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欢学园”里的特色课程大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欢学园”里的特色课程大餐

时间:2023-01-28 08:16:29

相关推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欢学园”里的特色课程大餐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丰台区在改革进程中,紧紧围绕推进公平和提升质量这条主线,多措并举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合作办学就是其中的有力一招,目前共引进合作办学学校24所。通过名校办分校、高校办附中附小、科研机构支持中小学发展等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激发区域内学校办学活力,努力让每位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今天,请和小编一起走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共同感受这所学校所取得的办学成果吧!

和许许多多普通小学一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是一所地处普通居民小区的学校。从建校之初家长的质疑、教师的迷茫、事务的忙乱,到今天家长的追捧、教师的激情、秩序的自觉,短短五年多的时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业已成为区域优质校新锐。

教科院实验小学一直在打造“欢学园”这一教育品牌,让校园成为欢乐学习的学园,让校树——合欢树与“欢宝”们共同成长。“欢学园”的教育力求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并体验自己的童年生活,积累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会使用适切工具的能力,为其幸福人生掀开第一篇章。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让“有动力、有能力、有方法”成为围绕在“欢学园”孩子身边的主旋律。

五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京城最具幸福感小学、最具创新力小学、丰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质学校、丰台区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校、丰台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丰台区足球特色学校……师生代表作客北京电视台“非常向上”栏目,讲述“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欢之声”合唱团走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里是学园,更是乐园。一所富含儿童特质的学校,一所儿童站在中央的学校,一所老百姓满意的精品学校正在崛起!

创建“学科+”课程 各种能力的高级应用与发展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北京市出台了《学科改进意见》,七月出台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方案。教科院实验小学在基教研中心和课程中心的引领下,将各文件上下贯通,左右相连,选准“学科+”课程为切入点,推进新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

“学科+”课程是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学科实践(活化)、学科拓展(深化)、学科间融合(立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各学科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学科+”,有机地融合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相关学科、相关资源等等,所谓的“+”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丰富的乘法,体现的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

“学科+”课程更加强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不脱离学科知识,不盲目地凭空拓展、实践与融合;更加强调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它不是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而强调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有挑战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完成教学;更加强调它不是知识的接纳过程而是知识的运用和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叶文化”为例,学生怎样在实践活动中,有实际获得感,收获学习的乐趣呢?在“寻找两片相同的叶子”活动中,学生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悟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懂得了我要做独特的我。在“叶创意”活动中,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面叶画、诗配画、立体叶作品、十二生肖拼盘、叶风铃等等创意作品及创意故事,内容丰富,激活思维,学生乐在创意中。学生总结出了创意的基本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换一换等等。

四年级“地铁里的新发现”主题实践活动中,当学生走进宋家庄地铁,了解到地铁线路数量的变化,提出了为什么近十年地铁线路的数量增加快?学生搜集大量资料,制作出了地铁线路发展的时间轴,对应着北京的变化,发现了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学生在“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收集资料——研究问题——发表成果”的探究过程中,应用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彰显了个性。

引入STEAM课程 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的提升

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STAEM 教育倡导在真实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这种更加综合的学习将是培养学生这些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科院实验小学与美国教育联合会在STAEM领域开展了长达3年的合作,精心打造了学校STAEM跨学科的课程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到STEAM,人们总会想到3D打印、机器人、VR等高大上的信息技术,这些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撑。如何才能让STEAM走下神坛,让学生迈过这道门槛,从而在跨学科的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呢?基于此种思考提出了“给我一块木板,还你一个世界”的课程开发思路,让最为普通的材料为孩子们的创造、创新服务。而且从本质上说,STEAM课程中材料的选择就非常有创造空间,STEAM教育也可以低成本、低能耗地开展。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愈发感到了STEAM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匹配。基于“团队支持型发展”的“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STEAM课程实施的统领,孩子们基于团队进行团队思考、团队设计、团队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孩子承担任务、贡献智慧,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基于自身的成长。“懂规划、用工具、会学习、善沟通、有动力、有能力、有方法”是教科院实验学校联盟的学生培养目标,教科院实验小学的STEAM课程不正是在培养学生这些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吗?

