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书法家想成名很简单:学会跟王羲之“作斗争”

书法家想成名很简单:学会跟王羲之“作斗争”

时间:2021-12-19 05:57:39

相关推荐

书法家想成名很简单:学会跟王羲之“作斗争”

想必许多人很怕参观书法展,因为常常连字都不认识,更不要说去欣赏了。小编倒是知道一个简单的“套路”,保准你分分钟学会如何欣赏那些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给朋友做个讲解什么的更是轻而易举!

褚遂良摹王羲之《兰亭序》局部,东晋原作,唐至北宋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书法史其实就是与王羲之的“千年斗争史”。

王羲之堪称“中国书法第一人”,他的字给人的印象是“潇洒”,仿佛信笔写来,收放自如。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种“潇洒”以严谨的规范为基础,不是一种随性的潇洒,而是一种非常讲究“章法”的潇洒。王羲之既没有呆板地遵循规则,也没有放浪地自由发挥,而是在两者间把握了微妙的平衡。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家大多直接受他的影响,影响方式就是临摹他的字啦。

当然,绝大多数人是无缘见到王羲之真迹的,临摹的对象自然是字帖。所以,崇尚以王羲之为首的魏晋以后书法家风格的书法流派被称为帖学。

进入元代,当朝第一书法家名叫赵孟頫(音俯)。他的风格明显受到王羲之影响,只不过多了些“刚毅”:

赵孟頫《行书七绝句诗》,元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最有名的三大书法家是“吴中三家”,包括文征明,王宠和大家非常熟悉的祝枝山。这三个人同样在王羲之风格的基础上掺入个人特色,比如文征明的字就多了几分“英俊”:

文徵明《行书五律诗》局部,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虽然王氏风格成了书坛主流,但只要有人树立“正统”,就总有人想做“奇葩”。

从宋代开始,不断有人想要摆脱帖学的束缚。到明代晚期就孕育出徐渭这朵奇葩来:

徐渭《行书七律诗》局部,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常被称作徐文长,想必许多人小时候读过他的机智小故事。徐渭的字明显在努力摆脱那种讲究章法的、适度的“潇洒”,甚至让你觉得有点古怪。但他在分解汉字结构的时候没有抛弃王羲之一派的做法,可以说,他是在用帖学的旧瓶装上自己的新酒。

一直到清代,真正的奇葩才找到了迥异于帖学的另一条道路:

邓石如《行草诗》,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作品完全让人联想不到“潇洒”两个字,似乎连“章法”也没有了,或者说至少没了王羲之那种章法。你会觉得这字写得很有力,很老练,很沧桑,很有年代感,仿佛刻在石头上一般——这就对了。

从清代中期开始,以邓石如为首的书法家不再把魏晋以来的字帖当成临摹对象,而是把目光转向汉晋碑刻,乃至上古青铜器的铭文。这一书法流派被称作碑学。

邓石如

碑学的学习对象不再是王羲之的行书、王献之的草书、颜真卿等人的楷书,而是秦代乃至上古的篆书、汉代的隶书和北朝的魏碑体。他们不仅书写篆隶之类的“古字”,而且将这种风格融入到楷行草当中去,收获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处在“碑学时代”。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慧成造像记》拓本,北魏碑刻,书体是著名的魏碑体

说句题外话,你也许没听说过邓石如,但他六世孙的大名几乎家喻户晓,那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帖学与碑学的发展与交锋可以看成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

面对王羲之这座高峰,一代又一代书法家都试图“模仿他”,又渴望“背叛他”,从东晋一直“斗争”到清代中期,终于彻彻底底“抛弃了他”,而时光已然过去1400个年头。

回过头来,不得不慨叹王先生的魅力竟然如此绵长。

文/博小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