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为什么与成人比 孩子更容易对玩偶表达思想?背后原因引父母深思

为什么与成人比 孩子更容易对玩偶表达思想?背后原因引父母深思

时间:2021-02-16 12:51:08

相关推荐

为什么与成人比 孩子更容易对玩偶表达思想?背后原因引父母深思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5分钟

最近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很多育儿思考:

题主问:为什么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更容易对一个木偶(或其他玩具)表达他或她的思想?

不知道各位父母是否观察过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否也如题主所述,有着这样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探讨,最后一点原因,足以让父母们深思:

一、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心理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分为4个认知发展阶段,分别是: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处在2-7岁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整个儿童期年龄段中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活动寄托在木偶、玩偶身上的。

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即皮亚杰提出的“泛灵论”:认为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及生命特征。

孩子会将经常陪伴在他身边的玩偶看做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伙伴,这一点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会得以体现。

我家维尼在2岁半-3岁左右,会把家里的娃娃摆成一排,对我说:妈妈,娃娃看宝宝吃饭、娃娃看宝宝睡觉……

她是将这些玩具看做和妈妈一样有生命的,甚至还会觉得哪个娃娃“看”得不够专注不够认真仔细。

甚至很多孩子还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幻想伙伴”。

下图就是一位爸爸给我的留言,孩子出现幻想伙伴让他摸不着头疼脑的故事:

孩子的这个伙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在孩子的描述中活灵活现,甚至孩子会和“它”有对话,有生活情节上的交流,孩子还会将自己犯的错误“甩锅”给自己的幻想伙伴。

我的朋友欢喜妈妈就曾经讲述过欢喜宝宝的类似例子,欢喜有个幻想伙伴名为“小勾娃”(音译),她经常会和“小勾娃”对话,向“小勾娃”倾诉自己的想法、过家家、演绎在幼儿园中的游戏环节,也会在自己犯错误而受到妈妈批评的时候,将这个责任甩到“小勾娃”的身上,对妈妈说是“小勾娃”做的。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的现象,而并非怪力乱神或精神方面的问题。

耶鲁大学专家曾指出:能幻想出朋友的孩子们更富有想象力,有更丰富、全面的词汇能力,并且能更好地自娱自乐。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巧妙地利用“泛灵论”能够让孩子更加信服。

例如:一个表现欲望很强的孩子,在无理取闹哭闹的时候,可以拿他最喜欢的玩偶过来,告诉孩子:你看,你的小海马在看着你呢,他可是一直以你为榜样的哦!

这个表现欲望强的孩子会立刻收敛他的无理取闹,示范给海马自己好的行为。

又或者,我曾经用女儿最喜欢的《汪汪队》里的人物来管孩子,她很乐于用这种方式来接受我的建议。

二、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于成年人

基于孩子在特殊年龄段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他的想象力相比较于成年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可以说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是孩子整个人生中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

这一点在孩子通过想象绘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美国心理学家CathyA.Malchiodi 在《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曾经阐述过,年龄会影响儿童想象力的表现,大孩子和青少年更喜欢临摹和观察,而年幼的孩子更具有自发性。

推荐父母与孩子亲子共读绘本《欧莉安和她的影子》,我们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以故事中的欧莉安为代表)会将无生命的玩偶看成是有生命的伙伴,甚至会从自己的影子中想象出他和伙伴经历了怎样的冒险。

而这些都是成年人做不到的,在大多数成年人看来,玩偶就是玩偶,影子就是影子,受各种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很难做出丰富的迁移训练。

三、不舒服的亲子沟通让孩子更愿意和无声的玩偶交流

若孩子跟父母交流沟通相比较之下,更愿意和无生命的玩偶沟通的话,那么也要考虑是否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冷漠、疏忽于陪伴与关注,让孩子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日夜陪伴自己的玩偶身上。

加之以上两点孩子所处的年龄认知阶段特点,他们将玩偶看成是一种依赖。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亲子交流,根本谈不上是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命令、像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一样下达某一项指令。

举个例子,我是个急性子,在告诉女儿快点穿衣快点吃饭的时候,总是会变得无比焦急。

而女儿总是希望通过语言来和我交流她遇到的一些困难,每每此刻我会下意识地打断她说的话,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下意识行为对于她的伤害。

女儿会急哭,然后大声说:妈妈,请你不要打断我的话!

其实女儿的这句话也是在表达很多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甚至觉得一个小孩哪里能来那么多的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最基本的倾听,相反,当他和玩偶玩的时候,玩偶可以默不作声地听完他所有的话。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个孩子,您更喜欢被父母打断或驳斥,还是更喜欢被玩偶倾听呢?

玩偶对于孩子的作用,就像是成年人的树洞了。

也正因如此,做一个小嘴巴大耳朵的聪明父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积极共情,才能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