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生活有盼头 日子有奔头——天水市秦州区齐寿镇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生活有盼头 日子有奔头——天水市秦州区齐寿镇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时间:2020-06-21 18:53:59

相关推荐

生活有盼头 日子有奔头——天水市秦州区齐寿镇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生活有盼头 日子有奔头

——天水市秦州区齐寿镇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

盛夏时节,行走在风景秀美的齐寿镇,但见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蔬菜大棚里一株株辣椒长势正旺,农家院落里一只只蜜蜂忙着酿造蜂蜜……

脱贫攻坚为这个地处秦州区东南部的乡镇注入了新活力,过去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群众,或通过就近就业走向致富路,或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摘掉穷帽。近年来,齐寿镇以打造“特色产业强镇、文化旅游活镇、生态宜居美镇”为目标,从建档立卡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事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一种幸福 叫“家门口就业”

记者来到齐寿镇松李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但见大棚内各类蔬菜青翠欲滴,在基地打工的当地村民正忙着给蔬菜除草洒水,一派繁忙景象。

在齐寿镇松李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打工的村民张润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摄)

“现在是蔬菜采摘旺季,大棚里用工量很大。”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杨彦国指着绿油油的西兰花告诉记者。

张润梅是松李村村民,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老伴长年患病,无法下地干活,家里的生活重担落在张润梅一个人的身上,这种生活压力,一度让张润梅喘不过气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润梅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干农活没有以前利索了。两口子生活本来就不宽裕,要是干不了农活,日子该怎么过下去?担忧一直盘旋在张润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为改变外供蔬菜价格高、品种单一的局面,,齐寿镇决定在松李村规划实施蔬菜大棚建设,为松李村及周边群众打造一项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一听说这个消息,可把张润梅高兴坏了。“我在心里盘算着,要是村里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成了,我就去基地打工。”张润梅说,挣多挣少不说,至少自己有工作。

作为松李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的首批工作人员,从5月份开始,张润梅就一直在这里打工。“已经在基地干了两年多了,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比在家种地强多了。”张润梅笑着说,现在家里的土地大多都流转出去了,剩下家门口没有流转的,种点土豆菜籽,自给自足,就像自家的“菜园子”一样。

从地里中解放出来的张润梅,一边照顾老伴,一边在基地打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老伴的病情已有所好转,日子过得比以前轻松多了。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齐寿镇把稳就业作为扶贫的关键举措,建立就业扶贫基地,积极引导、帮助贫困群众进入扶贫基地工作,越来越多像张润梅这样的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有一种安心 叫“住上新房子”

盛夏的早晨,天亮的格外早,贫困户王安昌早早地就起了床,吃完早餐,收拾好屋子,还不到八时半,他便带着工具箱出门上班了。

每天早上八时一刻出门,五时半之后回家,已经成了王安昌现在的作息规律。说起自己的生活变化,王安昌难掩喜悦,他告诉记者,自从享受异地搬迁政策,搬到九源新村之后,自己便过上了上班族生活。

王安昌口中的“九源新村”是齐寿镇九源村异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新村总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配套道路、排洪渠、污水处理厂、路灯等基础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完全小学、建设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贫困户已搬迁入住。

齐寿镇九源村异地扶贫搬迁地“九源新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摄)

迎着晨曦,记者来到九源新村,只见6层的浅黄色楼房整齐排列,楼与楼之间的道路宽敞整洁,道路两边栽种的花草树木绿意盎然。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花一万元住上了98平方米的新楼房,过上了上班族的好日子。”身着工作服的王安昌激动地说,以前一家人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遇到下雨刮风天气,感觉墙壁都在摇晃。

王安昌因为多年病痛缠身,加上孩子小,还要读书,一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现在王安昌不仅住进了新楼房,还成了村里公益性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维护小区的健身器材等。

“自从搬进九源新村后,我的心里踏实多了,除了在公益性岗位干活外,我又参加了技能培训,成了一名电工,努力赚钱,让我们的小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王安昌笑着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改穷貌、拔穷根”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齐寿镇扎实推进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在九源、廖集、肖崖、黑沟村四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建设住房452套,计划搬迁群众452户21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10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有一种力量 叫“齐心协力”

走进齐寿镇曹集村,白墙黛瓦的村阵地,独具风格的文化长廊,让人耳目一新。

提起曹集村的变化,最有发言权的便是村支书曹安义。他指着村委会门前新建的村文化活动阵地说,以前这里是蚊蝇乱飞、臭气扑鼻的荒滩,不像现在这么干净整洁,环境宜人。

谈起村里的变化,曹安义感慨地说,这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村民们的团结一心。

齐寿镇曹集村村阵地一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摄)

“以前,曹集村是镇里有名的上访村,既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发展后劲足的特色产业。” 曹安义说,邻里之间总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

如何才能把这么一个软弱涣散的“烂摊子”,改造成凝心聚力的文明村,成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曹集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稳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全村村容村貌得到改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针对一些村民的懒散病,我们村里还会利用每年春节文化活动时间,开展一次好儿媳、好婆婆的评选活动。”曹安义说,村民们都积极参与,生怕自己评不上,脸上挂不住。

王爱兰和杨爱兰是曹集村村民,也是妯娌,公公因病卧床三年。两个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洗漱,相互之间配合默契,从未因照顾公公发生口角,因此被村民评为了好媳妇。在她们二人的感召下,村民们照顾家庭,团结邻里,乡风越来越好。

“文明乡风的形成需要党员干部的正确引领,更需要群众紧密配合,只有党员和群众齐心协力共建乡风文明,才能让农村环境美、乡风美、生活更美。”齐寿镇党委书记常乐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