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怕的不是变成甲虫 而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与社会的异化

最怕的不是变成甲虫 而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与社会的异化

时间:2019-08-05 17:03:52

相关推荐

最怕的不是变成甲虫 而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与社会的异化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研究20世纪现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个作家。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并不算太多,然而这已经足以让他在文坛有立足之地。虽然他的作品往往结合当时的历史,然而,我们现代人在读到他的文章时,也常常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正如一位诗人评论为什么人们会热爱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变形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

《变形记》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推销员格里格尔一觉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为家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改变,无疑给家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起初,家人看在他多年来为家庭贡献的份上,看在亲情的份上,他们愿意尽可能地帮助格里格尔。可是慢慢地,家人还是无法忍受他。因为他不只不能给家庭带来收益,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反而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他把母亲吓得晕了过去;他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沾满了他的足迹,他把家里弄得很脏;他无法工作增加收入,家庭经济条件每况愈下;父母把当做仇敌一样对待,父亲甚至想杀了他。

格里格尔一直都想把对给家人的带来的困扰降到最低限度,可后来他发现,他的存在对家人来说是一种负担,最终他决定绝食而死。但在他死后,他的家人却高兴地去郊游了。他的死对他的父母和妹妹而言,是一种解脱。

《变形记》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19,那时正值“一战”期间。在动荡不安、水生火热的年代,西方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迫,他们对以往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他们不知道在不安和绝望中如何寻找出口。

而卡夫卡,正是通过将人,变成“甲虫”这一“变形法”的写作手法,用甲虫的视角和人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

而《变形记》中,变形成甲虫后的格里格尔,所表现出的恐惧、不安、茫然、无助、焦虑、孤独,不知该如何开始“新”生活,正是那个年代西方人的精神面貌。

为什么说“甲虫”是卡夫卡妙用的意象?

不知你在读这篇文章时,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卡夫卡为什么没有格里格尔变成一只蚂蚁、毛毛虫,或是其他动物,而偏偏让他变形成了一只甲虫呢?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卡夫卡笔下的格里格尔是个怎样的人物设定。格里格尔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每天东奔西波,天天出差。可是父母欠了很多债,他还想赚钱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因为妹妹喜欢拉小提琴。

这样的格里格尔,就跟他变形后的甲虫一样——甲虫的腿又细又小,却要撑起庞大的身躯。就像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却担负着整个家庭,就算撑下去很难,也不得不走下去。

甲虫在人类的眼中也并不讨喜,在《变形记》中,甚至有人称呼格里格尔为“屎壳郎”,它不仅被人厌恶,还可以任意被人对待。而文中的格里格尔在变成甲虫后,所有人都可以粗暴地对待他,因为他们有力量也有立场,父亲想杀死他,母亲和妹妹也越来越嫌弃他,后来家里请的仆人总是打骂他。

格里格尔亦是如此。他是父母的好儿子,妹妹的好哥哥,老板的好员工,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平庸甚至软弱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在每时每刻都不曾怨恨过家人对他的刻薄,他连最后离开这个世界都是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

格里格尔是一个“人”,但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他又何尝不是那只他变形后的“甲虫”。所以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将人变形为“甲虫”,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极妙的意象。

从《变形记》中看十九世纪西方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现象

说到“异化”,可能我们马上联想到的是影视剧里面,人变成了僵尸,或是妖怪,以及像卡夫卡这篇《变形记》里面的,人异化成了一只甲虫。然而最可怕的,可能不是这种表面的异化,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才是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最想表达的。

“异化”,最开始是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它源自于哲学家黑格尔。所谓异化,人这个创造者(主体),与人所创造出来的创造物(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位置颠倒错乱了。被创造出来的事物,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还反过来奴役、支配人。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本来供人们使用、支配、享受的东西,却反过来成了人的主人。

人与社会的异化

因为卡夫卡写作《变形记》的社会背景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人在工业文明发展的浪潮中,感受着物质带来的各种便利,物质主义成为人们奉行的追求理念。然而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更加剧了贫富分化。

在这波大浪潮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像格里格尔一样,拿着微薄的薪资,像陀螺似地工作个不停,然而老板只想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价值,所以他们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大环境下,这是大部分人普遍的生存现状,人只能变得像机器一样越来越机械、麻木。这就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变形记》中,虽然格里格尔一直在为家庭做着贡献,可一旦他不能再继续工作,赚钱养家后,他在家里的地位、家人对他的态度瞬间天差地别。他不再是父母的儿子、妹妹的哥,亲人之间亲情荡然无存,他在他们眼中甚至不能算一个人。

父亲在打变形后格里格尔

所以,从格里格尔一家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人与之间的关系也是虚伪、金钱化的。

然而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不仅仅存在于十九世纪,在如今的现实社会中,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那些杀死自己患有残疾的孩子的家庭、那些将每出生的每一个女婴卖给别人换钱的父母……这并不是个案。所以,尽管卡夫卡的《变形记》是100年前的作品,但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变形记》中所隐含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表现: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读起来让人觉得压抑,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怪异而荒诞,甚至扭曲。其实他这样的写作风格,和他的家庭,更确切地来说,和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

卡夫卡出身于奥地利一个犹太家庭,父亲从小对他非常专制、粗暴,这对卡夫卡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逐渐长大后的他,成了一个孤僻、懦弱、不自信的人。他把对父亲的反抗写在一封很长的信里,然而这封信始终没有寄出。

卡夫卡

关于《变形记》,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也可以把这篇作品看成是卡夫卡对专制父亲的一场潜意识的还击。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所创始的“精神分析学”的基石。潜意识,又叫无意识。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写作的动机,就是因为作家内心深处的某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诉诸于潜意识的结果。

有趣的是,卡夫卡和弗洛伊德都是出身于奥地利的犹太人,而且,卡夫卡还跟随弗洛伊德研究过精神分析。但不管卡夫卡在写《变形记》的过程中,有没有被弗洛伊德的思想所影响,有没有在无意中把“潜意识”的精神分析知识运用到其中,我们都可以从作品中看出,卡夫卡的父亲对他性格塑造所产生的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变形记》也可以看成是,长期在父亲专制影响下,卡夫卡潜意识里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变形记》有什么现实意义:

1、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卡夫卡的父亲专制而冷酷,造就了卡夫卡一生孤独、终身未娶。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武志红曾说: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信而独立的人。

2、关怀家人、关怀他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漠、疏离,连家庭之间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无数人也像格里格尔一样,成了一个负载着很多重担,却没有感情出口的负重者。为了打破这一现象,家人之间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沟通,或是一同散步、旅行,这样才能在繁忙、孤独之中,获得短暂的欢愉,给无聊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

除此之外,人有时候也应当主动地迈出第一步,去试着了解他人、关怀他人。因为就像电影《绿皮书》中传达的,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这样,在快节奏的文明进程中,人们才能成为主动掌握一切的主体,而不是被奴役被支配的客体。

荒诞的不是人变成甲虫,而是现实有时本就荒诞。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破这种荒诞,打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壁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