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孩子沉迷于游戏?别急!教你巧用游戏中的“套路” 让他爱上学习

孩子沉迷于游戏?别急!教你巧用游戏中的“套路” 让他爱上学习

时间:2018-08-19 06:29:14

相关推荐

孩子沉迷于游戏?别急!教你巧用游戏中的“套路” 让他爱上学习

【导读:】

又是一年暑假到来时......

堪称史上最短学习季,好不容易盼到开学了,才上课不到两个月,这不,熊孩子的暑假又到了,这个暑假期间,你的孩子的暑假计划是什么呢?

完成暑假作业?参加夏令营?报读补习班?回农村老家?不管孩子的计划是什么,但始终无法完全避免不玩游戏。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很多孩子都是沉迷于游戏里而不能自拔,从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反对导致孩子跳楼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那么,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就是洪水猛兽吗,真的就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其实,看问题也不能仅仅看到一方面,游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只要善于把握,学会合理有效的从孩子玩游戏中的“套路”,也是可以让孩子爱上学习的。

对于游戏这个“罪魁祸首”,孩子爱到难以自拔,家长则恨到难以言表。

为什么孩子对学习没兴趣?

一旦玩游戏就立即进入忘我状态?

游戏到底使了哪些花招?

...

曾经有一位网络游戏设计者爸爸说:

“其实在游戏中如何引导玩家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在游戏中如何引导玩家是存在一定的“套路”的,那么我们是否有办法也有效的运用游戏中的“套路“,来应用于孩子的学习上,让孩子像爱游戏一样也爱上学习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吧:

如何正确看待游戏?

孩子玩游戏时状态,是什么样的?

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一刻也不离开,即使你进屋也不抬眼看下,喝水、上厕所等小动作从来没有能憋就憋,实在憋不住了,才飞速的跑去顷刻就解决了。

而写作业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呢?

写两字,喝口水,再憋出仨字,东瞅瞅西望望,一会又要去趟厕所,一会又要把握下文具盒,不知神游何处去……

此情此景,老母亲看了真是急得吐血:

为什么孩子爱玩游戏,一写作业就磨蹭、萎靡不振?

所以,只要一谈到游戏,很多家长那是咬牙切齿,深恶而痛绝,发誓再也不让孩子碰游戏。

但从孩子的发展心理学来说,完全禁止玩游戏是不现实的!如果从不让孩子玩游戏,当孩子偶然接触后,反而更容易成瘾!影响就会更深。

选择合适的游戏让孩子体验,用它来合理有效的帮助孩子放松,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前提还是要注意,合理控制游戏的时间和频率。

还有一点,你有想过吗?

游戏之所以能让如此多的孩子痴迷、废寝忘食,这正说明游戏中的某些环节,孩子很吃这一套的。

其实,仔细探究每一款游戏背后的设计,都是一群智商超群的人,他们都是为了很好的迎合玩家的心理而“呕心沥血”的设计出来的,很多成年人都是欲罢不能,更何况是孩子呢,能不“上套”吗?

于是,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模式,换个思路,有效的把游戏利用起来,抓住其中那些让人无法自拔的套路,并运用到学习中,说不定,孩子也会对学习上瘾!

游戏中的激励:强化

我有个朋友家的儿子今年13岁,他喜欢玩王者荣耀,其实就是为了每天去登录时领取平台发放的一些小礼物,但当礼物领完后,心想既然游戏都已经打开了,那就刚好顺便再玩几把吧……

大部分的游戏,其实都会有这样的设置:

玩家只要每天一打开游戏,登录就能领取奖品,而且还伴随着炫酷十足的音效和特效。

如果玩家再连续登录7天,到时还会有更加神秘的大礼包相送,或者还会累积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后,还可以兑换礼品或武器装备。

就这么简单的一项设计操作,这可称得上是致命的一击了,慢慢的孩子就对这些诱惑形成了一种习惯了,当孩子玩游戏成了习惯之后,游戏设计者初衷——让孩子上瘾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何运用在学习中:】

千万别小瞧游戏中的这个小细节,其实它正是运用到了“杀伤性极强”的心理学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

简单来说,就是我想让你做出我所期望的行为,就必须在你正确的行为后,给到相应的一些奖励,这样,期望之行为才会再次出现。而在这样多次奖励之后,这种行为就慢慢的成了习惯,一旦固定了下来,这就是强化。

这样一个环节,或许你就可以合理的利用起来,应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

孩子每完成一天的阅读量,就给孩子一个相应的奖励,之后若能保持每天坚持,当连续一周左右,就再给孩子一个更大的奖励……

可能有的家长就要问了,那奖励什么才恰当呢?