STEAM团队的教师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STEAM不仅仅是提倡学习这五个学科知识,更提倡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强调基于学科实践的设计原则,强调基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与美国教育联合会进行合作开发的过程中,教科院实验小学坚持“课程引进+本土化+自主开发”的模式,常态业研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美国教师课程示范与教师研课相结合。同时,通过梳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将STEM教育与现行科学课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接,更多启发学生,让科学课走向生活,让学生能够在STEM课程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新的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针对18个概念挖掘相应课程形成了教科院实验小学的STAEM课程体系。教科院实验小学的STEAM课程目前涵盖了我国小学全年级的科学学科教学,按照难度和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了拆分和整合,比零散的STEM课程更加整体化和全面化。

目前,学校已经开发出了每个年级4个主题的学习内容,形成了STEAM课程四位一体资源库,包括《通用课程设计》、《教师课程设计》、《课程配套资源(包括PPT、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学生学习手册》。

孩子们毫不掩饰他们对STEAM课程的喜爱,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碰撞着、设计着、改进着……

由于经过本土化的STEAM课程对于课程授予方式的创新以及课堂使用物料的简便性,留给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个性化,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主题、内容、资料加以综合,课堂语言也会同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易于学生接纳。投石车活动中使用一次性木块、皮筋、瓶盖就完成了简单的工程设计,达到了“给我一块木板,还你一个世界”的初衷。

在课程执行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性教学和分层实际教学,在多个班级进行实际的课堂和课程预演以及效果检验。无论是从学生的兴趣、思维外化还是知识点落实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后期的反复打磨和再实验,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具有了优良的实战性。

开设思考力课程 借助游戏让思维飞翔

教育的核心是教人如何做人,是增长智慧而非获取知识;思考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思考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是缺少学习兴趣,欠缺创新能力,这肯定与课程、教学有关系,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

教科院实验小学课程体系中增加思维品质专项培养课程,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元认知思维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完善学校绽放课程体系,实现高质量学习、打造“高思、高质”有效课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麦博思考力课程为学校将抽象的思维过程物化表达,形成了“麦博十大思考法则”“八大思考策略”,通过思维游戏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会以游戏为介质,模拟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由此教会学生各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游戏中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思维过程,意识到思维过程、行动以及解决问题时所处的形势,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围绕“酷拉米”这个游戏,学生将在游戏中感到“智慧树”法则。

思考力课程使“有意思”和“有意义”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了思考力的自然提升。

“有意思”来源于孩子们爱玩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自主实践,每人都有体验,学生特喜欢。这样的课堂与以往的数学课不一样,没有固定的知识性目标,没有复杂的解题过程,就是玩中悟。比输赢,有挑战,学生感兴趣。双人对弈,孩子们动脑动手、斗智斗勇,抢占地盘,乐此不疲,玩了一盘还想玩一盘。

思考力课程让游戏变得“有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感受着游戏的规则意识,在探寻“赢”的诀窍的过程中感悟着游戏的策略意识,在畅玩过程中提升了合作精神,在创新游戏过程中感受着课程无边界以及生活应用的魅力。

在麦博思考力课上学校能够发现孩子们眼神明亮,参与度高,充满兴趣,思维活跃,在游戏状态下明显比平时上课时精神更专注。兴趣正在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性学习的基础。可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参与和思考的内动力。在兴趣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在生成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学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路径。游戏是让儿童保持关注力的有效手段。

“体育游戏+” 课程跨学科课程的精彩体验

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尽所能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因此教师们在选择教育活动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权利以及能力,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保证孩子们在学校受到真正的教育。

正是由于孩子们喜欢体育游戏,喜欢每一天来到学校都能在操场上奔跑、游戏,所以在学生原有体育游戏兴趣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路径,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使他们在“体育游戏+”跨学科课程中运用各种学科技能完成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学校“整体育人”的目标。

“体育游戏+”跨学科课程从体育、数学、美术、语文四个方面入手,通过经典体育游戏调查、学生原创体育游戏、班级研究体育项目、体育教师推荐游戏、国外好玩游戏五大主题内容的研究,依据教师、家长、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梳理出“体育游戏+”跨学科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形成,以此完成对课题的论证。

每一个阶段都围绕课程目标不断推进,各个阶段相互联系,每一个主题都是为中心目标服务,同时又能够单独为一体,各个主题之间横向都是围绕着体育游戏而设计。

“体育游戏+”跨学科课程主要从体育游戏入手,分为五个主题:其中有三个主题课程是跨学科课程,包括体育游戏创编、班级体育研究项目和经典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跨学科课程,在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多学科文化知识的联系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表现参与到学校的小社会中。特别是在课程学习中,以体育知识和技能联动了数学统计知识与技能、语文非连续文本写作技能、说明文的写作技能、美术构图技能、美术绘画技能等进行了比较综合地运用。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承、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都得到了很好地反映。在体育游戏创编过程中,小团队间的争执、交流、合作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真实的表现,使学生了在学习和游戏中如何沟通、如何参与、怎样尊重别人。

“体育游戏+”嘉年华活动上孩子们畅玩这自己原创的游戏,推荐着国内外经典的游戏,介绍着自己绘制的体育游戏绘本……在整体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实现了从单一技能发展,到运用不同学科技能完成一项任务的一个过程,从社会责任感、团队交往、身体练习到艺术熏陶、语文素养的提升、数学技能的掌握上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是对学生“完整的人”的一种培养。

来源:丰台教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