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被讨厌的勇气》书评:太用力的婚姻 是场灾难

《被讨厌的勇气》书评:太用力的婚姻 是场灾难

时间:2018-12-16 19:54:07

相关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书评:太用力的婚姻 是场灾难

这两年,“巨婴”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武志红曾在《巨婴国》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百度百科把“巨婴”定义为指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极不成熟的人。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到处找妈,不愿自理,希望别人照顾自己,为自己安排一切,又不愿意付出代价。

“讹人的老人是巨婴,妈宝男是巨婴,控制欲强又啰嗦的父母是巨婴……”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大多数人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个婴儿。

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

曾经他们生活在有求必应的黄金时代。于是,他们中有人依然认为:只要一直哭闹、充分抗议、拒绝合作,就能够再次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并不把人生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只聚焦于自己的个人利益。”

不求他人认同,最终做到“自立”,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幸福的勇气》一书以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思想为核心,探究的主题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

《幸福的勇气》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作者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之前两人曾联手出版过世界级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这两部书被称为“勇气两部曲”。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自立”是我们获得幸福的第一步。

教育的目的是“自立”

有人说,如果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从家庭这两个字找原因,一找一个准。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出于“称赞”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是为了获得关注。第三个阶段是权力斗争。

比起无视,被批评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好的多。如果做不了好孩子,那就做坏孩子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孩子需要的是与众不同,成为特别的那一个。于是他们会通过恶作剧等一些捣乱的行为,来博取家长的关注。

有些孩子还会出现丢三落四,爱哭的现象。还有些孩子会用激烈的形式来对抗父母或者老师。他们打人、抽烟、偷盗……用这些破坏规则的举动,来展现自己的力量。

大多数问题孩子的行为会停留在前面这三个阶段。父母应该在他们做了正确行为的时候就关注,关注他们日常行为中细微的言行。而不是只在他们“做好事”的时候给予关注。父母需要告诉他们的是,他们本身的存在就很有价值,不需要成为非常特别的那一个。

第四个阶段是复仇。

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爱我,我要进行爱的复仇。通过反复做让父母讨厌的事情,来激怒父母,复仇的手段多种多样,也许是加入不良的团体、反社会组织,或是参与犯罪,甚至患上自闭症或出现自残的行为。孩子企图通过这些极端的行为,来控诉父母——“我变成这个样子都是你的错。”

第五个阶段比复仇更麻烦,是“证明无能”。

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人生绝望,打心眼里厌恶自己。他们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可能做到,会想方设法的证明自己多无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傻瓜。他们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他们的内心呼喊是:“不要管我,不要对我有所期待,请放弃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变化是有关键期的,12岁之前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时期。孩子小时候的一点点教育偏差,长大后需要花很大的力量去弥补。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给孩子足够的爱、关注和陪伴,这样做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阿德勒认为: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

对孩子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表扬,我应该把他当做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

批评手段在教育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批评在当下见效快,但并非真的有效,只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一时妥协和服从。批评并不能改变一个人,反而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有的父母生气的时候还会吼叫,甚至打孩子。可是“暴力只能证明施暴者的无能”,是最低成本最廉价的交流手段。生气发怒只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那么表扬呢?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有些孩子努力学习只是想获得表扬。为了要获得好的成绩,获得表扬。为此,他们不惜去作弊,或者是涂改成绩。一旦没有人表扬,他们就会失去继续“做好事”的积极性。然而,追求认同这条道路是没有尽头的,一味追求表扬,只会陷入“求而不得”的循环痛苦中。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依赖这种方式的父母,内心害怕孩子自立,不再需要自己,于是他们希望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的状态,永远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其实父母大可放心告诉孩子,你的人生,一切日常行为都由自己决定。所有的事,真正承担责任的只有孩子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自己的决断,帮助他们作出选择,在不是很远也不是很近,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弗洛姆说:

尊重就是努力使对方成为能成长和发展自己的人。”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他独特个性的能力,是真心关心对方,关心对方感兴趣的事物。“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认真的去认可面前这个真实的人,而不要试图去改变或者操纵他。

教育的入口在于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你和他处于相同的年龄,生活在一样的家庭,拥有和他一样的朋友,拥有和他一样的兴趣,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决定。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而不是远距离的观望,高高在上的评价。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是:“你可以把一匹马带到水边,但是你没有办法强迫它喝水。”

尊重一个孩子,他可能会改变,可能不会改变,正因为无法保证,所以才更需要无条件的尊重。

有了你的尊重,孩子们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是被认可,被平等对待的,而不仅仅是大人眼中的一个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能接纳自己并获得找回自己的勇气。

主动去爱,建立“我们”的爱

世上到底有没有命中注定的爱情?薛兆丰教授曾有一个“红豆和绿豆”的比喻。他说:“如果人和人之间真的有互为生命中的唯一,那再相见的可能性,大概和在70亿颗绿豆中仅有两颗红豆会碰到一样大。”

如果你非得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是你的生命中的唯一,不过是你对这个世界偶尔性的一种深深误解。

追求命中注定的那一个。以为会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的人出现,于是被动的等待。“幸福会不请而来”只是一种幻想。所以,我们并不是被动的坠入爱的,要主动去爱,去爱他人。在爱情里不存在所谓对或错的人,如果你爱她那就是对的人。

“我不理你了”。“你要是再这样,我就……”如果你不先道歉的话,我就三天不和你说话……夫妻关系中,这样的话是不是耳熟能详?