答案就是:有限的使用权。

奖励的意义,就在于满足一个短时的一种需求,但过去就没了,而下一个需求又近在眼前。所以你可以奖励孩子比如玩1小时的手机、看2集动画片的权利等。

目标→完成→奖励→下一目标→完成→奖励……

这样不断强化,积极反馈,一旦他积极的进入了这样一个循环体系,那么成绩变好只是一个结果。

游戏中的满足:需求层次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呢?

那是因为通过玩游戏,满足了孩子某方面的需求。

游戏设计师可是站在“研究人性”的高度上,让你家孩子玩游戏上瘾!这就是为什么,不仅孩子会玩游戏上瘾,就连很多的成年人也容易上瘾的真正原因!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下面我们来深层次的探究下,这些游戏设计师们是如何利用游戏里的各环节设置,以此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最终上瘾的程度的呢?

我们都知道在心理学界有一位大咖——马斯洛,他曾提出的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有助我们来理解:

第一阶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而这两个需求只能在现实世界里满足,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满足到孩子。然而游戏给孩子满足的需求,从来不是这两个。

第二阶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只要你仔细研究孩子玩游戏的原因是否有这样的同感呢:

孩子玩游戏,有没有因为是,孩子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在玩,所以你的孩子也就随其自然的开玩了?

现在的大部分的网络游戏,几乎都设置有线上边玩边聊天、点赞、送爱心的功能,朋友是网友,网友是朋友,队友是同学。

正是因为这个理儿,所以游戏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所以就轻易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

要是你家孩子,刚好在游戏中还打得不错,排名及等级都比较高,而且下面还有一堆的“小徒弟”们天天喊着求带,这就恰恰正是满足了孩子那种被尊重的需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孩子还比较小,这些需求不可能得到比较明显的充分满足,所以,对于玩游戏来说,他能不在这种虚拟世界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吗?

【如何运用在学习中:】

暑假期间,孩子孤零零在家,没了学校那种集中一起学习的氛围,难免就会出现天天懒洋洋,你不催他就不动笔写作业的现象。

那么应该怎样调动孩子暑假在家学习的积极性呢?

前阵子,河北邯郸一个五年级学生,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用妈妈的手机通过直播的方式给同学讲题。

母亲马女士说:“孩子正读五年级,每周能给同学讲题三四次,这正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其实我们也可以进行效仿,比如让孩子和同学规定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起直播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题目,相互当对方的小老师,谁当小老师的次数多,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用这样的方式当孩子的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或许就是他和游戏成瘾说拜拜的时刻了,至少可以有效的让他淡化在游戏中的那种需求感。

第三阶梯: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能满足的最高需求,最终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与价值等。

在游戏中,每升一级、打败一个怪兽、战胜对手,使之甘拜下风,孩子都会产生短暂而强烈的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然而这种感觉却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得到的。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也能体会到这样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相信TA也就不会再沉迷于游戏了。

所以,如何有效的帮助孩子找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活动,替代游戏,也许是我们作为家长,自我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游戏中的关卡:重新再来

在游戏中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打不过的关卡,可以暂时保存起来,下次开局时重新再来攻打。

同时在游戏中,没有了严厉的老师和爸妈的监视,这一关过不了的,我还可以进行私下的偷偷练习,而伙伴们在游戏中所看到的,只是我辉煌的成功时刻。

而孩子的学习,在校有老师教着,在家里有爸妈盯着,仿佛把一切都是置视于聚光灯之下,学习上任何的失败或不懂都会一览无余,而且还极有可能被放大。

【如何运用在学习中:】

作为父母,我们仔细回想下,当在面对孩子的失败时,我们做过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我不是刚教过你吗?”“怎么这么粗心,6都能移错成0!”“考得这么差!你看看小明,比你强多了!”

......

如果说孩子总是听到诸如这样话,也难怪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对学习提不上劲儿了。

而在游戏中的重新再来,就会给孩子形成这样的信念:“我现在打不过,并不代表我再私下好好的练习以后也打不过。”

在现实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合理有效的引导孩子把每一次的考试,都当成是游戏中的关卡,这次考不好,没关系,再通过努力复盘学习,下次就会考得更好。

善于把每一次的考试当成孩子的一次次升级打怪,并配合你的适当奖励和强化,相信孩子学习的动力会变得更强。

【小结:】

游戏具有两面性,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善于合理有效的利用好游戏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正确引导孩子在游戏中的深层次需求,应用于孩子的学习中,相应孩子也会像迷恋游戏一样专注于学习。

{我是《精彩源于创造》一位三个男孩的妈妈,也是一个重组家庭,在企业任职高层管理,很善于把在企业20多年的综合职场管理经验应用于家庭育儿,让孩子赢在终点线,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经验,欢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探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