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奈何生在帝王家 靠父靠母靠制度 都不如靠自己来得靠谱

奈何生在帝王家 靠父靠母靠制度 都不如靠自己来得靠谱

时间:2023-07-29 21:52:24

相关推荐

奈何生在帝王家 靠父靠母靠制度 都不如靠自己来得靠谱

殷道亲亲,传弟;周道尊尊,传子。商朝17代产生了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数据可以反应出商超迭代更为频繁,而西周政局要更为稳定。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最核心的一项原则,这其实是对父死子继的进一步完善,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但自古以来,选择继承人这个事情都是君王心头的老大难。不管你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无论多么英明神武的皇帝们,在面临这件事情上都显得非常伤脑筋。

继承人的选择,对于君主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是一场权力的重新洗牌,不光只是确定一个继承者这么简单。为君者,称孤道寡,此时或许是最孤独的时刻,你身边的皇亲国戚、权臣太监都将会为了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暗自较劲,一个不小心就会血流成河,甚至于连自身都难保。

所以才有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继承制度,立嫡者亲:可以保证继位者的血统纯正;立长者明:年纪长些绝大对数会成熟一些,更加明事理。从两方面来考虑都不无道理,所以这一办法传承了几千年,不论家国皆以此为准。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记载到:“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这个故事阐述了赵简子选取继承人的故事,他给了长子伯鲁和幼子无恤一枚“训简”,应该是记录着几句名言的竹板。他交给两个儿子去学习,并要求好好学习上面的内容。原本以为是一场考前专项复习,却没想到赵简子相当的耐心,竟然过了三年才把考核的事情提起。伯鲁可能天生不太聪明,不但竹简并没有带在身上,居然一句都背不下来;小儿子无恤根据记载,不仅把父亲给的竹简上的内容记得清清楚楚,甚至于背完了之后还从袖子里掏出了那枚竹简。伯鲁这个时候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老弟居然把这个破竹简天天带在身上,最终无恤通过了这场为期三年的考验,成功继位。

赵简子立储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却并没有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而是通过一场考验来确定自己未来的继承人。嫡子继位和贤子继位,长子与爱子的继位,始终困扰着古代帝王,是一种无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许多有为的君主并不会墨守成规,死守着规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秦朝就从来没有按照这一原则选择继承人,二世还有子婴都不是嫡长子;西汉和东汉加起来共计有33位皇帝,而实际上能够得着嫡长子的只有5位,唐宋元明清也无处不见。

比较为人熟知有曹丕和曹植的储君之争,明成祖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到了康熙年代的“九龙夺嫡”,这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度也逐渐演化为立长或立贤,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在皇权帝位无上权威的诱惑下,违反规则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完全进入到了司马光所说的:“周礼分崩,是为战国。上古礼乐之世已逝矣。后世遂以智力争雄长。”

朱允炆和朱棣

这些权力更迭中储君不但要靠自身突出的能力,同时在幕后推动的利益集团也至关重要。从无恤来看,应该有高人在背后指点,要知道无恤的母亲可是妾室,又是被晋国所灭掉的翟国人之后,曾是赵简子府上的侍女,说实话还很有可能是赵简子一次酒后乱性的产物,所以无恤的地位从小就很低。有句话叫做:“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学会努力奔跑”,从小可能不太受人待见的他会成熟的比较早,与大哥相比受到一些冷落再寻常不过,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而是从小敏而好学,胆识过人,没有像其他兄弟一般的纨绔之气,或许正是因为优异的表现,受到了一众卿大夫的欣赏,才有人愿意为他指点迷津,作为一个潜力股来投资。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不管背后是否有人帮助,最终赢得这场储君争夺的是无恤,他认真学习,孝顺有加,将父亲的教诲谨记于心,才能够对竹简的内容重视,从而了然于胸。多种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他,刻苦努力,多年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成功摆脱了出身的不利因素,才终于获胜。试问一个这样优秀又孝顺的儿子,哪位父亲不会选为继承人呢?

后来他成为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赵襄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