心理治疗师克里斯多福孟曾说过:“如果你观察过年纪四十岁左右的夫妻争论的样子,很可能会发现,在很多种情况下,他们像是两个八岁的孩子在拌嘴。”

在面临冲突时,这些仿佛只有在幼儿身上才会发生的奇怪举止,在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却经常发生。很少有人能明白,从恋爱到结婚不是爱的终点,结婚才是真正意义上两个人爱的开始。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害怕爱是因为害怕受伤。在爱情关系中,很多人会通过试图展示自己的脆弱或者不幸、伤痛的一面来控制对方。

想要让对方担心,想控制对方的一言一行,这和我们小时候很多时候的经历很像。然而,用这种“被惯坏的孩子”的方式来相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为什么有的人中途身边人换了好几个,到最后还是孤单一人?而有的人能继续相伴而行,直到相濡以沫,在综艺《幸福三重奏》中,张国立和邓婕的相处日常圈粉无数。他们是性格迥异的夫妻,平常生活中,常会斗嘴嬉闹,互相嫌弃,却又互相尊重,维持彼此的体面。

“美好的婚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婚姻不是爱情的保险箱,夫妻携手路漫漫,尊重又有边界,有话好好说,保持关系的平衡,这样的陪伴才能真正的长情。

有人说:“爱情最开始是激情作祟,但激情过后,终会归于平淡。”每个人爱人和被爱的方式都不同。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爱是自立,是成熟,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救出来,我们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能总是以自己为中心。

婚姻和爱的真相是,关系中的双方并非都是快乐,有很多辛苦和无法预料的困难。我们很多人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弗洛姆说:“不管对方怎么样看自己,自己先去爱人。”主动去爱,“爱她和她无关”。先付出才会有收获,不能坐等收获。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我的幸福,你的幸福,而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所以,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的去舞蹈吧!

郎朗在自传中,曾直言不讳地聊到音乐路上和“暴君”父亲郎国任的激烈冲突。那时的父亲对郎朗的要求只有一个:“要当就当第一,要练就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去练”。

为此,他经常对郎朗歇斯底里地指责和咆哮,还让儿子在吃药自杀和跳楼自杀之间二选一。被高压差点逼疯的儿子,曾用手死命捶墙,通过自残来表示反抗。很多年后,登上人生巅峰的郎朗,在接受亿万人的喝彩和嘉许时,看见了父亲强权的爱意,他拥抱了父亲,终于和父亲和解。

那些从小一直被逼着长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充满感激的对父母说:“谢谢你对我的严厉。”“谢谢你逼我”,其实他们是想肯定现在的自己,而把过去的一切都“粉饰”成美好的记忆。

换句话说,是因为想肯定现在,所以过去就变成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如果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就会对过去伤害过你的人心怀不满。把不如意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人,某件事,把过去涂成一段段灰色的、不堪回首的往事。

所以,“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撰者,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赋予其意义,不符合目的的事情就会被抹掉。过去不可信,过去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的陈述,真实了解一个人的过去。

心理咨询上经常使用的三棱柱。一面写着可恶的他们,另一面写着可怜的自己。三棱柱被遮挡的另一面,其实是以后怎么做,我们应该讨论的正是以后怎么做。并非是你的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有人说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很恶劣,所以我现在养成了忧郁、自闭或者暴躁的性格。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很容易怪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似乎原生家庭的罪是造成你生活中所有不幸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死死抓住这点不放,就像一个病人明知自己的病因,却拒绝吃药。人总是很难改变自己,哪怕非常想改变,也无法改变,为什么呢?其实还是不想改变,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变化就意味着死亡,抛弃过去的自己。人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还会维持现状,寻找一些适当的借口。

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让人更有力量,恨比爱更容易,愤怒好过心碎。其实你所烦恼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爱的问题。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用爱而不是恨来对待这个给过你伤害的世界。

无论你过去经历过什么样的不幸,你都不应该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因为在可怜的自己和可怜的他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想怎么办?要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幸福,为自己负责,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力量,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当然,人的快乐也是源自于人际关系。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其实是太过于自我。佛说:“要消除自我。”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不从社会排序和他人的认同中去追求自我价值,而是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主动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这种选择中获得一种全然的自由。

从自立的那一天开始,你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你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交往中试着为他人贡献。无条件的信任对方。别人是怎么想的,对你有什么样的态度,你无法控制,唯一的选项就是信任。

从保持自我方面来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比起成为最特别的那一个,我们更需要的是找到“做普通人的勇气”。哪怕成不了特别的存在,哪怕不够优秀。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课题。

特雷莎修女曾被问到:“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她这样回答:“回家之后请善待你的家人。”

人生大多数时候是由平凡的日常生活所组成的,在这些日常中需要做出很多的重大决定。

如果只想着做大事,而逃避这些日常考验,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主动去爱,自立起来,”我们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才能让我们心中那获得幸福的勇气,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