在测试一项技术,在一间很大的教室里,老师可能看不见后排的同学举手,机器识别后会提醒老师哪位同学举手了,同时还可以识别学生的眼神和动作,进行注意力分析。

能否介绍一下中国人工智能各个赛道的情况?

自动驾驶领域,汽车厂商能够掌握这项技术。但自动驾驶到底应该实现车辆自动驾驶还是智能识别道路,这个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视觉领域有很多分赛道。我不看好医疗,因为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能产生价值;AI在教育领域是一个工具,本质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安防领域发展空间很大,一台服务器可以解放很多警力。金融领域同样有很大发展空间。

还有零售业,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首先从最前端用人脸识别技术做选址,找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然后是统计购买率,像7-11这种连锁店,通过大数据能够知道每一个区域的购买偏好,从而调整各类商品的供货多少。其次是提高毛利率,降低店面损耗,比如在无人超市里可以控制货品丢失率。最后能够提高复购率,几秒钟就能完成支付,没有掏钱包的过程,顾客的购物体验很好。所以人脸识别或者机器识别在零售业是有价值并且真实可行的。

■ 谢忆楠 | 旷视科技 (Face++) 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

十三年市场与品牌传播经验,历任中国中央电视台、易观国际、奇虎360等多家媒体与互联网企业负责市场品牌项目。加入旷视科技,整体负责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市场与品牌规划,逐步将AI技术不断清晰化,树立“刷脸技术”的中国影响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