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大家都知道《菜根谭》的伟大 却不知洪应明的辛酸

大家都知道《菜根谭》的伟大 却不知洪应明的辛酸

时间:2021-04-02 12:53:20

相关推荐

大家都知道《菜根谭》的伟大 却不知洪应明的辛酸

文丨大哥(天天向尚)

宋代儒者汪信民曾言:“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

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一个人只要就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这是经历困难之后的豁达与通透。洪应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说起,洪应明,大家只会记得他写《菜根谭》的伟大。其实,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甚至被一文钱逼得没路可走呢!在这时候还能把持节操和品格,坚守理念,甘于淡泊,才是真正的伟大的人。

洪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社会进入后期,这段时期,明政府统治力下降,腐败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思想活跃,言论趋向自由,社会价值观开始转向开放奢侈和淫逸。这对年轻时期的洪应明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年轻的洪应明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科举入世是他当时的追求。虽然在古代的那种逢进必考看起来很古板,但是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他们能够和官宦人家的孩子进行相争的唯一办法。哪一个有志青年不想凭借才华成为那万众瞩目的翘楚?

“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冯梦祯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也这样谈到洪应明。短短平平的几个字概括了洪应明不凡的一生。

月朗星稀下的洪应明正在挑灯夜读,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准备科举考试了。前两次的无功而返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而是更加激发了他的决心。考取功名是他幼时的梦想。他暗暗心想,怎能让自己所受的困难无处安放?

入朝为官,建功立业仿佛并不是洪应明最终的归属。洪应明多次科举考试都未能中榜,他的信心也已经被消磨殆尽,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尽头。科举已经变成了当时党争的牺牲品。纵然是自己考取了功名,自己又能否在权力的游戏中获得一点筹码呢?

“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才见真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这样说。

不破不立。他终于放弃了自己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禄,洪应明来到南京秦淮河,在此归心事仙佛。此时的他才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属。这仿佛就像是破茧成蝶一般,痛苦而又美丽。

洪应明住的地方,土质很差,农民种的蔬菜长得也不怎么旺,收成很差,生活很苦。农民将自已种的蔬菜拿到集市场上去卖,菜根苦涩又压称,买的人一般会去掉菜根,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就更低了。洪应明当时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想将菜根取走,但又不愿亏欠人家什么,就出一点钱将菜根买走。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

洪应明有一个好朋友叫于孔兼,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这天他来拜访洪应明。洪应明便用自己腌的菜根招待。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无菜根的苦涩,相较普通的咸菜,菜根别有一番滋味。

于孔兼问其中的道理。洪应明告诉于孔兼,菜根味道苦涩,一般就丢掉了。他觉得很可惜,所以,就将这些菜根腌制成了咸菜。他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知道,美味急不得。他先将菜根用盐腌制,发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在太阳下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菜根佐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饭桌。

于孔兼不禁对洪应明大为赞叹。

菜根本是弃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真味。他的《菜根谭》最后以“菜根”命名,也正是缘于这一特殊的经历。

明朝社会后期,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管是在明朝还是在当代,《菜根谭》都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洪应明应该是“佛系”的开创者,《菜根谭》就是“佛系”的行为规范。《菜根谭》并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它平淡的就像是我们最普通的对话。但是复杂波澜的是人心。这也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做官时,由于官场黑暗、世道不平,导致他内心积郁成结,怒火攻心,为了排解烦恼,修身养性,苏东坡每天练习静坐,修炼定力,百日后,觉得功力大增,写下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把此诗让下人送到江对面的禅师好友佛印和尚那儿,禅师却回了他俩字:放屁,气的苏东坡立刻跑来江对面找禅师理论,却只见禅师的门上贴着张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豁然顿悟,感到羞愧难当,知道自己的修行不到家,接着回去修炼了。

只有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才能写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样的句子。道理虽然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正是洪应明对自己年轻时的参悟,也是对自己晚年是的豁达。他思考着自己一生的追求,也在追求中度过一生。这正是洪应明一生最好的注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