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时间:2021-07-07 19:34:38

相关推荐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冯友兰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 B 】1-34

A.自然境界 B.天地境界

C.功利境界 D.道德境界

2.美学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年份是【 B 】1-22

A.1765年 B.1750年

C.1745年 D.1730年

3.审美情境产生于人生的【 C 】1-29

A.幸福状态 B.在场状态

C.自由状态 D.癫狂状态

4.清代画论家戴熙指出:“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生纸为能,失合古意矣。“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品结构中的【 D 】5-286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意象世界层 D.物质实在层

5.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D 】5-295

A.思想性 B.情感性

C.娱乐性 D.想象性

6.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 A 】5-278

A.康德 B.布洛

C.席勒 D.荣格

7.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新诗鼓励青年改造人生和社会,这反映了艺术的【 C 】5-301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8.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D 】2-94

A.精力的宣泄 B.情感的表现

C.生命的绵延 D.性欲的升华

9.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 C 】2-90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开放性 D.想象性

10.在决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首要的是【 B 】2-102

A.人的精神活动 B.劳动

C.人的日常生活 D.宗教

11.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 C 】3-143

A.色彩的艳丽 B.形状的奇特

C.感性形式的和谐 D.感性形式的整齐

12.在现代西方,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是【 A 】4-210

A.人本主义美学 B.经验主义美学

C.实证主义美学 D.理性主义美学

1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D 】4-237

A.对立关系 B.一致关系

C.互补关系 D.同构关系

14.艺术接受过程的三阶段是【 B 】6-337

A.看、想、悦 B.观、品、悟

C.感、悟、思 D.望、受、想

15.音乐是一种【 B 】6-325

A.空间艺术 B.时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时空艺术

16.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

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 C 】6-312

A.反映关系 B.模仿关系

C.感动关系 D.认识关系

17.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不断演变的,这使其在历史性中又具有了【 B 】3-128

A.民族性 B.当代性

C.世界性 D.模糊性

18.审美活动发生的标志是【 C 】2-104

A.美学思想的形成 B.艺术活动的发生

C.审美意识的产生 D.美学学科的确立

19.蔡元培倡导【 A 】7-369

A.“以美育代宗教” B.“以德育代宗教”

C.“以科学代宗教” D.“以艺术代宗教”

20.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以审美教育人的美学家是【 A 】7-348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席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艺术创造的源动力是【 AD 】6-315

A.艺术素质 B.艺术经验

C.艺术趣味 D.艺术天才

E.艺术理论

22.在审美经验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有【 AB 】4-235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E.触觉

23.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 ABC 】2-52

A.民族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主体性

E.自由性

24.对崇高理论做出直接贡献的西方美学家有【 ABE 】3-156

A.博克 B.康德

C.亚里士多德 D.荷加兹

E.黑格尔

25.决定美育内涵和性质的主要因素有【 BD 】7-359

A.教育者的主观目的

B.所使用的媒介手段

C.受教者的特殊要求

D.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

E.国家的教育方针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集体无意识说5-277

答:

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27.审美教育7-359/360

答: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8.审美活动无功利2-59

答: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9.兴6-317

答:

兴就是指艺术家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绪的变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提高审美趣味?2-55

答:

(1)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除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

(2)而审美理想的提高则不仅仅是一件审美活动自身的事情,审美理想在根本上是与主体的人生理想相统一的。

(3)因此,主体只有通过艰苦的人生实践切实地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31.简述艺术存在动态过程的三个环节。6-307

答:

(1)艺术创造

(2)艺术品

(3)艺术接受

32.简析审美关系的内涵。1-36/40

答:

(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归结起来,我们认为,所谓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33.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298/299

答: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

(1)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2)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3)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34.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7-355/356

答:

(1)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2)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实际上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它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就出几个艺术家来。如果我们不能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来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就最终会把审美教育视为一种技艺和手段而取消了它实际存在的独立地位。

(3)美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美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审美经验中的交感现象。4-238

答:

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在一般的经验活动中,感知本身也处于这样一种原初的状态,只是由于在这些活动中主体一般处于实用目的的支配之下,因而理智的因素迅速地参与进来.从而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统一状态,使它们处于分离和对立的关系之中。而在审美经验中则不同,感知活动所导致的主客统一状态始终得以保持,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审美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以往的美学理论由于看不到这一点,因而或者把审美感知当作是对于对象属性的客观反映,或者把审美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性的,其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把审美经验当作主客分离的认识活动。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处于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状态下的经验。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抒写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之间亲如知己、密不可分的忘我状态。

36.试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荒诞感的理解。3-189/190

答: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荒诞感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感受必定是孤独、恶心、烦、畏、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在悲情中存在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感到悲情,它只是让人欲悲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对荒诞的表现与感受,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忧虑、恐惧、迷茫甚至绝望,但在荒诞的形式下又隐隐透出了人类对自身的完整性、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潜在追求。荒诞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给予在荒诞中生存的人以反抗的勇气和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